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09|回复: 11

童年求学路(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21 22: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拓思 于 2020-5-21 22:10 编辑

发蒙于荷花小学
      快乐的生活总是过得很快,童年生活是人一生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我们总是在长辈的呵护和兄长的关怀下成长,转眼间,我就要发蒙读书了。我发蒙的学校是离我家约3华里的坐落在“杨家油榨”的荷花小学,这里所说杨家油榨是一个小地名,那里住的都是杨姓人,他们建了个油榨坊,周边方圆数里的人都把油菜籽、油茶籽、芝麻等送到那里加工成食用油。在杨家油榨的东边是杨家祠堂,政府征用来办学校,杨家油榨这一块属于荷花村范围,因此办的学校叫“荷花初级小学”。荷花小学是一幢外墙为封米砖墙的房屋,内装饰全部是木质的,圆形的大梁柱是房屋的主要支撑,用木板隔为若干房间,两间大的作教室用,小的用作办公室和老师的寝室,主房外的偏屋作厨房。学校的操坪很大,那时没有水泥地面和塑胶地面,往往是晴天一层灰,雨天满地是泥水。操坪的外边沿有几棵大樟树和大柏树。在操坪的东南角上有一个沙坑,用于上体育课学生跳高、跳远用。学校规模虽不大,还是“肝胆俱全”,各种功能基本上能满足。
    时光流转到1954年8月,我已经满6岁了,不能满山遍野地玩了,1954年9月1日,我和堂姐沈文健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带领下,去杨家油榨那里的荷花小学报名读书,首先接触我们报名的是吴连登老师,他是烽火乡光明村人,他的老家离学校不远。吴老师就成了我们班的班主任,当时读书的意识还不强,只有两个教室,生源不多,采取的是复式班教学,一、三年级为一个班,二、四年级为一个班。我在那读书期间,我记得的先后有柏枝乡虎山村的罗志成、王丕权老师,柏枝乡荷花村的雷立才老师。吴连登老师一直带我们那个班,教语文,一、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好像是罗志成老师,三、四年级数学老师是雷立才老师。雷立才是我的表哥,但他对我很严格。王丕权老师是带另一个班,教另一个班的课。
    我家到荷花小学约3华里,从沈家屋场出发,要经过鞭子铺我外公的家门前经过,再经雷家嘴走杨家坪来到学校。晴天,我背着一个紧布书包,就是用布自己缝制,穿一根绳子进去作为松紧带,书和其他文具放进出之后,将绳子一拉,书等物就不会掉出来了,但它有一个缺点,就是容易把书弄卷边。后来又改为用一个小木盒,比书本稍长一点的长方形盒子,上面是一块能抽动的活动面板,好处是书不会弄坏,缺点是容量有限,放不了多的书和文具,反正将就着用。
    发蒙读书时,原来玩野了的性子要静下来听讲读书,开始还有点不适应,但知识的新奇很快就把我吸引住了,慢慢觉得读书比狂玩要有意义得多,但也有开小差的时候,当杨家油榨打油的时候,那种有节奏的撞击声还是有点使人分心,时而,一阵油香飘进你的耳廓,刺激你的大脑神经。今天回忆起那时读小学的情景,似乎打油的撞击声和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课声在我耳边同时响起。终究60多年了,那时的同学记得的已不多了,除了堂姐沈文健,与我同班的还有杨荣华、杨荣贵一对孪生兄弟,堂弟沈文选、堂姐夫雷立炳也在这里读过书,只不过比我低一个年级。
    雨天,对我来说就不是好事了,那时我家家境困难,加之年幼无知,不知如何照顾自己,母亲又忙,有时往往顾及不周,下雨天上学经常打着赤脚、穿着破烂的蓑衣,衣服被打湿,有时老师烧火烘衣,有时就靠自身的体温将衣服蒸干。但我刻苦自励,以成绩优秀、表现好、字写得好的印象留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记忆中。我记得,学校曾两次放晚学时全体师生在学校大操坪集合,老师表扬我,一次是表扬我学习认真、成绩好;一次是表扬我作业工整字写得好。1958年7月,我完成了初小四年级的学习任务,初小毕业了。当时整个柏枝乡只有柏枝完小和鳌山完小两所完全小学,而鳌山完小才办不久,又离我家远,我毫不犹豫报考柏枝完小。毕业时去柏枝完小参加了升完小的考试,规定考试二十天后去看榜。
微信图片_20200521220343.jpg

