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叠发黄的白纸收条 ——常德师专临澧分校回忆(2) 2007年8月16日发表于新浪网
闲暇时,在那段历史堆里翻来覆去,翻出意外惊喜:我的一个发黄的笔记本里,夹着一叠发黄的收条。收条全部用“常德师专便笺”草写。细细数来,这收条竟有29张。 最上面的那张内容:
今 收 到 中文十七班交来京豆贰百斤 单价0、002元
分校食堂(公章) 1978年 6月25日
收条落款时间最早的是6月1日,最迟的7月10日。除京豆外,还有豆角、南瓜、西红柿等。数量少的43斤,多的471斤。收购价格随行就市,6月1、2日的豆角单价0、05元,比月底高出一倍多。 更有趣的是,这叠收条由一张明细表包着。我在表上明明白白的写着:共劳动15天,其中京豆十一次1351斤,豆角六次1338斤,西红柿三次230斤,南瓜一次185斤。 收条已无土香,散发出难闻的霉味,勾起历历往事。 我们在分校学习生活半年之久,劳动是学习任务之一。除收摘蔬菜外,还种有水稻、黄豆、红薯、花生和油茶等大宗作物。 文化课是主要任务,绝对保证。劳动时间并不多,课表是每周星期二劳动一天,但因季节、天气和课程而灵活进行。劳动本身也是难得的学习。插秧、除草、收油茶等大型劳动,是运动战,全班出动,一天左右。象摘蔬菜一类劳动则是游击战了,或早晚,或课间,有时一、两个组,有时则全班。依稀记得,挑塘泥累得满身泥巴、肩膀红肿。在倾盆大雨中插红薯,人人淋成落汤鸡。国庆节后连续三天,冒着细雨在山上摘茶果。 我们班的劳动每次都受到李运南老师的表扬。 每次劳动先有派工,后有小结。这叠收据及明细表,只是就收摘蔬菜这个阶段性劳动,做的小结罢了。 (注:这叠收条搬家后就没找到,原来发在新浪博客的文章中有收条图片,但也找不到了。好在电脑硬盘好保存了这些文字)
劳动有累有乐,生发出好多有趣的故事。 我在劳动前派工时的一句家乡方言“提桶吖,摘豆噶”引发部分同学们哄笑。 来自常德城区的女同学胡的青因不会插秧,插秧那天下午被安排割牛草,但不知牛草种在何处,耗时一个下午却空蓝而归,老师哭笑不得,有的同学们笑弯了腰。 最有趣味、也至今还在流传的,李达轩同学一句话,让黄界平同学从秧田里拔出泥腿,兴冲冲地去会见远道而来的爱妻的笑话故事。 李达轩同学在日子中记载—— 1978年5月5日下午插秧。大家挽住裤脚,跳到田里,各显神通。同学们边劳动边嘻嘻哈哈地讲着各种故事。班上只有黄介平一人结了婚,大家都要他讲讲结婚的一些细节。黄介平故弄玄虚,引而不发,只说”蛮有味,蛮有味。”有些人觉得不过瘾,渐渐发展到要惩罚他一下才好。我和刘云培几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由我来负责。在下午的劳动中我负责挑秧的任务,我挑了一担秧走到田边大声喊道:”介平,介平!有人找你!” “哪个?” “一个女的,二十多岁,从澧县来的。” “介平,快去快去!准是你老婆来了!”同学们怂恿道。 介平将信将疑,他迟疑了一下,还是把脚从泥里抽出来,走上田坎,问道:“在哪里?” 我告诉他地方,并目送他朝我们的宿舍走去。 过了一会儿介平悻悻地回来了,同学们故意问道:“介平,见到老婆啦?” 他耷拉着脑袋:“吡,没有。” 太过瘾了。 劳动结束了。大伙回到寝室还余兴未尽,谈得热火朝天时,突然生活委员涂生玉来到了寝室门口。我们问她什么事,她说:“黄介平同学呢?” 介平把头从床里伸出来:“在啊。” “你爱人来了,我帮你去联系一下招待所吧?” 哈哈哈哈!寝室里一阵爆笑,把涂生玉搞得莫名其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