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259|回复: 42

杨汇泉:回忆八十年代初的常德改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3 21: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下官百平 于 2015-12-13 21:19 编辑

杨汇泉_副本.jpg
杨汇泉

    我于1979年3月到11月在北京中央党校学习,这是我入党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进党校学习。这时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不久,调训的第一批学员。在此,亲耳聆听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胡耀邦、彭真等中央领导和钱学森等一批著名学者、专家的讲话,专题报告。十个月的学习使自己思想得到很大的解放和理论的充实武装。结业回常后,省委让我主持刚刚恢复建立起来的常德行署的工作。当时中央对经济工作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8字方针,我对贯彻中央精神做好经济工作,投入了满腔热情和全副精力,也满怀信心、干劲十足的开创新局面。

     常德的改革与全国一样,也是先从农村起步的,从农村突破的。湖南在农村实行照现在规范的说法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时通俗的说法叫大包干。这一重大改革的推而广之,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常德和全省一样在全国并非领先垂范,而是至少迟了一年,有的地方可能迟了两年。

    包产到户是农民发明的,但真正让这股春风吹绿洞庭湖平原,则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酝酿,犹豫和认识争论的过程。因为必竟大家头脑中受“左”的思想束缚太久了,心上压力太大了,心中的余悸太多了,解放思想需要有过程。有人这样概括:“八十年代初中国农村巨大变迁的特点是由“不准”变为“不要”再变为“有条件的允许”,而最终完全放开。当大包干已经完成,我们地委全体会议,学习十二大精神时,我代表地委有个思想总结讲话。很可说明这个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最大的功绩,就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过去受“左”的影响,思想不解放,往往以“左”为正,以正为“右”,本来是前进,却认为是倒退。多年来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权,分配吃“大锅饭”,吃够了平均主义的苦。包产到户的责任制,代表了群众利益,反映了群众的意愿,群众接受很快。但是我们对于群众这种迫切愿望感受不深,在思想上因包产到户多年来受到批判,而谈“包”色变。我们在理论上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水平也认识不清。因而一度出现了“中央放,群众望,中间挡”的情况。开始层层设防,步步退却。最后还是按照群众的愿望建立了双包责任制。现在看来,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确实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大的调整,农业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给农业生产带来新的生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除了人们思想上的许多紧箍咒,人的精神面貌变化很大,思想逐渐活跃起来,正如大家总结说:大跃进迷了路,大批促大干偏了路,文化大革命邪了路,三中全会拨正了路。因此,在农村都在探索以何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调动社员积极性,发展生产。有的包产到组,有的包工到人,有的专业联产承包,有的充分结合等等,真是形式多样。应该说这些形式对调动社员积极性起了很大的作用,对过去那种生产“大呼隆”,记大概工,吃大锅饭,造成大家穷的局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主题依然是维护发展集体经济,大都回避了包产到户这个主题。各县也有个别队搞了包产到户的,因为那两年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对贫穷落后队,也可以实行包产到户,开了这么一个小口子,一般认为这是对贫穷队改变落后治穷的一种临时措施,不是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3 23: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下官百平 于 2015-12-14 07:26 编辑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3 21: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就我们地、县、社大多数干部来讲,思维定式和工作习惯,中央文件讲到哪里就做到哪里,不敢越雷池一步,你说他缺乏创新精神可以,但不能说他犯了错误。不过从思想认识层面来说,当时确有一部分同志对集体生产搞得比较好,多年辛苦积累有了一定家当的队搞包产到户,心犹不甘,留恋集体生产。集体生产等于社会主义,单干等于资本主义,人民公社是天堂的理念犹存。那时还没有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说法,在思想上难以释疑。还有一部分同志内心也知道包产到户是农民的要求,最能调动积极性,但多年的批右运动所致,心有余悸,怕再反复,重犯错误,不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正值我们还在对能不能实行包产到户进行争论时,外省却从包产到户进步到了包干到户。包干到户与包产到户的区别,在于前者保持着队里的统一经营,后者则以家庭经营为主了,正如群众概括而又通俗的表述“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交了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一听就懂,一用就灵。

    1981年8月省委第二书记万达和农办主任史杰同志一行人,从安化过来,我在黄土店迎接并陪同他们到桃源、石门调查研究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的问题,并在盘塘和东山峰开了两次座谈会。主题还是能否全面推广包产和包干到户的问题,也叫两包到户。大家对包干到户讲了许多好处,也提出了许多怎么办,大都欲言又止,看省委表态。我在座谈会上讲了“不能把包干到户仅仅看成是穷队脱贫的权宜之计,也不能只看成分配公开透明,解决干群矛盾的一种措施,那对它的重大意义仍认识不够。大包干这种生产责任制,一是它更适合现实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农业的种植业还是耕牛加人力作业,特别是耕地少、人口多的地方需要走高度集约经营的道路,这就非常适合以户为单位经营;二是它更能体现按劳分配的精神和利益原则,适合现实农民的觉悟水平;三是它能更好的解决干群矛盾,适合现实基层干部的管理水平。最后万达同志说“好!你们认为大包干好,你们就搞吧”,这是两年来我听到省委第一次表态同意包干到户。其实我也并不比别人觉悟早,只是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就看到了安徽搞包产到户的内部材料,当时在学员中引起激烈的争论,有人粗俗地说“这是鸡巴头上挂镰——危险”,意即滑向资本主义。

