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虎港工程大揭秘
作者:吴昌治
一位高龄老人的心愿2020年1月10日的湖南《文卒报》,转载了我的一篇公众号文章《纪念黄虎港路桥工程峻工通车六十周年》,这篇文章被一位89岁高龄名叫王作舟的老人所收藏。之后,王老拿着那张文卒报,专程找到石门县委宣传部,请求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帮忙找到“黄虎港”一文的作者老吴同志。2020年的4月15日,我接到石门县委宣传部唐鹏程同志的电话(王老说他们是通过县有关协会了解到我的电话号码的),说是有一位年近九十岁的老人,他是原“黄虎港工程建设”的指挥长,见到好不容易终于有一人写出了“黄虎港工程”当时修建的真实情况。其实,文卒报转载的这篇文章可能因限于篇幅还删掉了一段属于工程中一项伟大创造发明成果的相关内容。但尽管如此,老人仍是激动不已,说自己还有很多情况要向我表述,力争补充到我原来的文章中去,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资料,给后人和世人一个交待。这是在王老心中不知蕴藏了好久的一个心愿。受王老的邀请,2020年的5月16日,我专程到石门县城约定当日下午三点钟在王老家中拜见王老,岂料只到下午一点四十五分钟王老就打来电话催我,于是我及时赶到王老家中。只见王老满面红光,神采奕奕,已然正襟危坐的在等着我。见面相互认识以后,王老便打开话夹子,看着早就准备好的谈话提纲迫不及待的向我侃侃而谈。经过此一番了解,有关黄虎港工程的方方面面,居然被我重新认识,“黄虎港工程”确有必要力求完整地再次揭秘,否则,将是对世人,特别是石门人民,尤其是那些建设者们一个严重的亏欠。为此,我不得不再以同一主题撰写以下文章以告慰世人!与此同时,王老向我提供了一批珍贵的照片,说要交我保存,我在泥沙湘北照相馆扫描后已及时退还给王老,并建议王老将照片捐赠给石门档案馆做永久收藏,王老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在此,对王老提供的情况和照片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根据“专访原黄虎港工程建设指挥长王作舟的访谈记录”撰文 一、石门县西北乡人民的千年期盼 石门县西北乡的泥沙(现壶瓶山镇)区,六十年以前是整个湖南省常德地区(现常德市)最为封闭和落后的地方。之所以封闭和落后,主要是交通闭塞所致。当时的物资运输除了丰水期有行船(帆船)沿渫水可直达泥沙集镇外,其余就要靠马帮驮运和人力肩挑背负。挑脚夫或背客从石门县城运一回货物往返到泥沙要用六天时间,所以石门县西北乡的人民能盼到修一条通往县城的公路实在是梦寐以求的一种奢望!记得我三岁的时候(1951年)因为长瘤弹要赶急从200多里外的临澧县新安镇去买药,就请了一位叫王昌民的力夫用五天时间从新安打一个来回,以此才捡回我的一条命,后家里为了叫我永远记得那位恩人,就让我认了那位买药人为干爹,可见当时的山里人因交通不便有多难啊! 黄虎港距泥沙集镇2.5公里,是泥沙集镇的东大门,更是一道关口。这里原只有一条栈道,是从泥沙集镇东1公里处叫金银崖的地方进入栈道的。此栈道是在悬崖绝壁中间开凿出来的一条小道。行走在栈道上,上望不见天,下望不见底;逢下雨天经过可保头不淋雨,脚不湿鞋。有一次我随着小叔去黄虎港接从武汉读书回家的二叔,就是在栈道中躲雨的。栈道一直延伸到黄虎港河谷,然后经过用树条搭在河中的小桥过河,再经之字拐的羊肠小道爬到东面的山顶一个叫凉水井的地方,险路才算走完。有一次我随小叔送二叔读书去,就是过的树木桥,而后爬山送到大面山的土地庙为止。逢上黄虎港河中发大水,河中搭的树桥就会被水冲走,过不了河,待水消了以后又得重新搭桥,否则只能涉水过河。在解放前,从外地到泥沙来的客人走到凉水井的时候,碰上天晚不敢再往前走,就只好在凉水井住下来。那时,有人就借着黄虎港的天险地形,在凉水井开着黑店,实行劫财杀人,听我父亲说,我的二祖父吴际鲁在新安、合口、津市一带收木排账回泥沙就是在这里被人害了的。 1956年的3月7日,为了解决过黄虎港涨水不能过河的问题,当地政府出资1.5万元修了一座长60米的人行铁架木面桥,这才解决了过河难的问题。
