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秋歌 于 2020-8-2 15:20 编辑
压题照:桃源老干部网宣传协会部分会员在林伯渠故居前合影
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当年官贬湖南黔阳,写过一首《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青山水轮泵站灌区管理办公楼
无论古今,桃源是进入湘西的必经之地。想必王昌龄肯定也到过桃源,早在唐代便享有盛名的桃花源就在沅水边,自然要下船领略一番。如今借用这首诗的后两句,想说的不是桃源与武冈,而是桃源县与临澧县。
临澧有个青山村,桃源亦有个明月村,所以这诗句才有韵味。
在青山水轮泵站灌区管理局合影
桃源与临澧山水相连,民风相近,精神相通。大革命时期,桃源徐溶熙苏维埃第十七游击大队队长徐才益,在苏维埃失败后带着起义部队上了位于临澧的太浮山,成为太浮山武装割据的重要力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临澧王化乡靠近桃源的5个村,划入了桃源的马鬃岭镇。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桃源县大兴“百库运动”,建起百余坐各型水库,“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引来联合国组织及亚、非、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来宾参观。临澧在六十年代兴建青山水轮泵站,位居亚洲第一,同样吸引了联合国组织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士取经。出生于桃源的中国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与新中国开国大典的主持人、籍贯临澧的林伯渠,都是同盟会元老,关系极熟。“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作为一名桃源人,早该到临澧看一看。
青山水轮泵站位置卫星图
7月下旬的一天,经过数次预约,桃源县老干部网络宣传协会一行20余人,终于等到一个合适的天气,第一站,便是青山水轮泵站。
准确地说,青山水轮泵站只能算是整个青山水利枢纽工程的龙头与起点。这项庞大的水利工程,除了水轮泵站,还应包括2000余公里的灌渠与50多万亩的灌区及一系列附属设施,所以才有“亚洲第一泵,南方红旗渠”之称。
据介绍,这是后来新修的水轮泵站
青山水轮泵站位于澧水下游,站址坐落在临澧的杉板乡坪山村与新安镇上坪村交界处,是一座以提水灌溉为主,兼有发电、通航等综合经营的大型水利工程,是目前亚洲地区最大的提水泵站。
澧水上的拦河坝
数据有些乏味,但是,对于青山水轮泵站,有些数字必须列出来,才知道修建它的艰难。该项工程于1966年开工,1972年主体工程完工受益,以后陆续进行渠道防渗和电站建设。1978年灌溉面积达到50万亩。投入运行以来,为促进临澧县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水轮泵站。远处是新安站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还处在一个经济基础较差,人民生活还不富裕的时期。而临澧地处沟壑纵横的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基本要靠天吃饭。1966年,县委副书记、县长吕定元在平江参加了湖南省水利现场会后,回到县里主持召开了县委常委会、县委扩大会议(时任县委书记赵会礼被抽调到外县搞社教),决定举全县之力,修建青山水利枢纽工程,并很快得到省水利电力厅的批准。
民兵在水利工地上
9月初,全县出动近10万劳动大军,奋战在沿线各个工地。整个青山水利工程共出动劳力60多万人次,投工7500多万个,按当时价格计算,总投入达3亿多元。大部分工程量都是靠临澧人民自力更生、无私奉献来承担。10万民众,10年建设,其中3年根据县委决定未办决算分配,资金投入工程建设。52名建设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那蜿蜒在山间的渠道,是凝聚着临澧儿女的鲜血与汗水的“青山精神”的生动再现;那一座座凌空的渡槽,就是镶嵌临澧大地上永远的丰碑。
数字是枯燥的,但有时也最能撼动人心。
水轮泵站机房。水流经过绿色的大管,经水轮泵加压后送小旁边的黑色小管,再把水送到渠首
水流经过黑色的管道上扬50米
渠中左上角有三个管口,是出水的地方
水轮泵站静静地卧在澧水之中。最初水轮泵站装有35台机组,每5组为一个序列,将湍急的澧水通过7根巨大的水管提升50米到达青山渠首。这么高的扬程,一年要耗多少电?说出来也许你不相信:它不耗一滴油、也不耗一度电,提水全靠水流自身的力量!这是中国多种灌溉系统类型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形式。
到达渠首,要经过289级石阶
参观渠首后,一行人又来到位于佘市桥的群英渡槽参观。群英渡槽也叫江家坡渡槽。整个灌区共有渡槽13座,总长3500多米,其中群英渡槽长1500米,是灌区的一项控制性工程。据一位老水利专家回忆,当初规划设计时,因为这项工程投入巨大,原拟从桃源县黄石水库取水,灌溉临澧南部的农田。后来省水电厅领导考察时拍板,决定兴建这座群英渡槽,引黄方案随之取消。
管理局办公室小徐为我们讲解
据了解,修建这座渡槽时,有7位民兵先后牺牲,渡槽的每一个拱,都有一位英灵在支撑。
一组群英渡槽图。最后一张是无人机航拍。七个拱形孔,有七位英烈英魂支撑
参观了青山水利枢纽工程,一行人又来到林伯渠故居参观。几年前曾有幸到过林伯渠故居。现在规模比以前扩大了很多,新修了铜像广场,纪念馆等纪念设施及其它附属服务设施,道路、绿化也非常漂亮。
林伯渠是临澧人民的骄傲。他一生经历三个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既是国民党的元老、高官,也是中共创始人之一,其经历堪称传奇。在延安时列为“五老”,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主持开国大典,成为这名临澧之子永远的高光时刻。
在广场为林伯渠敬献花篮
1886年3月20日,林伯渠出生在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1905年8月在日本留学时,经黄兴、宋教仁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1921年1月,林伯渠经李大钊和陈独秀介绍,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党小组。1925年8月,廖仲恺遇刺后,林伯渠出任国民党代理中执委常委,兼理秘书处,进入国民党领导核心。后相继参加北伐和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失败后,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3年,林伯渠回到中央苏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部部长兼任财政人民委员部部长,次年参加万里长征,1937年9月正式出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并称“延安五老”。1949年10月1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并主持开国大典。1954年,林伯渠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60年5月29日在北京病逝。
林伯渠生平陈列馆
回到桃源,天色已晚,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青山是什么?青山是一座山,是一个地名,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是一个伟人成长的地方。它也是一束火炬,一种精神,激励着人们永远不要忘记艰苦奋斗,永远不要惧怕艰难困苦。只要有梦想,就一定能实现。
青山永远不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