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440|回复: 10

四十年前同窗中17班的记忆(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5 06: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70132etto9trzhep6vhr8.jpg

      四十三年前我们幸逢国家恢复高考、一纸油印通知书相聚平顶岗;四十年前我们怀揣分配单,挥别白马湖,天各一方。从分校到总校,从红楼到白楼,从教室到实习,经历了最充实、最暖心、最珍贵的一千天,我们不仅根固知识改变了命运,而且深耕友谊丰富了人生。”同过窗、扛过抢、下过乡”,乃人生三大铁谊,而师专同窗友谊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它不因岁月而流逝,更不因久别而淡忘,尤其在岁达耳顺、年奔古稀的珍稀日子里,这种同窗友谊,更显弥足珍贵。      
      2008年3月我们班三十年聚会期间和今年疫情期间,回首师专同窗三年往事,感慨万千,陆续成章。值此毕业四十周年之际,将其汇集,为纪念活动助兴。

  一千天


      在常德师专读了3年大专,春节开学,冬季毕业,共3个学年6个学期。从1978年3月15日入校,到1980年12月10日接到工作分配通知单,恰好是1000天。
      第一学期:1978年3月15日,同学们(不含扩招8名同学)从四面八方乘车来到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临澧县陈二公社的平顶山分校。3月17日班上集体学习,3月18日上午开学典礼,听徐校长的报告。我是扩招生,3月25日接到通知,3月28日到。7月23日放暑假。暑假不足一个月。
      第二学期于8月19日在分校开学。10月8日告别乘大巴来到常德师专总校。1979年1月23日(腊月二十五)放寒假。寒假仅20天。
      第三学期于2月12日(正月十六)开学,2月15日上课。7月25放暑假。暑假不足一个月。
      第四学期于8月21日开学,1980年2月5日(腊月十九)放寒假。寒假21天。
      第五学期于1980年2月26日(正月十一)开学, 7月12日结束本期课程。
      第六学期从7月15日开始,8月4日开始教学练兵,8月7日照毕业合影,8月8日教学试讲、听课、评课,8月12日起填写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评比。
      8月16离开学校,回家休息,准备实习。暑假28天。
      9月14日分别在桃源、汉寿、临澧等教学实习点实习,10月25日结束,10月26日离开实习点,回家等待分配。
      12月8至10日,陆续分别接到毕业分配通知。

三个数字:69、67、59

      69名同学来自常德地区8县2市。
      其中女同学17名,中共党员16名。
      最小的于汉卿同学16岁,最大的叶培昌同学30岁。政策规定77级有突出贡献的可超过25岁,从78级开始连续三年不受年龄和婚姻限制。
      同学们来校前大多是农村回乡青年和下放知青,其中不少农村基层干部、民办教师、退役军人。也不乏国家干部、国企职工、公办教师、专业文艺工作者、还有县广播员。入校前,大多辍过学,初中肄业,靠实践积累和突击复习,都考出了不菲的成绩,其中不少同学还上了本科和重点大学分数线,因为恢复高考第一次招生,录取经验不足,程序不够规范,而被录取到常德师专。周尚义同学就是常德地区的文科第一名。
      叶培昌、尹洪桂、张群喜、孟玉林4位同学是带薪学员。遗憾的有10多位同学因工龄不满5年而失去带薪资格。李哲炼、何忠冬是省柴油机厂工人。叶培昌是临澧文化馆专业作者,李咏芹是临澧县剧团演员,易亚新是石门县广播站广播员。来自常德师范周尚义、市四中教师的路湘华、慈利东岳观中学教师刘际雄和桃源县双溪口中学教师邓佳敏都是公办教师。李达轩、刘梦初、伍长庆、彭兴杭、吴忠、肖兴中、董成亮、高桂林、聂仁德、廖曙楚等10多位同学是本地中小学民办教师。毛先金、刘万清是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本祥也是大队主要负责人。
      来自西洞庭农场的尹洪桂同学,录取的是数学专业,经农场领导出面协调徐校长改的中文专业。邓佳敏同学在17班读了一段时间,被动员去到数学15班学习了几个月,又几经周折转回中文17班。
      还记得18名女同学:李哲炼、李咏芹、涂生玉、何忠东、路湘华、易亚新、陈迪萍、郭爱红、邓佳敏、张莉、陈金凤、张洁明、刘莲玉、杨亚杰、汪小红、胡琼祖、胡的清、杨年英。
      党员还记得16名:李哲练、尹洪桂、刘万清、吴忠、何忠东、王有田、徐祥雪、伍长庆、王文斌、涂生玉、胡先明、刘际雄、陈本祥、毛先金、周尚义(新)、易亚新(新)。党支部书记李哲练(第一学年王有田)、团支部书记刘万清,副书记王志宏。
     