二、何谓“黄虎港工程” “黄虎港工程”,是指在湖南省石门县“石(门)清(官渡)公路”线上108公里处的一个“路桥结合”工程。石清公路108公里处的地方就是黄虎港,黄虎港河与石门的母亲河渫水在这里交汇,形成一个丁字形的峡口,统称叫黄虎港大峡谷,简称黄虎港。 黄虎港地名的来历,源于一只老虎被猎人追赶逃到这里不知所踪的传说,也许是跌入峡谷被河水冲走不得而知。这传说虽无可考证。但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次的晚上坐货车从黄虎港经过去石门,亲眼看见车前面有一只麂子没有岔路可及时逃走而顺着公路在车光的照耀下一直跑了很远才逃掉。再就是我当时单位的同事王贤林同志开着日本三凌的货车晚上从黄虎港大桥上通过回泥市时,见一只麂子吓得越过大桥的石头栏板而掉入黄虎港河,他们当即下到河谷没有寻着,而后第二天被另外的人听说后寻走。由此说明,这里太过险要,野兽跌入峡谷不知结果的事是不足为奇的。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有4.8公里多长的公路要在深山峡谷间的悬崖绝壁之上开凿而成,同时还要在黄虎港河出口的东西两山(大面山和簸箕山)峡谷之间架设一座宽8米、长100余米、高50多米的石拱大桥。这段公路和桥就是所指的“黄虎港工程”。这是整个石清公路的咽喉工程。石清公路能不能按时修通,关键取决于黄虎港路桥工程能不能按期顺利峻工。这在当时全国象这样的工程非常之少,拿现在的话说,实属是当时石门县的一个“超级工程”。
二、历史背景 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至1957)刚刚结束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正将开始的1958年,国家提出了“大跃进”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大政方针。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发展农业也被放在重要位置。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在当时中国“一穷二白”,一切都十分落后的形势下,国家为了把化肥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以促进农业的大发展,决定开采储量为亚洲第一的清官渡磷矿,因此就必须要修通石门至清官渡的公路,而黄虎港是必经之地,所以修通黄虎港的路和桥成了石清公路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黄虎港工程是一个难度超乎想象的工程 1、从黄虎港大桥的设计数据看,是超越历史,史无前例,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 黄虎港桥是由湖南省交通厅测量队设计、由交通部公路设计院派员直接指导的。黄虎港桥是建桥时止中国有史以来将产生的第二座石拱桥。被誉为天下第一石拱桥、距今1400多年前建造的河北赵州桥,其桥长只有50.82米,高7.23米,桥两端宽9.6米,单孔跨径37.02米。而黄虎港桥,桥长达103米,高51.2米(据王指挥长介绍,实际从拱顶到河谷底部的施工高度为60米,我查了一篇关于“黄虎港简介”的资料,也是60米的说法。后桥建成后,遗留下来的两个桥支架墩阻档住了洪水对河床的冲洗,当时建桥支架墩时清淤的河卵石被留在桥墩的下方没被冲走,使桥支架墩周围形成一个深水潭,抬高了水面,故而现水面至桥拱底高度变成了51.2米),单孔跨径为60米。从这几个数据看,这不仅是一个超越,更是一种开创性的工程。
