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篷车簸下轮渡,爬上207国道,进入临澧县境,一路颠簸嘚瑟,修梅公社、临澧城关镇、四新岗公社、常德县雷公庙公社依次掠过,尽管偶尔阵风扬起几许尘沙,但瑕不掩瑜,满目金秋风光,心旷神怡。 蔡家岗公社、刘春樵的大名,早就如雷贯耳。1970年高中语文课本(那时只有湖南省暂编教材)收录了《人民日报》刊载的长篇通讯《党的好干部一一刘春樵》,语文课老师龚光美先生的激情讲授,让刘春樵形象在我心中刹时高大起来。
不到十点钟,仰慕已久的蔡家岗公社到了。公社机关和部分企业就在207国道旁。此时的蔡家岗以“南方大寨”闻名全国。此时的刘春樵同志已经是中央候补委员、常德县委书记。 在我们兴致勃勃地参观的几家企业中,水泥厂留下深刻印象。在水泥包装车间,大家饶有兴趣地围着那位女工人问这问那,甚至问到他们怎么发工资。 ( 蔡家岗公社农机站一角)
蔡家岗公社企业蓬勃发展,得益于刘春樵这位领头雁。
放牛娃出生的公社党委书记刘春樵临危受命后,针对蔡家岗“五山二水三分田、有水无水全靠天、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的后进状况,从1966年开始,带领公社机关一班人和社员群众,自力更生治山治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常德地区最早办起了水泥厂、石灰厂、陶器厂、砖瓦厂。并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办起了综合加工厂、机耕队、土农药厂、畜牧场等一批社队企业。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坚持“地里种、厂里造、水里捞、栏里喂、山上找”几条腿走路,从各个渠道发展农村经济。几年功夫,实现了“两不要、三不欠”的目标,即用钱不要国家贷款、吃粮不要国家返销、集体不欠国家的、社员不欠集体的、集体不欠群众的,不但还清了贷款,还积累资金50万元。《湖南日报》报道了他们的经验,《人民日报》发表了《党的好干部一一刘春樵》的文章。蔡家岗的经验引起毛主席的重视。 1969年4月,常德地革委发出“学安乡、学蔡家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 刘春樵于1969年4月在中共九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同年任常德县革委会副主任、湖南省革委会常委,1971年兼任常德县委副书记,1973年在中共十大上再次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同年任中共常德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 1973年10月,常德地革委组织开展”远学大寨,近学蔡家岗”活动。 此时的蔡家岗,95%的农田实现了自流灌溉,机耕面积达到73%;先后兴办社队企业197个,拥有汽车、拖拉机57台;积累公共资金520万元,集体储备粮食188万公斤;70%的群众银行有存款,家里有余粮。
我们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蔡家岗。坐在敞篷车上余兴未尽,称赞蔡家岗,佩服刘春樵。我有两点非常震撼,一是蔡家岗公社这么早就办工业,而且办了那么多那么好,居然办起相当规模的水泥厂,还给工人发工资;二是令人刮目相看的是,蔡家岗公社办企业受到毛主席的赞扬,尽管当时我们不便问毛主席赞扬的具体内容。 我们参观的前几年,中武公社向蔡家岗学习,也非常重视发展社队企业,几年间相继办起煤矿、农机修配厂、茶厂、林场等企业,我们大队也办了小窑厂烧制青砖青瓦,办起副业厂,榨油、打米、打铁、面粉加工,还有林场。但和蔡家岗比差的太远。参观后,公社加快了发展步伐,立即筹备水泥厂,我们大队也组建了副业队。1979年7月2日,设计能力8.8万吨的中武水泥厂点火。
(蔡家岗水泥厂之一)
也许是参观蔡家岗与社队企业结缘,21年后,我有幸在常德市乡镇企业局工作了6年。上任不久就去蔡家岗调研,尽管那时的蔡家岗企业地位不及它的后来者“新码太”和灌溪镇等地,但风采依旧、风骨犹存。在沅澧大地掀起学蔡家岗、兴办乡镇企业的热潮中,蔡家岗人再次勇立潮头,提升扩改了水泥厂等老企业,新建了石膏板厂、轧钢厂等企业,成为享誉常德的“建材之乡”。企业产值1993年就率先突破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