      有7个小组,一、四、七组各9人,二组、三组、五组、六组各10人。只记得胡先明、何忠东、徐祥雪、伍长庆、吴忠、陈本祥等六位组长同学了。我们第二组10个同学,还记得何忠东、李达轩、张莉、庹先德、林万友、于汉卿、姚登权、毛先金8位同学。

      入校69名同学至毕业时只有66名了。孟玉林同学是带薪工人,要求退学回了常德市金属结构厂继任办公室主任,熊哲海和李一翔同学先后休学。
       67位同学(含李一翔)按原籍分布大致如下
       常德市(现武陵区)有李哲练、杨亚杰、张莉、路湘华、胡的青5位同学;
       常德县(现鼎城区)有尹洪桂、刘万清、邓慈常、刘梦初、张洁明、陈金凤、鲁光伟、姚登权、吴忠9位同学;
       汉寿县有王有田、徐祥雪、何忠东、成晓辉4位同学;
       桃源县有郭爱红、肖兴中、郑佳峰、邓佳敏、林万友、陈迪平、王志宏、聂仁德、董成亮、伍大忠、杨国柱11位同学;
       临澧县有周尚义、陈国华、伍长庆、王文斌、汪小红、于汉卿6位同学;
       石门县有魏饴、涂生玉、易亚新、王杰、董二中、高原6位同学;
       澧县有黄界平、李达轩、陈本祥、刘云培、彭兴杭、王焕芳、刘莲玉、丁仁平、毛先金9位同学。
       安乡县有李一翔、熊春清、张群喜、高桂林、朱业新、胡琼祖、阳俊鹏7位同学;
       津市市有叶培昌、李咏芹、徐敏、陈全大4位同学;
       慈利县(现属张家界市)有胡先明、郑昌华、刘际雄、廖曙楚、庹先德、杨年英6位同学。
      
      毕业时,中文17班同学派上大用场:分配本校9人,中专5人,其他同学大都分配在省、市(县)机关、高级中学。
      谁也没有料到,40年后,中文十七班已成母校名牌。我们班先后有3名同学进了母校领导班子。从事教育、科技、新闻、文化等工作的同学,一般都具备硕士、博士学位,成了知名的教授、作家、高级讲师、高级编辑、高级记者等中坚力量。在省、市、县从政的同学,大多都走上了所属厅、处、局(科)二级领导岗位。
      但非常不幸的是,先后有吴忠、叶培昌、黄界平、徐祥雪、杨国柱、李咏芹、高桂林、朱业新8位同学因病或交通事故相继去世。
       仅59名同学健在。