2、从黄虎港的地势、地形看,峡深200多米高,坡度达80多度,悬崖峭壁,河谷狭窄,河水湍急,十分险要。 黄虎港自古为天险之地,清同治石门县志曾云:“黄虎港,两岸峭壁数百仞,中夹一水如矢,出泥沙南北要道,崎岖异常,……值骤雨暴涨,飘驰如箭,舟者惮之……”。又有清光绪二年(1876)黄虎港东岸山麓石碑文载:“黄虎港南北要冲地也,峭壁千仞,羊肠一线,结曲崎岖,摧车折轮,较险于太行之阪,年来加塌圯,殊难置足,爰集同人,鸠资补助,稍能容步,或可免折骨蹶足之苦,至若修治宽坦,为千百年计,是指望后之君子耳”。民谣“走到黄虎港,爷娘都不想”和“放排行船黄虎港,麻起胆子斗无常(“无常”俗指索人性命的差官),漩涡急流乱石滩,阎王不收算命长”,是最真实的写照。渫水从龙门洞流出经泥沙集镇后进入猪娘背峡谷在离泥沙集镇2.5公里处与黄虎港河交汇继续穿新本(又有名“奔”的)、长潭十多公里长的大峡谷,然后在所街乡的张家渡村才达宽阔之地。因泥沙为一盆地地形,如把泥沙比作重庆,黄虎港就恰如长江三峡的夔门天险(素有天下夔门雄之称)。 为什么要把黄虎港的4.8公里连线公路和桥合为一个单独的工程并成立指挥所,是因为修这段路和桥要同时进行,而又不能互有影响,既要求工程的进度,又要兼顾相互的安全,更必须保证路和桥的质量。不能因为炸路基损坏桥的基础,也不能因为修桥而影响修路的进程。在新中国建立十年不到的时间里,此前国家出现过的最艰巨工程就数康藏公路的二郎山路段。当时有一首歌的歌词是这样写的:“二呀二郎山,高呀高万丈,枯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康藏交通被它挡哪个被它挡……”。原参加修建康藏公路的政委,时任湖南省交通厅厅长的尚明德同志,就曾对当时黄虎港工程建设的王指挥长说:“小王呀!你修建黄虎港的路可比我们当年修建二郎山公路还要难。二郎山公路只有一公里多的险路,你这可是有4.8公里的险路呀”!
3、工程物资供应难。 工地距县城108公里,公路正因为没有还在修,水路虽有但全部是逆水运输,而且在枯水期靠人工拉纤十分不易,旱路大部分是崎岖的山路,只能靠肩挑背负。而工程所需物资只能从县城方向运入工地,有时受天气影响如水泥、钢钎、炸药、民工的食粮等都不能及时得到供应。
4、技术工人稀缺,施工队伍不专业。 康藏公路是部队修的,而黄虎港工程的施工人员,主体是农民。1958年国家要求大炼钢铁,当时的全常德地区都是有炼铁任务的。但那时炼铁是烧木炭炼的,只有石门县有这个条件,于是就把全常德地区的炼铁任务下给了石门县,常德地区其它的县市就不炼铁了,而改为帮石门县修石清公路。但当时平区的人到山里走路都走不稳,还敢修黄虎港的路和桥?于是就安排他们修皂市、白云路段的路,黄虎港的路和桥就全部安排石门西北乡山区的人来修。这山区的农民开荒种地是好手,但根本不懂炸路开石修桥。
5、施工方法原始,工具简陋而且缺乏,没有任何施工机械助力。 当时的施工方式就是人工开凿,手工作业。而且钢钎、炸药等物资都没法满足需要。全场的机械就是一台发电机和一台抽水机,而且都是靠烧木炭为动力原料的。我曾亲眼所见,石清公路通车之初运磷矿的汽车也是在车箱上安上一个大铁桶烧木炭的,那时候国家什么都缺,动力机械就只有这个水平,汽油、柴油机少之又少,根本调不来。当时木炭发电机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工地提供照明用电,方便日夜施工。
6、民工待遇低,人心浮躁,队伍难稳定。当时每个民工每月只有8元钱的生活费,发到民工个人的是1.5元钱,专供民工买草鞋和理发用的,当时的草鞋是5分钱一双,一天要一双,刚好可买一个月的草鞋,这就算作是对民工的待遇了。由于民工的思想素质不是一致的,由此带来了民工队伍不稳定,逃跑的多。同时,民工家里的田不能荒,农闲的时候上工地突击修路,工地达到近四千人规模;农忙的时候回家种田,工地也必须保证不少于两千多人。
王作舟与木工连长合影
7、时间紧、任务重。当时如果完全使用钢钎打炮眼放小炮的剥离开凿的方式,要五年时间才能完成。这与当时提出的“大跃进”和“多快好省的总路线”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当时的工期是要求在一年另四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任务重是可想而知的。
四、迎着困难上,苦干加巧干,日夜四班倒,为国做贡献(当时提出为国庆十周年献礼) 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写了一本当时很出名的书,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做为中国的后来人,当你在惊叹这黄虎港公路的壮观和大桥的雄伟时,你可知道这路和桥是怎样建成的吗?
