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83|回复: 10

澧水故事:澧水两岸传奇故事《十三》 高山上的茶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16 07: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古渡源 于 2020-2-16 07:49 编辑

澧水故事:澧水两岸传奇故事《十三》
高山上的茶香
      石门泥市“泰和合”大楼已历经百年風雨,封火牆頭長滿了衰草。屈指算來,茶號已倒閉94個年頭。筆者雖說並非網絡小說中常有的人物可以穿越曆史,但從文獻資料中、從老百姓的口碑中,依稀聞到當年宜紅茶那縷縷清香。
      說來也頗有傳奇色彩——在中國近代茶葉史上曾寫下輝煌一頁的“泰和合”,竟緣起於一杯茶香!
      1887年春,壺瓶山下的宜市(今泥市)某客店,羈旅著一位年近30歲的客人。他原本是擬與同伴於兩湖交界的九台山開銅礦的,不料宏願未遂,同伴皆去,隻有他囊空如洗地滯留下來。那天早上,店家特意為鬱鬱寡歡的客人泡了杯新茶。客人下意識地飲下一口,不禁拍案叫好。他詢問店家,方知這是本地的白茶,於清明前采摘,因芽尖葉細,看上去毛絨絨的白,俗稱“白毛尖”。他再深究下去,得知方圓百裏的壺瓶山四季雲遮霧繞,到處都有這種優質茶。年輕人止不住暗自歡喜,慧眼獨具地看到了這杯茶所蘊藏的巨大商機。他熟知中國乃至世界的茶葉市場,心想如果用這裏的優質茶原料製作紅茶,那將是多麼可觀的創業前景!經過一番思索與考察,鑒於鑒於當時大清朝國弱民窮的嚴峻現實,他作出了一個改變自己命咭哺膶懯?T乃至湖湘茶產業曆史的重大決定:依托壺瓶山的茶資源,生產紅茶去賺洋人的錢。
      這個突發奇想的年輕人就是盧次倫——一個在中國近代茶葉史上舉足輕重的傳奇人物。他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一個耕讀之家,與孫中山既有同鄉之誼,又有姻緣之親。孫中山的原配夫人即盧的族妹。若幹年後,《盧次倫傳》的作者吳恭亮將主人公這次品茗譽為“一飲定乾坤”。杖唬?耙伙嫸ㄇ?ぁ睅в袠O大的偶然性,但偶然中不乏必然。如果當年那店主嫌貧愛富或無好客之雅,不拿最新最好的茶葉款待窮困潦倒的過客,如果盧次倫隻會牛飲不會鑒品,如果他僅僅滿腹茶文化卻無商業頭腦,那麼都將不會有後來彪炳茶史的“泰和合”傳奇。
      經過三年篳路藍縷的創業,盧次倫的紅茶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於是,他在宜市下街的臨水岸邊興建廠房,購進設備,正式成立製茶廠,取名“泰和合紅茶號”,寄寓“天地交泰、中和萬物、六合同春”的美好願景。同時,他還為茶號生產的茶取了個意音俱佳的名字——宜紅,既含宜市所產紅茶之義,又蘊宜乎其紅的意韻。
      從此,盧次倫與“泰和合”的名字,便隨著一代名茶宜紅飄洋過海,走向世界。
      宜紅由於得天獨厚的產地條件和精細嚴謹的製作工藝,茶品茶質十分優異。漢口怡和洋行將宜紅進貢英倫皇宮,深受皇家歡迎。於是乎,島國上下爭相熱購宜紅,斯茶遂贏得貴族茶、紳士茶的美譽。