课程  教师


      我们的专业全称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简称中文专业,与数学、物理专业是常德师专最早的3个专业。
      我们是17班,顾名思义,之前中文专业已招收了16个班。
      我们开设文学、汉语、写作、教材教法和公共课。
      文学课:古代文学先后由万崧、熊莘耕、符定波老师授课;现代文学先后由吴雄甫、陈大年老师授课;外国文学由戴本坦老师授课。文学概论由覃光文老师授课。
      汉语课:古代汉语由胡力文老师授课,现代汉语由罗祚汉老师授课。
      写作课:文选与写作先后由罗名勋、刘赤符老师授课。
      教材教法先后由梅介夫、罗培邨老师授课。
      英语是英语科盛海玲老师。
      教育学由舒先淑老师授课,逻辑学由刘茂哉老师授课,心理学是也是一位女老师授课,记不住了。
      政治:中共党史由匡镜秋老师授课,哲学由费清英老师授课,政治经济学由马崇法老师授课。
      体育课由彭运球、杨广播等老师授课。
      从分校搬回总校的初期,张福初、庹登权老师讲过几节课。
      班主任:第一学年由覃光文老师担任,第二、三学年由熊莘耕老师担任。
      学生专干:黄玉美、李运南(分校劳动)老师
      上午一门课,分三节课上。下午自习。
      学校和中文科也经常举办学术讲座。还记得省文联副主席康老师、省教学辅导站伍大希老师和复旦大学的一位教师来校举办过学术讲座。吴雄甫老师、熊莘耕老师等老师也先后开设讲座,记得吴老师鉴赏的是新发表的毛泽东三首诗词,熊老师讲座的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学校还举办过书法讲座。

课外学习


      同学们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用如饥似渴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清晨、深夜、中午休息时经常看到孜孜不倦的同学。周末,图书馆、教师座无虚席。
      学校、学科、班级经常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和经验交流活动。刚入校不久的6月初,班上就召开第一次学习经验交流会,并邀请全体任课老师也参加。5天后分校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古代文学难学,班上组织经验交流会。
      学习陶渊明的诗文后参观桃花源。上写作课写通讯,同学们分别到附近响水大队、荷花大队参加春耕并采访,然后写人物通讯。作文讲评时,我的几个小标题受到罗明勋老师的赞赏,给我信心和鼓励。
中文科和班上曾多次开展作文等竞赛活动。1978年7月13日以《新长征路上》为题首次竞赛,我意外入围获三等奖。
      经常开展演讲比赛。
      班上同学为卷烟厂的夜校免费上课。
      1979年3月16日学校召开小组长以上的学生干部会,1980年4月6日学校召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我代表中文17班毛先金介绍所谓经验。
      教学中,注重实践。
      1978年暑假,叶培昌、李一翔应邀到省《群众文艺》班组编辑部审稿。1979年暑假,周尚义、刘梦初跟随胡力文和庹登权老师到慈利印刷厂,校对胡力文老师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班上的文学习作刊物《花地》办得很好,不定期刻印。记得为纪念毛泽东诞辰86周年出了专辑,其中有我发表的几首怀念毛主席的诗。
      经常组织学生讲课。
      记得第一次讲课的是林万友同学;第三学期的6月15日,三个同学分别讲《东门行》、《陌上桑》、《妇病行》三首乐府诗,我竟然不自量力带头讲了《陌上桑》;第四学期的9月15日两个同学讲曹植的诗。学习委员周尚义同学还在班上开设《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学术讲座。
      第一次同学讲课是入学不到50天的4月21日,林万友和几个同学讲鲁迅的《药》。印象非常深。

      林万友穿一套西装走上讲台,讲《药》的第四部分,讲到乌鸦落在光秃秃的树上“哑”的一声朝天飞去,突然问道:“同学们,这乌鸦象征什么?”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讨论了很久,林万友摇摇头,说:“不对!乌鸦应该是象征辛亥革命!”教室里炸锅了,很多人激烈反对。
      林万友力排众议:“乌鸦站在树枝上,而树枝光秃秃的没有叶子,这不是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象征吗?”
      