1、人定胜天,组调精兵强将上工地 新中国的建立是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给打下来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很多基础设施建设,要不是部队施工,要不就是民工按部队建制组建成施工队伍。这可能是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工程建设的一大特点。黄虎港工程亦不例外,抓总设工程指挥所,职能部门分后勤供应股、医务室、财务室三个单位。施工队伍分设十二个连队,其中有一个专业运输连、一个木工连、两个专门烧木炭和石灰的连,等等。每个连设一个管理小组(配备两名技术员),负责所在连的安全、技术等工作。每个乡镇派一个连的劳动力,连长由派出的乡党委委员担任。 指挥所由王作舟出任党委书记兼指挥长。王作舟,1931年十一月初五出生于湖南沅江,1949年8月参加省公安部队,1950年5月参加侦破小组派往湘西,并参加湘西剿匪。当时湘西有名的土匪头子张平手下有1万多人,被47军冲垮后成为小股,当其被追至罗依溪时,张平被侦破小组和47军的一个班乱枪打死,张平的头在沅陵县示众三天。1954年6月王作舟调回省公安厅担任政保处侦察科副科长,1956年1月派送到中央公安学院学习一年半,1957年党的八大后,国家决定把公安部队精简一部分充实地方,王由省委组织部政法干部处谈话,调入常德地区并建议王去沅江(出生地)工作,任公安局长(当时没有益阳地区设置,安化、华容、南县、沅江都属于常德地区)。王到常德地委组织部报到时,常德地委组织部领导说:“石门县是力量簿弱的地方,你就到石门去吧”!就这样王来到了石门县任检查院副检查长。王的工作经历,成就了他精明能干、胆大心细、雷历风行、决策果断的办事风格和特点。仅一件事情,说明了王的组织指挥和决策能力。当工程开始后,王指挥长当时考虑最多的是这路怎么修?山大、山陡,工程量太大,靠原设计的施工方法放小炮,一放炸一点点,怎么上去、怎么下来,又何年何月能完工?于是与工人们商量,必须解决这工程量太大、施工太难的问题。后来,有工人提出放大炮的想法,当时指挥所的工程师就提出反对,说只有修铁路放过大炮,修公路从没听说过可以放大炮,因为这可能会炸坏公路的路基。这时王指挥长沉思后淡定的说,没听说过的事不等于我们不能做,路基万一炸坏了,我们可以从下面往上砌嘛!一个指挥长的拍板,决定了采用放大炮的方案。实施的结果,不仅没有炸坏路基,而且一次放大炮就把那段路基给炸出来了,为提前峻工奠定了基础。同时解决了一大堆难题。一是放大炮位置的劳动力腾出来了,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可集中劳力解决桥头位置不能放大炮的地方去放小炮,有利于工程能更加提前;二是挖大炮洞只需要短钢钎,这长钢钎用短后正好可用于打大炮硐,这就解决了长钢钎缺乏的问题;三是因放大炮就减少了放小炮,对渫水河面帆船通行减少了影响,从而通过船运输的民工口粮基本得到保障。后来这项成果被上面肯定并派人现场进行总结和完善提高。说来这还有一个小故事,当时大炮一响,山体炸开的石头滚入黄虎港的渫水河中,把那一段水中的鱼掀上了河谷两岸的山坡,河谷低矮的树草上铺得到处都是鱼,被民工们捡回吃了三天。 2、靠前指挥,现场督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指挥所设在泥沙集镇以东一公里紧靠工地的金银崖,前沿指挥所设在磨家山的打鼓台,在那里搭建的一个茅棚,住四个人,正、副主任、工程师等。发电机也安放在这里。旁边正好有一个山洞,广播室就设在洞口,炊事人员也在洞里做饭,洞内很凉爽,肉食等生活物资就贮存在洞中。这里可以观察到大部分施工现场,极方便随时进入工地检查工作和指导施工。