看榜读高小
    1958年8月中旬,按照考时的通知,学校是否录取须到报考学校——柏枝完小看榜,那时没有书面录取通知书,以是否榜上有名作为是否录取的依据。8月中旬的一天,我去柏枝完小看榜,柏枝完小的校舍呈撮箕形,两边的校舍是教室,中间横摆的那橦房子是办公楼。榜单就张贴在办公楼的正前方,那年招两个班,每班45人,另每班设备取生5名,当正式录取生不能到校出现的缺额按备取的前后递补。我首先从高九班备取生开始往上看,一直没有我的名字,直看到第二名才是我的名字,当时发榜是从成绩由好到差的顺序往下排的,我排在第二名,说明考得不错。
    1958年9月1日,我到柏枝完小报到开始了我高小的学习生涯,秦乃珏、戴国民、雷立右我们是同班,在班上秦乃珏最小,我是第二小,我比秦大三个月。高九班的班主任是李忠老师,他也是我们班的语文老师,教数学的是雷老师,教地理的是郭绍正女老师。当时,柏枝完小的校长是胡家声,教导主任是雷立荣,老师还有雷立左、秦大刚等。高八班的班主任为雷守仁老师,廖勇是高八班的学生。齐昌达老师好像教附中的数学,没教我们。读高小期间,我跑通学,家离学校有6华里左右,为了学到知识,我总是风雨无阻。
我    读高小时,国家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小学生也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增长。在“大跃进”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各行各业进入一个大发展、大建设的阶段,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都大干快上,也要求各行各业都要支援基本建设。我们读高小正赶上这个火热的年代,五年一期上了两个多月课后,时至冬季,即投入到修公路上去,首先是修柏枝至高家的路,紧接着又修高家到新合大队鼓儿桥的路。修柏枝至高家路时我们住在牯牛坝对面李家坪的农舍里。修高家至鼓儿桥的路时,我们是住在鼓儿桥的农舍里的。住宿都是打的地铺,地上铺上稻草,然后把自带的棉被铺上去,都开的联连铺。我们的修路一直干到春节临近为止。
    春节过后,即1959年3月,我们回校复课了,整个学期都在学校上课。同学们珍惜这学习机会,学习都抓得很紧,老师也教的很认真。下学期,学习两个多月后,柏枝完小高小学生在公社党委的指示下,又上群英水库修建工地,我们驻扎在群英水库大坝下面的群乐大队民房内,自带行李打地铺,我记得临上工地之前母亲怕我在强劳动下饿肚子,给我准备一瓷坛油炒萝卜丁,边装坛边遗憾地对我说,“如果有这么一坛仙米粉子就好了,这样饿了就可以用开水冲来吃,没有开水手抓干的也能吃。”那时吃公共食堂,哪里有米磨仙米粉呢?这种母爱我刻骨铭记在心。
群英水库是一座中一型水库,是临澧县的第二大水库,仅次于官厅水库,因有九个分叉,所以又叫九曲坝水库,当时上   堤劳动的大概有几万人,可以说是千军万马,无论晴天下雨不间断,提出的口号是“抓晴天,抢阴天,麻风细雨当好天”,整个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嘶马叫,夯声此起彼伏,甚是壮观。当时我仅11岁,1.2米高的个子,一担土筐也挑不抻,但也从不叫苦,别人能干我也能干,建设社会主义哪有不流血不流汗的呢?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群英水库修好了,就可解决下游几万亩田地的灌溉问题,可保田地旱涝保收。冬季雨天很多,我和同学们往往是外面雨淋湿,内里汗流湿,歇工回到驻地也没有火烤干,只能用体温让衣慢慢干。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直劳动到春节前为止。我班年级最小的秦乃珏同学也参加了这次修建水库的劳动,他因有一天收工时,自己挑的一担土箕弄丢了,怕老师批评和赔偿,于是他害怕就偷偷回了家,再也没到柏枝完小读书了。失学了一段时间后,他只好舍近求远去珠日完小读完高小,这样比我们就低了一个年级。(未完待续)
微信图片_2020052122035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1 22: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快乐的生活总是过得很快,童年生活是人一生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我们总是在长辈的呵护和兄长的关怀下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1 22: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1 22: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艰苦的磨练,那时候劳动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1 22: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写得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2 05: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年生活是人一生最无忧无虑的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2 05: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回忆的童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2 06: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年代的小学教育特色——劳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2 06: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2 10:58: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艰难的求学经历,难忘的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4 02:23 , Processed in 0.04097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