      宜紅迅速走紅海外,成為中國繼祁紅之後的第二大出口紅茶。市場為“泰和合”的規模擴張注入了強大動力。茶號的生產能力逐年擴大,收購茶區由石門拓展到湖北五峰、長陽、鶴峰,茶莊驟增數十個,紅茶產量急劇攀升。至於1897年,幹茶達15萬公斤。為了適應發展的需要,“泰和合”還在津市、漢口設立分號。一時間,茶號員工達六千多人,受雇茶農上萬,受益百姓數十萬。為了確保水陸暢通,及時將產品咄鶟h口,轉銷海外,盧次倫斥巨資疏通百十裏渫水河道,修建寬約四尺長達七百餘裏的青石板鋪就的騾馬茶道,組建擁有百餘艘咻敶?b的船隊、上千匹騾馬的馱隊,成為當時湘西北規模最大的企業。
      “泰和合”崛起於清王朝風雨飄搖、列強肆意欺淩的亂世,且起於極其偏僻閉塞的湘西北一隅,不能不說是個奇跡。探究其因,除了茶原料之優外,分明還得益於盧次倫招艦楸镜慕洜I理念、嚴格的管理及其人格魅力。
      關於成功企業嚴守招偶皣栏窆芾淼慕涷灪凸犂??坪醮笸?‘悾?故潜R氏的人性化管理別具一格,不妨試舉一例。一次,他發現某茶莊收茶人有貪汙劣跡,卻不動聲色,到了年終,照樣給其送年禮、分紅利,直到翌春安排人事前夕,他才極其秘密地單獨傳見貪汙者,委婉地讓他告假回家,工薪照發,並勸他多讀聖賢書,修煉做人之道。一席話,說得對方愧悔不已。以後他又通過長期觀察,發現此人確有悔改之意,便重新啟用。不難看出,儒家的仁義與恕道已融會於盧次倫的企業經營理念中。倘若此公此風能為當今企業家繼承一半,或許富士康員工接連跳樓式的悲劇就不會發生。
      當年的盧次倫就是靠精細與大度、苛求與寬厚管理著他那龐大的企業,恪守著招艦楸镜慕洜I之道,小心翼翼應對時局動蕩、江湖風浪,讓“泰和合”保持了長達二十多年的繁榮。打從“泰和合”紅火開始,盧次倫就不忘回饋茶鄉及茶道兩旁的父老鄉親,每年都要拿出不菲的錢財來行善舉,辦義事。他不僅富甲一方,亦福澤一方,大辦義校、義渡,廣修義橋、義路,災年則遍施義賑、義倉。人們感念他,恭頌他為“萬家生佛”。更為可貴的是,盧次倫從不以百姓的大恩人自居,一直以謙謙君子之風尊重無論貧富貴賤的父老鄉親。他每年從漢口賣茶歸來,都要帶上菠蘿、荔枝之類的罐頭,分送給宜市街上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每年臘月二十四以後,他都要給街坊送年禮,從上街頭一戶也不拉下地送到下街頭。正月初二,他又挨家挨戶去拜年,“尤其對於蓬戶瓦墉的清寒之士,必定要與之談幾句親切的話,坐一下呷口茶後,才肯離去。”稍後,還要下紅帖恭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到茶號吃春酒。此外,他還大力扶持當地經濟,貸款給農民發展油桐、生漆、杉木等行業的生產與貿易,貨款給礦商開發本土的硫磺礦與雄磺礦,並將馬鈴薯種植引入石門,以緩解山民糧荒。如此種種,既是盧氏善良天性使然,亦是其大智慧的體現。如果說盧次倫開通茶馬通道和茶舟河道,主觀上為己,客觀上利民,那麼他大做義事善事好事,則是將主客觀統一於“利民終利己”的大格局中。看來,盧次倫深諳“功夫在詩外”,將做人與做事業完美地做在一起,方能於亂世逆境中創造出一代茶王的神奇。
      宜紅紅了,“泰和合”火了,盧次倫自是如品佳茗一般欣慰,曾賦詩自況:“雲蒸霞蔚催吟籌,七碗生風興自悠。海國流芬千古事,人生到此複何求。”從詩的字裏行間,我們仿佛至今還能聞到他那有如茶香的瓣瓣心香。縱觀盧次倫,可謂集茶人、商人、智人、善人、大寫之人於一身,隻可惜生不逢世,創業時正值列強入侵、國將不國的清末,守業時又逢軍閥混戰、內亂不已的民初。弱國無外交,亦無有競爭力的對外貿易,中國的紅茶出口好景不長,市場很快被後起的印度、錫蘭(今斯裏蘭卡)等國搶占。偏偏屋漏又逢連陰雨,茶號先後幾次失火,又屢遭土匪搶劫,一貫守商道、尊茶道、循人道的盧次倫,最後竟然自己無道可走!