黄虎港大桥因为在桥的正下方是汹涌的河水,不可能直接在河谷立支架,因此必须先建好两个各15米高的支架石座,也叫支架石墩,其目的就是不让支架被洪水冲垮。在支架石墩基础施工时,靠桥东头的一个墩子因为水浅一些,没怎么为难就很快建成了。当建桥西头的一个墩子时,因水较深,当时只有一台烧要炭的抽水机排水,根本排不开,致使河谷底部的淤沙清不干净,于是只好将底部的沙抹平,采用沉排的方式下脚,就是把石块装在松木木排上然后沉下去压在河谷的沙面上,后来洪水一来就冲走了,结果大量的大石块混乱的留在了河谷底部,为水下清淤带来了新的困难。工人在寨冷刺骨的水下作业,不仅十分辛苦,为此还延误了两个月工期。指挥所领导发现这办法不行,此时又已到当年的5月份,更大的洪水季节即将到来,如果不尽快将墩基础抢出水面,再延误至少半年以上,于是在现场当即向上级汇报,最后由省交通厅在全省范围内寻求借调来四台汽油动力抽水机,这才解决了问题。
还有一次出现问题也是在现场及时调度处理。就是第一次放大炮居然没有放响,仅仅这筑炮就用了三天三晚的时间,为了增加威力,把县武装部仓库存放报废的榴炮弹、手榴弹全部找来装在了大炮硐的底部,如果掏出来重装显然是不现实的。开始以为洞内浸了水,造成电线短路不导电而没有响。王指挥长当时在簸箕山顶的指挥点用电话了解情况后,没有着慌,因为当时装了三套电雷管、两套火雷管,不可能是雷管失效所致,或电线短路。要不就是启爆功率达不到,于是指示改进启爆器,用三台45伏电瓶并联,加大启爆的功率,结果引爆成功,王指挥长悬着的心此时才平净下来。
右一为财会人员(已去世)
3、大胆创新,不断改进施工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在岩石切方量大的山体部位,改小炮一层一层剥离式开切为大炮硐式爆破开切。 黄虎港的公路由于施工难度大,必须要从两百多米高的悬崖顶上往下切,为此并用了开大炮硐的方法,就是打岩井。一个岩井要装几吨不等的炸药。这大炮井一打就是一排,一放也是一排,一炸就崩塌一截山,真正是炮声震天,响彻云霄,地动山摇。第一次放大炮的时候,原以为小石块不知要飞好远好远,当时通知了方圆三公里以内有人的地方都必须躲炮,躲到头顶有遮挡物的地方,我那时在泥沙小学读书有过经历。结果是虚吓一场,石块根本没飞很远。这次王指挥长讲述的时候,才讲到放大炮部位的山体,实际上只象人鼓了一下肚子一样,轰隆一下山就切下来一大截。有资料记载,当时总共开了27处大炮井,最深的达43米,平均井深13.13米,耗用土炸药130余吨,将整个大面山悬坎下切了43米,创造了大硐式爆破二万四千方的纪录,节约工日三万一千个。在开硐施工过程中,拥现了不少感人的事迹。1959年7 月4日清晨,爆破队队长、共青团员杨万柱下到一口32米深的井里清理石渣准备装炸药,忽然一股硝烟扑来,他感到呼吸困难,立即呼救,接着便昏倒了,在此危急关头,共产党员,二号洞洞长覃事春,不顾自身安危,毅然系上安全带,直下井底,使尽全身力气,迅速将杨万柱扶上绞车,杨万柱得救了,可覃事春在升井时已开始昏迷无力,由于吊篮就是一块木板无围栏,所以昏迷后又掉下井底。这时共产党员王继美挺身而出下到井底,将覃事春与自己拴在一起。吊出井口时,王继美开始昏迷,覃事春已停止呼吸。大炮工地这种舍生忘死、舍己救人、前赴后继的英雄事迹,被人们赞颂将与黄虎港大桥永存!