    其实对包产到户的威力我早有感受。1961年秋是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时候,在桃源搞了个临时借田生产,一人借一亩田种春收作物,谁种谁收,第二年春粮全县收获3000万公斤,平均每人有50公斤粮食,顺利渡过青黄不接的夏荒,再没饿死人。在剪市搞了个田塍种豆,划给个人,谁种谁收,第二年就出现剪市街上豆腐像城墙的赞誉。还在青林大队搞过“田间管理联产计酬包工责任制”队里就不要天天喊出工了。这些在文革中都被视为执行了刘少奇的复辟资本主义的路线遭批判,一再请罪。我多年来抓农村工作,看到的是集体生产大呼隆,不管怎样批出工不出力,尽管季季打突击,结果是增产难,社员生活难。有的队社员辛苦一年,年终分配工分值买不到一盒沅水烟(两角钱),有的户还倒找钱,一年糊一年没有根本的改变。虽然这时我们还不能具体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但我们知道什么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也看到县、社、队干部领导和组织集体生产,一年到头没有假日,没日没夜的干,结果是“戴起石臼玩狮子,费力不讨好”,其中酸甜苦辣也只有当事人才能体味。因此一见到安徽包产到户的材料,就心有灵犀,只是省委尚未统一部署,不敢也不能单独冒然全面推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3 21: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德地区真正克服思想上顾虑、犹豫、摇摆,坚定的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是在1982年1月全省县委书记会后。这次会上传达了中央关于湖南座谈会的精神,解决“心不齐,气不顺”的问题。胡耀邦同志问“湖南敢不敢搞包产到户”。一句话现在看似平常,当时却有雷霆万钧之力,震醒了湖南全省的各级干部,也震撼了三湘大地。这年的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也是第一次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的,这是认识上的一个大突破。会后赶上过春节,就在春节前后,各级把中央精神传达到群众,农村就沸腾起来。这是一个忙碌的春节,也是一个欢欣的春节,鞭炮声声阵阵,分田分地真忙。有的农民春节贴对联写道“张灯结彩,喜迎包字进村;鞭炮齐鸣,恭贺富字扎根”。待春节过完了,大包干这一重大改革也在全区90%的地方完成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原来有些同志对实行大包干提出的,什么耕牛怎么养,大田怎么划,五保户怎么办等等若干怎么办,农民几天甚至一夜的的讨论就解决了。像这样大的改革措施,上级没派出工作队帮助,事后也没有发现矛盾解决不了,而上访的农民群众,还从未见到。什么叫民心,这就是民心、民意、民望。对这一原子分裂的巨变确使有的同志猝不及思,一时思想转不过弯来,而发出“辛辛苦苦30年,一夜退到解放前”的感叹。但大势所趋,也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我那年兴奋感慨的填过一首词:沅水边,澧水边,笑语欢歌情满园。夜阑话包干。   花也繁,草也繁,金浪金风金色天。好个大丰年。

    大包干使广阔天地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民有了自主权,有了劳动与利益的直接挂勾,就有了积极性。农村人人喜气洋洋,处处生机勃勃。虽然听不到出工的钟声、队长的吆喝声,没有了夜战,没有了突击,也没有动员城镇机关、企业职工、学校师生员工支援插秧和双抢。早稻不违农时插上了,“双抢”也没有推迟季节。全区粮食比上年增产了4亿斤,人平纯收入增加40多元(稻谷一斤只一角钱)。农民向国家交售的农副产品总额增长了21%,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了60%,城乡储蓄增长了41%。许多穷困队一年解决了温饱。有的群众讲“有了自主权,一年胜十年”。这时,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本田土种植业,并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随着大包干的实行,承包的范围越来越广,承包的项目越来越多,承包的办法越来越活。像山林水面、湖滩外洲、副业加工都在包字下,出现了一批各种形式的承包户、专业户、重点户,使整个农村经济在多行多业多样化综合发展中更趋合理,更具效益。

    大包干还改变了农村一种制度,使“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解体,恢复了乡村政权。实践再次告诉我们,一种经济或社会问题,一旦不是一个地方而是普遍化的,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较长时间解决不了的,这就不是一般工作问题或某个领导的问题,而是这方面的政策问题或体制问题。农村公社化后生产年年抓,就是上不去,于是搞整风整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揪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农业学大寨,大批促大干,割资本主义尾巴,堵资本主义道路等等,什么办法都用了,就是没想改变人民公社的体制。结果一个包干(包产)到户把土地经营权交给农民,不仅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而且使一部分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联产承包使农民成为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者,家庭作为农村的细胞,由亿万个这样的细胞组成的农村,每个家庭活了,整个农村也就活了,并展示出灿烂的前景,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最暂短的契机,常常带来最深远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00: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官百平 发表于 2015-12-13 23:19
杨汇泉,1932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1946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7月南下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07: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儒 发表于 2015-12-13 22:07
杨副省长是常德人?还来过黄土店?

杨汇泉,1932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1946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7月南下后一直在常德工作。 1980年10月至1983年1月任常德行署专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07: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老好,感谢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08: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汇泉先生是一位很有能力、很有思想的领导干部。他为常德的建设作出过卓越贡献。可惜有人心怀鬼胎,使他没能进一步发挥作用。他对孩子要求也很严,不搞特殊化,女儿先是在地区文工团,后来一直到电影公司当一名很普通的工作人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4 08: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当时放电影,和他的女儿杨振芳交往很多,很久之后才知道她是杨汇泉先生的女儿,没一点架子,非常和善友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08: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下官百平 于 2015-12-14 08:25 编辑
上将军 发表于 2015-12-14 08:05
杨汇泉先生是一位很有能力、很有思想的领导干部。他为常德的建设作出过卓越贡献。可惜有人心怀鬼胎, ...

杨汇泉在澧县任县委书记时搞的澧阳平原灌溉工程、湖北洈水入澧工程、太青山门水库工程、王家厂水库南北干渠工程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到现在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6 05:36 , Processed in 0.04198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