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839|回复: 21

【原创】哈珊开便河,恩在怨消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2 07: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同治《直隶澧州志 官职 政绩》开篇说:“为郡守县令,承流宣化,有保抱携持之德而‘父母’称,有发奸摘伏之才而‘神君’颂,有覆照无私之量而‘青天’名。是非在民不可欺,好恶在民不可强也。”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何时候,发达的水利设施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既是国家的命脉,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的今天,国力日渐雄厚,与经济技术相当落后的封建王朝相比,近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全实现了大跃进时期 “一天等于二十年” 的口号,给城乡人民带来喜出望外的实惠。但在多元价值观和言论自由的国度里,人们在赞许、感恩之际,也难免对工程的可行性、公平性、廉洁度以及因施工影响生产生活的诸多问题,评头品足,甚至怨声载道。埋怨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你公正廉洁、质量上乘,怨声将逐步消弭,继之而起的是永久的赞扬声。
      元代常德郡监哈珊开便河的历史就是这样的。
      早前,我在收集民谣的时候,许多老人告诉我流传至今的一首民谣:

哈珊开便河,恩多怨也多。
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

      而且,这首民谣还刊上了获得吉尼斯纪录的常德诗墙。于是我查阅方志,搜索百度,找到了这个至今被人们歌颂的哈珊。明嘉靖《常德府志》载:
   
    哈珊,在郡多善政。时当兵燹之后,建制率多残缺,果于有为,兴举废坠,修学校,砌石柜,深得礼士保民之体。丁易东沅阳书院岁久,鞠为园圃,为植松万株,以阴护之。又以城北为郡通衢,每岁民输运艰于肩荷,乃从北门外至潜水约十五里开河以便之。郡人谣曰:“哈珊开便河,恩多怨也多。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

      这位哈珊,居然还有这幺一首民谣说他“恩多怨亦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恩在怨消磨”,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哈珊曾先后于武宗大德八年(1304)、成武宗至大三年(1310)和仁宗延祐三年(1316)三次任常德的一把手即达鲁花赤。蒙古族在建立元朝之前,落后野蛮,剽悍善战。征战中,屠杀掠夺极为残酷,其开国将领无不有“杀戮殆尽”、“骸骨遍野”的血腥记录。建国后,蒙古族人数有限,他们不得不吸收一些外民族作为帮手,协助治理国家。但为了不被旁落,他们给汉人、南人在各级政府部门不安排正职,掌握实权的军政长官主要由蒙古人担任,这样的军政长官叫达鲁花赤。
      经历宋末战乱的常德,满目苍夷,哈珊在任职期间,作风果敢,兴举废坠。清嘉庆《常德府志》又载:延祐六年(1319),常德路达鲁花赤哈珊,改建正庙五间,筑石基,环以石栏为露台丹墀。为东西两庑各十三件,前为戟门,左右为碑亭,为棂星门,门滨大江。筑石柜,建咏归亭于上,左为泮功门,翼以观澜、朝宗二厅。庙后建尊经阁,其下为明伦堂。沅阳书院几近荒芜,他亲自带头植松万株,改善书院环境。

      民谣怀念他,主要是因为他在常德城开挖了一条功在千秋的人工河。
      古代交通以舟船最为便当。常德城前有沅江,上接云贵,下连洞庭,汇诸水出长江。常德城后有渐河,源于浮山,经灵泉,花山,阳山入柳叶湖。柳叶湖下段是潜水,经鹰湖、韩公渡、崇河至鼎港与沅水相连。潜水是常德城后乡的交通要道,但它最大的弊病就是货物运到潜水驿后,进城仍然很不方便。哈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果敢决策开掘   一条便河,起自府城北门,穿过现在的滨湖公园,经七里桥到潜水桥,全长一十五里。
      这项当年的浩大工程,消耗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历经多长时间,不见方志记载,但仅从“怨亦多”一句推断,当时的百姓一定是不堪重负甚至怨声载道的。然而,最终便河修成了,既方便了运输,又搞活了水利,百姓获得了极大实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只记得哈珊的恩德了。恩也罢,怨也罢,都会在老百姓心中那杆秤上量一量,应该相信,只有百姓心里的秤才是最公正的。
      
      关于哈珊在常德的政绩,元代进士谢应木在《哈珊大中郡监修学记》也有详细记载:

      公自大德甲辰( 1304)守是邦,至大庚戌(1310)再牧,延祜乙丑太中任大夫,丙辰( 1316)冬复视篆,四于斯,千里受惠……公事君尽忠,扬名尽孝敦,成恒而有守。其字民爱物则根乎仁,睭急赈贫则由乎义,好贤下士则出乎礼,发奸擿伏则用其智,号令以时则守其信。又捐己粟,劝民出谷,活饥民无虑数万口。平反冤狱,不使滥杀无辜。开数百年淤塞河道以便灌溉,为生灵无穷之利。言改酒法从侑典,则天下受赐。
     
     谈到兴学,谢先生如是说:


      令之有能,钦承明诏,兴举学校之所以育材致治者,惟吾邦之哈珊公其人也……新礼殿,正位次,制牺象以供祭祀,作八音以和神人,为幄席栏楯,彰施五彩,辟棂星门,树艺干栝,叠石江浒,障狂澜而东之,作亭于上,咏归于中,入门而思诚,由户而主敬。人知希圣之归,士有采芹之乐。揭文公之扁于明伦之堂,绘鲁齐之像于从祀之庑。又袱于先贤之祠而大其室,为楹者凡十四,广三丈有五尺,深不及广者八尺。塑绘惟肖,弟子有员,廪稍有给,朝夕于斯,不以出处为作辍。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承载着哈珊政绩的这首民谣就是流传千古的口碑。
     
(原载2013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善德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12 08: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哈珊开便河,恩多怨也多。
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12 08: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项当年的浩大工程,消耗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历经多长时间,不见方志记载,但仅从“怨亦多”一句推断,当时的百姓一定是不堪重负甚至怨声载道的。然而,最终便河修成了,既方便了运输,又搞活了水利,百姓获得了极大实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只记得哈珊的恩德了。恩也罢,怨也罢,都会在老百姓心中那杆秤上量一量,应该相信,只有百姓心里的秤才是最公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12 08: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珊开便河,恩多怨也多。
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12 08: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古族的哈珊在常德做官,总有一些功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12 08: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新泉 发表于 2020-5-12 08:07
这项当年的浩大工程,消耗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历经多长时间,不见方志记载,但仅从“怨亦多”一句推断,当 ...

谢谢!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12 08: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儒 发表于 2020-5-12 08:29
蒙古族的哈珊在常德做官,总有一些功绩的。

沅澧分治,民国初年也合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12 10: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历代官宦任职 的标准,也是百姓评价的标准。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共产党的官们更应如此!要想得到民众的公认,就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必须要表内和言行一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12 10: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0-5-12 10:14 编辑

       一个官,不管大小,真正当得咋样,不是由自己和追随者评价了就能算数的,而是要广大百姓评价结论的。但这种评价,有些,当时就能做出公正评价,而有时,则需要时间检验。只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官,才是真正的好官!       有的人自认为聪明,穷尽手段,靠卑劣手段为自己唱赞歌,千方百计诋毁他人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其实很愚蠢,因为经过时间检验后,都明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12 10: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承载着哈珊政绩的这首民谣就是流传千古的口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19:26 , Processed in 0.03649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