所有连级干部合影
二是创造性的用旱船运输拱石块(当地人称作麻条石),解决了这石块太重,两个人抬不起,四个人因路窄又不好抬且费力又费时的难题。 修建黄虎港石拱大桥需要大量的麻条石做拱石块。这麻条石是从哪里来的?在当时两端的公路没有修好时又是怎样运到大桥工地的呢?这种运条石的方法没有见过的人还真想象不出来。黄虎港大桥的麻条石是选择当地比较坚硬的青石做的,采石场设在附近的簸箕山和磨家山打鼓台,两地的地势都比较高,借着高低的落差,修了两条运石道。一条从渫水南面的簸箕山到黄虎港西端的公路边,一条从渫水北边磨家山上的打鼓台直达大桥工地的河谷。所谓的运石道,就是构筑两条土槽子(凹字型),铺上黄泥捶紧,而后洒上水抹光滑,成上弯月型。另外,用直径一尺多大约1.5米长的树筒做成一种船形状的旱船,当地人叫麻条船,这麻条船前头是向上翘起的,后面是半园形的,下圆上平,麻条石就平放在后面一节的半圆树筒上,通过黄泥滑槽的作用,让麻条石船自动地往下方滑动,不动了就用木棍从后面往下赶,逢弯道处值守一人,一直从山上的采石场运到工地。到了晚上,在麻条船的前面用干杉木树皮捆成一个火把绑上,当麻条船往下滑动时,火把迎风更亮目标明确,从而解决了昼夜分四个班运石的难题。黄虎港石拱大桥的所有拱石就是用这种创新的方法运到工地上的,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黄虎港工程的一大发明。
前排中穿白衣为王作舟
三是苦心钻研,找出黄虎港大桥拱模支架的上料和安装方法,要求省时省力、精准安全。 黄虎港大桥因为在桥的正下方是汹涌的河水,不可能直接在河谷立支架,因此建好两个各15米高的支架石座后,摆在面前的就是如何上支架料。王指挥长说,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总共要将400多根支架木料升上去。每个支架墩各要升200多根。每根长2米,50公分见方,比现在铁路的枕木要大一倍多,一个人背不起,要两个人才抬得动。这些木料是全部从远离黄虎港近40公里的江坪乡大京竹村大山上采筏来的松木。从山上运下山海拨高度就有800多米高,靠抬靠滚运到河谷最少有20多里路。然后从渫水流放到黄虎港河谷,再用人工拉锯盖成50公分见方的支架料,而且必须要规格。这采筏运料100人搞了两个月才搞完。在当时没有电钻的情况下,怎么钻眼?400多根木料总共要钻2000多个眼。眼钻好后怎样升上去,最高的位置达到60米。当时无吊车、无起重机,怎么办?为此,王指挥长和木工连长商量了两天三晚,最后统一意见,就用手制铁钻钻眼,这眼要钻得直不能歪,不能错位置。眼钻好后就用人工绞盘杠杆原理的方法,四个人同时绞动,在空中固定一个点一根一根的拉升上去。然后在空中用铁板螺丝卡紧,一层一层往上叠加,最后连结挽拱成模,这成型后的名称叫“整盔支架模”。这种整盔支架模要承载几千吨拱石的重量,所以千万马虎不得,搞了四个月才完成。支架模做好后,就由350名专业拱石技工铺拱石。这拱石是上下呈孤形的,规格百分之百一致,每一个石工都持有一块模板,照模型加工,有专业技术人员验收。