      我佩服林万友同学丰富的联想,但我至今认为这种说法太牵强。

文体活动

      尽管是大专,但和中学一样必做早操,而且要求非常严格。      
      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李达轩、刘莲玉同学的长跑项目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1500米长跑测验时,男子组李达轩就是第一。 记得有这么几件事:在学校组织在常德市体育馆观看从北京来的气功大师袁氏一家表演硬气功;在常德市广场观看跳伞、摩托、射击表演。到桃源庄家桥游泳池游泳,以取得达标的测验成绩。
      文艺活动主要是看电影(有时与教学结合),看电视,开展班级文艺活动,参加学校文艺汇演。
      入校第三天晚上看电影《大浪淘沙》,几天后看《东进序曲》。记得《红楼梦》《保尔 柯察金》、《伟大的曙光》、《穆桂英大战洪州》《屈原》《小花》《追捕》《怪客》《锦上添花》《长虹号起义》《红与黑》《救救他》《朝阳沟》等几十部影片吧。《红楼梦》是在分校时,来回步行30多公里在临澧县电影院看的,还留下不少美谈。总校在操坪里自己放电影。也有同学周末或者课后上街看的。
      在常德县影剧院(北站)先后看过话剧《于无声处》、《救救他》和花鼓戏《尤二姐之死》。
    班上经常组织文娱晚会,主持人文娱委员李永芹同学。庆祝五四青年节,分校举行文娱晚会。国庆节前的文娱晚会,每个人都表演了节目。为纪念毛泽东诞辰85周年,中文科举办了诗歌朗诵会。年底全班同学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生迎新年文娱晚会,诗歌朗诵《高声呼喊要把青春补回来》震撼人心。李永芹与邓慈常的二重唱(忘记歌名)、刘际雄的独唱《挑担茶叶上北京》传为美谈。
    首届晚会是在入校不到一个月的4月13日举行的。李达轩同学详细地记叙了这场晚会——

