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农村工分值为何这么低 ——46年前我当大队会计那些事(3)
我在大队工作的那几年,有“两周一马,超支千把(元)”之说,两位周姓和一位马姓农户共欠超支款1000多元。五生产队周泽文,母亲近80岁,妻子长期患病,大小五个女儿三个读书,不超支才怪。即便是进钱户,平时也只有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才能把日子过下去,当时我们大队12个生产队,好点的11队、12队每个工日(10分)有4角多钱,一般的只有1—3角钱。 那么,生产队究竟是怎么给社员年终分配的呢? 人民公社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公社的经济收支是以生产队为单位核算的。生产队有收入、支出两笔账。收入,即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业牧业渔业业副业和其它收入钱款。支出,即国家的农业税、集体的生产费、管理费、上交大队费、和公积金、公益金储备粮基金等费用。公积金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和固定资产添置,“公益金”用于集体福利事业和五保户、困难户、军烈属的照顾等。 生产队全年的总收入减去总支出,余下的就是生产队当年给农户年终分配的钱款。 生产队的年终分配是按户计算的。 首先要核算出各户全年的工分总数。农户的工分是每个人每天出工后由生产队评出来的,并由记工员逐一记录在册。年终分配时由记工员先算出各个农户全年的工分总数,然后把所有农户的工分总数(含大队生产队干部、民办教师、赤脚医生、企业员工的固定补贴工分等)相加得出全队全年的工分总数。最终生产队会计将应分配给农户钱款总数除以全队工分总数,得出当年每个工分的价值。当时的工分值很低,而且每年都不相同,各个生产队之间也不相同。 算出工分值后,会计就分别将每户的全年工分数与工分值相乘,再加上其一年来出售给生产队实物款(一般没有),就得出了每户家庭全年的毛收入。然后从各个家庭的毛收入中扣除每户全年所分粮食等实物折款,最终得出各户应分到的工钱。盈余的叫做“进钱户”,亏欠的叫做“超支户”。 超支户一般是人多劳力少,平时工分挣得少,但按人头分得的基本口粮等实物却相对多些,所以只能是超支。干部、职工家属户超支一般不成问题,可用工资付超支款。 现在看来,当年农村的年终分配,制度上是公平的,也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但由于当时生产力、科技水平低,农产品价格与价值倒挂,加上劳动一般是“大呼隆”出工而劳动效率不高,特别是每年秋冬3个多月有80%的硬劳力参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没有收入,而且还要开支生活和小型工具等费用。所以,农民很苦,分值很低,进钱很少,生活很穷。 图片来自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