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沅江樵夫 于 2020-7-30 10:31 编辑
“青山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文/刘小明
7月23日,桃源县老干网络宣传协会一行,走访、考察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本省范围内修建的最大的农田灌溉枢纽工程—青山水轮泵站。 青山水轮泵站位于澧水下游,座落在临澧县杉板镇坪山村与新安镇上坪村交界处,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提水泵站,灌溉了临澧县中南部30余万亩农田。 上午9时,我们来到了青山水轮泵站管理所。向下观望,水轮泵站仿佛一道铜墙铁壁,锁住了奔腾的澧水,使珍贵的“生命之水”按照人们的意愿,被提灌上了80余米的高坡。我们在当地讲解员的带领下,顺着上山的台阶,向着“渠首”攀登。 上山的山道是用石级台阶和混凝土混合铺就的,很宽畅也很大气。山道左侧是并排安装直径达1.2米的3根提水钢管,相邻50米处同样也铺设了两根类似的提水钢管,钢管铺设坡度达45°,落差达83米,铺管距离达265米,非常气派和震撼。山道左右两侧,生长着高大、浓密的香樟、梧桐等树,生长茂盛,遮天蔽日,呈现出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 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虽然山道较陡,但人在树下凉风习习,感觉格外舒爽。不一会儿我们一行就来到了渠首。渠首建设在一个山坡的脊背上,引水渠采取梯形建设,渠口宽6米,渠底宽4米,深4米,全部用混凝土精心打造。其主干渠有4条,累计长达132公里,一级支渠达52条,总计长约289公里,灌溉着临澧中南部33万亩农田,确保了临澧大部分农作物的旱涝保收。沿着渠道我们一行向前观察了100余米,渠道硬化质量上乘,规模叫人赞叹不已。不久,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来到了水轮泵房。此水轮泵房建设在澧水拦水坝右岸的一个大型泵房内,五台大型水轮泵机并排排列着,巨大的天蓝色机罩,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讲解员详细讲解道:该水轮泵站之所以著名,其背景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经济、科技相对欠缺,当时的临澧县领导依靠水利技术人员的努力,聚集广大群众的智慧,在不用动力的情况下,通过人为建设澧水的落差,用水轮泵把水压缩到80余米的高坡,这在当时是一个科学的创举,即节约了电力能源,又灌溉了几十万亩的缺水农田,受益人口达30余万,为临澧县水稻稳产高产、增产增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青山道水渡槽。这也是那个年代青山水轮泵枢纽工程的又一个壮举。我们一行徒步从公路朝渡槽方向迈进,一路经过修建渡槽时留下的经典誓言或成功经验。如“大决策、大工程、大壮举、大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无私奉献”等,即鼓舞了人心,又留下了时代的烙印。每一条标语都是用采用大宋体,用混凝土勾勒而成,每个字均有2平方米大小,用红漆涂刷,远远望去,非常夺目和震撼。不久我们来到了渡槽头,并顺着渡槽人行道前行考察了200多米。此渡槽高20—44米不等,长约1200米。细看渡槽槽道,呈梯形建设,口宽直径达4米,底直径2.5米,槽深近3米。笔者联想过水时的情景,这那里是一条渡槽,分是是一条“人造天河”。走在道水渡槽上极目远眺,所视大地稻浪翻滚,远处山坡绿树成荫,渡槽下一条大河蜿蜒南下,河水泛着清波。不远处,一列火车像一条“长龙”自西向东威武驶来,巨大的震动力使渡槽颤动。此情此景,真是难得的一幅天然画卷,我忙打开相机拍下了这幅难得的美景。 返回槽头后,讲解员自豪且庄重地给我们介绍:当年为修建青山水轮泵枢纽工程,十年间,临澧全县乡村3年未办分配,人均集资225元、口粮428斤,动用劳力60多万人次,投工7555万个,完成土石5487万立方米,以精卫填海的壮举,打造出堪与“红旗渠”等量齐观的“青山工程”。按当时价格统计,青山工程总投入达3个多亿,其中88%的投入来自临澧县人民的自力更生和无私奉献。 根据所见所闻,笔者从心底里发出由衷的赞叹:了不起啊,临澧人民!了不起啊,青山精神! 什么是“青山精神”?笔者感悟到,就是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勇于实践、百折不挠的敢想敢干精神;是公而忘私、舍生忘死的无私奉献精神。 青山不老,澧水长流。在努力实现伟大中国复兴梦的征程中,我们更要弘扬“青山精神”,续写时代篇章,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作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自己的余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