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晚报记者 高玲 通讯员 吕俊 姚婉/文 李龙/图
(一)
2014年春节,与往年的春节一样,莫纯清召集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开了一个家庭会议。
只是这一年的春节议题与往年有所不同,莫纯清在家庭会议上提出,“要成立家庭党小组”。
那一年莫纯清72岁。2002年从鼎城区长茅岭乡政府退休后不久,他又被请了回来,担任乡老干支部的书记。在一次会议上,有领导提出要“纵到底,横到边,创新思维抓党建”。“当时我就想,我家有五名党员,可以建一个党小组。”于是,在春节家庭会议上,莫纯清抛出了自己的想法。
儿子莫胜超为人低调,对这一提议有自己的看法:“这样做会不会太张扬了?我们肯定会听您的教诲,搞好本职工作,但有没有必要非成立一个党小组呢?”媳妇和女儿都表示听父亲的。就这样,莫纯清当场拍板成立党小组,他这个家长又兼任了党小组长。
莫纯清认为,不定期开展活动的党小组,都是名不副实的。家庭党小组成立后,莫纯清拟定了章程,每年开展八次主题党日活动,时间分别定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劳动节、建党节和国庆节,活动中还要检视前段时间的不足,畅谈下一阶段的打算。2018年除夕晚上,一家人吃过团年饭之后,有了一点点醉意的莫纯清拿出自己退休之后获得的60本荣誉证书,与孩子们分享自己在党建、助学、扶贫方面的故事。“其实,我是激励孩子们自己讲成绩,比荣誉,争上游,我的故事一讲完,他们也拿出了自己的红本本。”这些红本本上面写着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看着孩子们一年来取得的成绩,莫纯清开怀大笑。
在莫纯清的影响下,外孙女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读研究生的她已经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小姑娘经常骄傲地说:“我为有这样的家庭氛围感到自豪!”
莫纯清的儿子儿媳都是鼎城区一所民办高中的骨干教师,对莫纯清多年坚持的助学行动,他们不仅大力支持,还出钱出力。2014年,高二学生曹阳因为父亲患病离世而辍学,莫纯清听到情况后,立即赶到曹阳家里,表示愿意资助她读完高三。儿子儿媳闻讯后自愿加入到助学队伍中,儿媳把刚刚丧父的曹阳接到自己家里居住,给她补习数学。“我就给她补习语文,特别是作文。”莫纯清说,自己赞助曹阳的学费,儿子儿媳负责曹阳的生活费,并且让她在家里住了一个学年,给了她家的温暖。“这个孩子争气啊,第二年考上了西南交通大学,我特别高兴,马上给了1000元奖学金。”现在,曹阳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也资助了贫困学生。回家看望莫纯清时,她拉着莫纯清的手说:“您对我的恩情,我将回报给社会,我会做一个像您一样的人。”
“这些孩子们都让我很感动。”莫纯清说的孩子们,既有无私助学的儿子儿媳,也有薪火相传的曹阳。
(二)
作为家长和党小组长的莫纯清,认为一个家庭必须有家规家训。他和儿子女儿商议,提炼出了12条家规家训,提出要“为人正直,扶危济贫,友善邻里,勤奋笃学,谦让礼诚”。
“我曾经对儿女们说,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钱,只给他们留了一些书和荣誉证书,女儿说,这都是钱买不到的。”莫纯清的家在长茅岭集市上,一栋临街的两层小楼,进门就是扑面而来的书香,墙上是莫纯清自己撰写后由书法家书写的作品,陈旧的书桌上摆着好几摞荣誉证书,数一数,68本,最高奖是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
二楼的书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打印稿,第一页上用钢笔写着一行楷书:莫纯清散文集。“这是我的第六部书稿。”今年,这本书将正式付印。莫纯清笑着解释,他写书并不是为出名,而是在家里营造一种学习气氛。莫纯清的女婿在鼎城区黄土店镇工作,经常与岳父交流写作,讨论稿件,还直言“赶不上岳父的水平”“我岳父是不可能得老年痴呆症的”。莫纯清的写作劲头很高,每年向外推送稿件60多篇,是《老年人》杂志的常客,镇里很多老党员被他写上了《老年人》。最让他开心的是,《长茅岭党建红旗飘飘》被《求是》杂志选用。
在莫纯清家最显眼的位置,有一个离退休干部“最美家庭”奖牌,这是2017年鼎城区委组织部和鼎城区老干局共同授予的。莫纯清说,这是对他全家的真实写照。老伴每次说起莫纯清,都是假抱怨真骄傲,“俺老倌子退休了比在职时还忙,找他的人和电话特别多,只在家里吃三餐饭,就像客一样的。”莫纯清做义工是从他退休后的次年开始的,忙得不亦乐乎,不仅没有工资,还经常会贴进一些钱,助学、看望贫困党员、收集文化留存,但家人却都支持他,以他为荣。在孩子们眼里,他是财富,更是标杆。
“18年来很忙,但收获很大,一是身体很好,没有进过一次医院;二是镇里又有9个党员家里建立了家庭党小组。”4月28日,采访莫纯清时,他一边总结自己,一边推荐他人,“我们这里还有好多优秀老党员,欢迎你们多来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