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鞋是常德传统产品,曾与卷烟、酿酒、纺织品齐名,享誉国内外。那时候,常有出差或探亲者在上海的南京路、广州的南方大厦购买一双双新潮皮鞋,千里迢迢,大包小包带回常德赠送亲友,打开一看,双双皮鞋都是常德产,令人啼笑皆非。 常德皮鞋产业始于抗战初期。一些湖北皮匠师傅因战乱来到常德落户创业。由于皮鞋制作是由师傅带徒弟传授手艺,各地制鞋工艺有所不同,分成许多派别。我国中南部地区制鞋工艺分为“宁波帮”和“汉口帮”二大派系。常德皮鞋制作传承“汉口帮”一脉。 解放前,常德人称皮鞋为“靴子”,系“高档”商品。普通群众要攒人好几个月乃至一年的积蓄才能买双皮鞋。穿皮鞋者被认为是有身份有面子的人物,因而有人会故意把裤脚向上绾起怰耀。 当年的皮鞋铺主要分布在城里最繁毕的常清街(珼人民路水星楼商业广场路段)和高山街一带。店铺不大,前店后作坊,量脚订制。每有顾客进店,店主殷勤接待。请客人坐下脱下鞋子,踏在马粪纸上。店主取下耳朵上夹着的铅笔,将客人的脚板轮廓描绘在纸上,并写下脚掌厚度。送走客人后拿到后面制作间,以图样为依据,将木楦头巧妙地修修补补,使楦头模型与客人的脚型吻合。然后将鞋面贴在楦头上,开始钳帮: 用钳子拉伸鞋面边,使鞋面按照楦头成型。再用若干鞋钉固定鞋面数天,反复拉伸固定几次,最后用粗鞋线将鞋面与鞋底缝合。 那时的鞋面采用铬液鞣制的黑面底皮革,鞋底采用拷胶鞣制的棕色皮革。由于常德的大街小巷都用青石板铺成路面,穿上这种坚韧耐磨的栲底皮鞋,踏得石板“叭叭”响。百些青年男女还不过瘾,在鞋否跟钉上马蹄铁掌,踏得石板“当当”地响。这“当当”与“叭叭”声合奏成一曲淸脆悦耳的街头打击乐。 解放后,常德皮鞋行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当初由制革、皮鞋、皮箱、皮件联合成立了市五一制革厂。后来皮鞋车间迁往东门外罗卜港,成立了常德市皮鞋厂。皮鞋也从单一的牛皮鞋发展到猪皮鞋、羊皮鞋、蛇皮鞋。从栲皮鞋底发展到旧轮胎“卡玛丝”底、橡胶底、塑料底,由“上线鞋”发展到胶粘鞋、塻压鞋。后来又进口塑料注射机一次成型,大量生产旅游鞋出口。 改革开放后,常徳的鞋匠们一部分南下闯广东,留恋故乡水土的鞋匠师傅们,知足常乐,在街头巷尾租一间小小的门面,摆上一个皮鞋展示柜,面铺与作坊合二为一,仍能招揽很多识货的顾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