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0-9-28 18:48 编辑
产业扶贫给山里人插上致富的翅膀 从石门县城出发往北走约60公里,前面便见一座东西横亘的高大山脉叫太清山。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爬上半山,一块约长200余米,宽40米左右的平地依山横卧。这里的一栋“7”字型平房,便是三圣乡太清山村的村部。 太清山是一座名山。它北临巫山山脉,南极澧阳平原,主峰高1019.5米。方圆140余里。在太清山村部环顾俯瞰,全村零零星星散居着273户人家。过去,全村村民被长期困在大山之中,只能靠山吃山,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传统生产方式,在艰难挣扎中过着艰苦的生活。 2015年春,石门县政协太清山村扶贫工作队开进了这里。当县政协主席陈云谋亲自把扶贫工作队队员送到村里时,山里人开始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曙光。 扶贫工作队员进村后,首先就和村干部一起,忙着到各家各户了解情况,和村民们一起商量摆脱贫困的办法。他们很快得知,太清山村属国家少数民族高寒山区贫困村。全村6.9平方公里面积,仅有农田395亩,388亩旱地,全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仅1600元。靠传统农业显然无法摆脱贫困。同时,扶贫工作队员很快看到了这里地理气候的独特优势,那就是这里全部地处海拔800至1200米地带,土壤呈酸性,且不渍水,山上大面积土地,全是茶叶生长的最佳地。 “用产业扶贫给山里人插上致富的翅膀!”经过大量调查、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讨论,扶贫工作队和支村两委达成了这一共识,并决心团结一心为之奋斗。 扶贫工作队首先突出党员示范。他们挑选和鼓励党员刘玉龙兴办了泰清茶厂,并牵头建立了村上的茶叶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农户”形式,很快带动了全村145农户种茶。 王忠杰是六组的组长。过去,除了靠几亩山地种农作物之外,便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因此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工作队长叶团结和队员王恩川多次到他家了解情况。鉴于王忠杰十分勤劳,便尽力帮他出谋划策,将他的十多亩山地改成了茶园。经这一改,王忠杰家的经济状况很快得到了改善。 同期声:我叫王忠杰,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日子过得比较艰难。县政协扶贫工作队进村后,帮助我发展茶叶产业,我现在靠这几块茶园,每年至少有三万多块钱的收入,可以说,已经摆脱了贫困。 为了给村民拓宽稳定的致富门路,扶贫工作队多渠道争取,共投入720万元发展种养产业。其中包括投入120万元进行国土整理100亩种植茶叶;投入500万元新建年加工能力300吨的大型茶叶加工厂;支持鼓励进200农户养猪、牛、羊、蜂,并重点支持了10个“产业发展大户”。养猪大户肖本金就是其中之一。 同期声:我叫肖本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生活困难。连住的,都是土坯房。现在的这个猪场,就是我原来住的地方。县政协扶贫工作队进村后,帮助我进行了危房改造,并通过小额贷款和技术指导,支持我办起了这个进百头规模的养猪场。今年收入接近十万元。 为了全方位支持村民产业发展,为产业发展的信息沟通和销售创造条件,扶贫工作队还竭尽全力强化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硬化村主干道13公里,实施窄路拓宽16公里,修通长达10公里的组道5条;建设移动与联通两个基站,实现了手机信号全覆盖,并铺设了电信光缆线,确保了全村90%区域互联网覆盖。 产业的发展,给山里人插上致富的翅膀。通过四年的努力,县政协扶贫工作队和太清山支村两委带领全村村民,在脱贫的大道上阔步前进。现在,全村已有65户175人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17%,百姓生产、生活条件明显好转,并成功退出了贫困村序列。 2020年9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