这铺拱石还有讲究,先铺两头,再在中间开铺,防止出现模拱变形。然后边铺边合拢,铺时按公母榫卡紧。每排铺八块拱石块,共要铺四层。由于石块全部大小一致,很少有间隙,即使有点小缝就填点水泥,水泥用量极少,全桥无一根钢筋,是真正的纯石拱桥。王指挥长说目前都是第一位的。我查了后来长度超过黄虎洪的石拱桥,其中湖南另一座长120米的石拱桥就用了八根钢筋混凝土梁。有的没有说明,但也没申明是纯石拱的。这铺拱石是重头,350名专业工人搞了两个月时间才完成。完工20天以后,就是拆支架。不说不会知道,以为是从上往下一根一根拆的。其实是先前就设计好了的。架支架前,在基部设计安装好了一个沙盘,在这沙盘下面有一个小眼,用铁板顶住,拆支架时,把铁板移开,沙就漏下来了成为一个空的,接着整个支架就跨蹋下来了。既快又安全,在整个修桥过程中没有牺牲一个人。这沙盘没有导致支架下沉一个毫米,可见其精度之高。而今的大桥仍然是毫发无损。
前排中间穿长大衣为吕定元,后排穿白衣为王作舟
四是改洋索道为土索道,用12号铁丝编成三根一股(要匀称)的铁绳子,从200多米 高的田家峪出口到黄虎港桥东头50余米高的位置拉两条斜索道,用干檀树木做滑轮,运输从石门调进的水泥、生活物资和本地加工的石灰、木炭等(每次限100市斤以下)。此举绕开了从施工的线路上经过,既安全又省时省力,这种办法从开始一直用到工程结束。 五是自制土火药,按照农村“一硝二磺三火屎”的土办法自制而成。解决了炸药不足的难题。
参观代表团合 4、自力更生,就地取材解决部分工程所需的物资,由两个连队承担烧制木炭和石灰。 5、成立专业运输连队,固定120个甲等劳力,来回不断地从石门县城往工地运输水泥、炸药、钢钎等物资,确保了物资供应不影响工程进展。 6、培训技工人员,解决技术人员缺乏的难题。 通过办工地班和夜校,共培训初级技工350人,八到十天毕业。施工时,60个专业技术员进行石料的细加工,培训的初级技术员就进行石料的粗加工。原技术人员不足的时候只开簸箕山一个石料场,培训技术人员后就增加了磨家山石料场,从而保证了施工石材的需要。 7、狠抓安全管理。安排有专职安全员,并订立有强制性的安全制度。 一是必须戴安全帽(当时只有竹制的),二是高空作业人员必须穿麻编背心,系安全绳。每隔一米安有一根主安全绳,每个施工员必须绑系在主绳上。三是必须穿草鞋。王指挥长本人在检查工作时,就是因为系了安全绳到主绳上,当脚下一滑时就被主绳救了一命 8、群策群力改善生活,为民工提供体力保障。 在黄虎港工地上只有力气活,生活太差必然影响工程效率。指挥所要求每个连队要养三、四头猪,小菜要实现自种自给。当时民工的粮食够吃饱但没结余,拿什么喂猪呢?这办法倒真是民工想出来的。民工开始来到黄虎港的时候,见三面山崖上好多猴子,不几天因放炮全部吓跑了。当地人早就知道猴子多必有猴洞,有猴洞就必有猴储粮,于是通过寻找猴洞获得了很多猴粮,用猴粮加草喂猪,解决了民工有肉吃,生活大大改善。这猴粮养猪助力黄虎港工程建设,成了一个不为现在人知道的秘闻,要不是王指挥长在这次的访谈中曝料又有谁知道呢?