      1 917年秋,如日中天的“泰和合”驟然殞落。盧次倫召集全體員工開會,聲淚俱下地說:“我一生是個硬漢,從未向困難低過頭,豪劣和土匪,趕不走我,我敢說我還有力量對付他們,但整個國家局勢的動蕩,以及國際紅茶市場的萎縮,決非我盧次倫一人之力所能挽救。”接著,他又表明自己將暫回廣東老家,但不帶走茶號的一磚一瓦,以備時局好轉東山再起,並囑托員工們“隨時借機勸告茶農,不要荒蕪了茶園”。末了他又噙著熱淚說:“我這一生如果說沒有機會再來的話,各位中任何一位都可以繼承我的事業,以至你們的後代,隻要宜紅有複興可能的環境,是絕對不可放棄的。”一番肺腑之言,說得眾人紛紛淚下。過後,他又將對員工講話的主要內容寫在告父老鄉親及茶農的離別書上,長約千言,情詞懇切,一片赤崭刑靹拥亍Ul承想:這竟是一代茶王的茶之絕唱!
“泰和合”緣起於春,敗落於秋,從1887至1917,正好三十春秋。“三十功名塵與土”,嶽飛的《滿江紅》,似乎也代言了盧次倫的悲情宜紅。
      盧次倫走了,再也沒能回來,卻留下了久久彌散不去的茶香。在宜紅茶香飄海外的歲月及其停產後的三五年間,從漫漫茶馬古道旁,從封閉的雲霧茶山中,既走出了申悅盧、蘇清卓、肖忠貞、伍家宥等一批留學海外或負笈京華而後成就的學者、政要,也走出了林德軒、龔柏林、王爾琢、鄭洞國等一批叱吒風雲的將軍。誰能否認盧次倫扶持發展起來的山區經濟,不是石門西北鄉人才輩出的物質基礎?誰能說當年海國流芬的宜紅茶,沒能誘發學子們外出求學的欲望?當年茶馬道上的得得蹄聲,沒能叩動有誌者勇闖天下的雄心?回望這段曆史,“泰和合”之於民國時期相繼湧現的石門俊傑,與湘軍影響其後前仆後繼的湖湘英雄,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一種沁入人心的茶香。
      盧次倫走後的第十個年頭,幾位深受盧氏影響的原“泰和合”員工,眼見北伐成功,以為宜紅複興的時機來了,遂自發組合起來,重新生產宜紅茶,終因軍閥重開戰而告終。宜紅茶雖二度停產,但“泰和合”的影響依在。廣大茶農牢記盧次倫的話,竭力不讓茶園荒蕪,轉向生產綠茶、白茶,致使石門茶產業長期以來不失為湖湘茶業翹楚。
      上世紀六十年代,筆者曾作為知青下放到當年“泰和合”的茶鄉,原本是去接受再教育的,不料那天給我挑行李的那位老鄉,給我上的第一堂課竟是“泰和合”。他指著泥市鎮頭一棟舊樓房,說那就是“泰和合”的舊屋,指著腳下的青石板路,說這就是盧次倫修的茶馬路。由此可見茶鄉人對於“泰和合”銘感之深。一個人隻有其英名不被曆史時光篩選掉,不為強勢政治浪打去,才配享用“千古流芳”四個字。其流芳空間,與其說是史冊、文獻、碑刻的字裏行間,或大大小小的祠堂、紀念館,毋寧說是人心。
      往事並非如煙。盧次倫連同“泰和合”始終未被人們遺忘。當改革開放風起雲湧之際,從小便聽著祖輩講述“泰和合”的故事長大的幾名誌同道合者,聯手創辦了泰和合茶業有限公司。無獨有偶,盧次倫的一位晚輩同鄉也攜金而來,重創石門紅茶品牌。昔日“泰和合”的茶鄉,正變奏著與時俱進的樂章;石門銀峰係列產品,正續寫著“海國流芬”的輝煌。“泰和合”的傳奇似乎還在演繹,宜紅茶香似乎還彌漫在春風裏。
      清明將至,網上報導,新上市的西湖龍井茶已炒到三萬元一斤了!對此,我說不上是驚奇、驚喜還是驚詫,隻是越發懷念那杯茶——那杯免費的、後來引發無數茶香故事的明前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07: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07: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07: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16 09: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依稀聞到當年宜紅茶那縷縷清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16 09: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红茶香飘万里,誉满神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16 10: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16 14:12: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堪称佳作,欣赏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16 16: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16 16: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23 22:21 , Processed in 0.03704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