王作舟讲解黄虎港工程建设的讲话提纲,其中有关于挖猴洞的记载
五、历尽千难万险,铸成永久丰碑,黄虎港路桥工程顺利峻工通车,从此名垂天下。 黄虎港工程顺利峻工,从当时所处的各方面条件看,它确实是一个人间奇迹。它凝聚了全体参战人员的心血和汗水;表现了他们的英勇和无畏,展现了他们的聪明和才智;体现了他们的拼搏和努力;从而成就了石门的人间奇迹
黄虎港整个工程从1958年10月全面开工,至1959年12月20日提前三十七天峻工,历时一年另三个月,国家交通部于1959年12月21至27日在石门召开了全国26个省(区)105名代表参加的现场会,并鉴定大桥工程质量良好。建成后的黄虎港石拱大桥高51.2米,单孔跨径60米,总长103米。当时桥正面书写的桥名是“黄虎港第一石拱大桥”(实际当时为中国第一,亚洲第二)。 黄虎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先后有湖南省省委常委孙国治、省委副书记徐启文、省交通厅厅长尚明德等到工地进行慰问和指导工作;有省交通厅副厅长陈文修驻工地两个月指导工作;工程峻工后,受到国家交通部副部长、丁总工程师的表彰;受到湖南省省委书记张平化的表杨并题词:“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劳动者的伟大创造”,和为石拱大桥题写桥名。同时,新华社派记者采访写了一本名叫《黄虎港驾飞桥》的书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还编进了《大跃进丛书》。湖南电影制片厂拍了电影,人民日报第一版对通车作了报道,全国公路杂志对通车发了贺信,之中之后,还有贵州省、越南的代表团来参过观。 据史料和纪念碑碑文记载:黄虎港大桥含4.8公里的接线(公路)造价为61.6773万元。全部工程实用劳力2100人,其中石门县民工1260人,公路专业工人840人,因石工不足,从民工中培训了初级石工350人,总计工日59.3449万个。爆破石方24.3631万立方米,彻护墙48处0.73万立方米。大桥使用石料0.7870万立方米、水泥269吨、钢材(铁件)32.5吨。为了节约造价,本着就地取材、自力更生的原则,自行加工石灰百余吨、火药65吨、木炭200吨、木材2300立方,此举节约资金6万元。
有奋斗就会有牺牲。黄虎港工程从测量到修建的过程中,共有六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位是黄虎港公路开工之前的线路测量时,需要在绝壁上清除障碍物,把长在悬崖上的杂树砍掉便于测量,这砍路就是泥沙本地人干的。在绝壁上砍路,人要坐在吊框里,用绳子悬拴着,泥沙镇上的民工毕道善坐在吊框里砍路时,不慎砍断了绳索,当场跌下悬崖摔死,是第一个为黄虎港工程献出生命的人。第二位是一位民工在转移住地搬家过桥时因无护栏摔死的;第三位是在运送物资时走路滑下山坡摔死的;第四位是施工时上面的活岩掉下被打死的;第五位是在排险时,不慎被认为的哑炮突然爆响而炸死的;。第六位就是前面讲过的覃事春,复员军人、共产党员,在洞中救人时,舍己为人,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事后,指挥所为覃事春组织开了两千人规模的追悼会,王指挥长又亲自到覃事春家中抚慰家属,并送去慰问金五百元。当王老在向我讲述这段经历时,情不自禁的哽咽起来,湿润了眼睛,一再表白,覃事春是自己永远学习的榜样! 去年12月,黄虎港路桥工程建成通车迎来了六十周年。人逢甲子岁月也感概万千,我作为老泥沙人,亲眼目睹了建桥前的状况和建桥的过程,此时也难勉焕起依稀记忆,结合对黄虎港工程原工地指挥长王作舟老人家的专访记录,特撰此文算作是对黄虎港路桥工程峻工通车六十周年的一份纪念吧!
黄虎港路桥工程建设的过程,造就了一批战天地、斗鬼神的时代英雄,他们的付出将永留史册,他们的精神将永放光辉,凡了解这段历史的后来人,无不深怀感概,特摘录朱越惠先生感言诗一首如下: 黄虎港路桥工程峻工通车六十周年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