      会议室里的长条登占去了一半面积。我带去了凳子,坐在墙边,兴奋地等待着文艺晚会的开始。
      校长、老师们捧着茶缸来了。吴老师拉着他的小宝贝儿子迈进门槛。那个小家伙蹦蹦跳跳,待他爸爸坐下,立即扑到他的大腿上。数学科的同学们走进门边。班长、学习委员、军体委员立即迎上去,把他们带向预先准备好的地方。叶培昌戴着宽边玳瑁的近视眼镜,张罗着客人,俨然办喜事的老板。人们寻找着自己的朋友,选择好位置坐下来,等候联欢晚会的开始。连附近农村的小孩们也从各个村子赶来了。他们穿着单衣,有的甚至赤着上身,将衣服搭在肩膀上,站在窗子边将头从黛色的夜幕中探进来,让淡黄色的电灯光照射他们那充满稚气的小脸蛋。
      晚会开始了,李永芹走到屋子中央,开始报幕:
      “……第一个节目:舞蹈《小刀会插曲》”
      人们停止了说话,教室里嗡嗡的声音开始平息下来,斜靠在墙上的人开始端正了身子。
      在悠扬的风琴声中,四个女同学手拿着镀有花边的小瓷碟慢慢地舞蹈着,挪向屋子中央,柔和的灯光照着她们那没有任何化妆的脸上,音符从音箱里飞出来,白瓷碟儿敲着有节奏的节拍,八只手臂拨开灯光撒下的淡黄色的帷幕,游动的投影触破了脚下黄色水泥地面的完整,铜铃般的嗓子开响了。座位上的同学们看到那如柳条拂动春水的手臂,那如山涧滴水的碟声,已忘记自己还在座位上,仿佛已置身舞蹈的行列了。虽然大家手臂不能动,却不断地摇着脖子、晃动身子,不由自主地按着节拍。
      当她们演完,一齐向大家敬礼的时候,人们才热烈地鼓起掌来。
      第二个节目是男生独唱。
      “哗!”报幕员刚说话,暴风雨般的掌声猛烈地响起来。刘际雄走到了屋中央。路湘华坐在风琴边伴奏。定了一下调,刘际雄站在中间,看到上百只眼睛望着自己,很有点不自然。他不由自主地扯了扯衣角,挪了挪双脚。风琴和竹笛响起了歌曲的”过门”。他昂起头,眼光仿佛望着遥远的地方。随着悠扬、徐缓的音调,他眼光挪动着,舌头舔了舔嘴唇,突然张开大嘴:
      “得儿,……驾!”
       同学们被这一声大喝吓了一跳,教室里出现一瞬间的寂静后立即是哄堂大笑。歌声开始了,雄浑的调子压倒了哄笑,人们的注意力被他吸引过来。他时而让气流从口腔里缓缓流出,犹如在草原的马背上眺望远方,让人知道眼前是这么辽阔,绿草是这么肥美;他时而急速地颤动声带和舌头,发出明快的声音,仿佛把你带到了大部队急进的行列。喝茶的人将手放在茶壶盖子上,身子前倾,全神贯注。窗外的小娃娃张大了嘴巴,好象要把这音乐吞进去似的。
      下面是邓慈常和李永芹的男女合唱.两人呜呜呀呀地唱到抒情高潮时, 李永芹轻轻往前跨了一步,挺起胸脯,挥出手臂,邓慈常没有准备,一下子着慌了,身子不由自主地欠了欠,同学们立即大笑起来。数学科的同学还发出阵阵喝彩声。 
      接着便是诗朗诵,姚登权同学拿着大自由夹,迈着学者的步伐走上前来。同学们没有鼓掌,静静地听着。他操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开始朗诵了:
      “啊,青年的朋友们!”
      大概是心中的激情难捺吧。刚开口,身子就动了起来。因为双手捧着尺多长的大自由夹,不能动,只得叉开双腿,晃动髋关节以上的身躯。他不善于用脸部的肌肉表达感情,只是身子圆周似的晃动。这样反而起了副作用。同学们立即大笑起来。数学科的人开始发问了:
      “他叫什么名字?”
      “这是他自己的作品吗?”
      教室里不安静了。他可不在乎,仍然以自己独特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朗诵着。有人开始扯闲话。
      “下一个节目是什么?”
      “他的诗歌看来很长呢!”
      “带小说了吗?让我看看吧!”
      门外的孩子们从窗子边将脑袋缩回去了。性急的人开始埋怨:”他娘的,浪费我的时间了!”
      大多数人还是耐心的等待着。终于,朗诵结束了。人们如释重负,脸上露出了笑容。有人鼓起掌来……
      十点钟以后,晚会即将结束了。大家欢迎吴老师来一个二胡独奏。吴老师微笑着,准备起身。可他膝下的孩子却拉着他一点也不松手。王文斌来拉他,吴忠掏出小镜子来哄他,吴老师乘机站在屋子中央。他立即扑上去拍打着吴老师的身子。拉二胡根本不可能,吴老师双手握着孩子的手背,朗诵了一首诗……

    据张莉同学回忆,表演《小刀会插曲》舞蹈的,是她和李永芹、杨亚杰、胡的清四位美女同学。
    四十多年过去了,刘际雄同学用颤音和丁字步表演的《挑担茶叶上北京》至今保留着,前不久在郑昌华儿媳婚礼上又过上一把瘾。邓慈常同学声音洪亮,感情激越奔放,不仅是和李永芹合唱的最佳组合,而且自个还把《再见了妈妈》《骏马奔驰保边疆》唱得掌声雷动。

师恩重于山

      师高弟子强。我们这个班之所以有所作为,完全得益于传道受业解惑的十多位恩师。
      老师们为人师表,品格高尚,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工作敬业,深刻影响了我的一生。
      熊老师还是我们班第二、三学年的班主任,他家住市六中,一辆单车早去晚归。他关心学生、善解人意,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特有的感染力传授渊博知识。
      熊老师坐着讲课颇具学者风度。他学识渊博,温文尔雅,讲课不事夸张,不事张扬,洞烛入微,又善于辅以动作和示图,实实虚虚,相得益彰,在他慢条斯理又神采飞扬的讲述中,我们不知不觉地走进作品意境。看起来一首极其平常的小诗被他讲得精彩纷呈,魅力无穷,记下来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熊老师还是个性情中人,对课文中的人物感情溢于言表,如对张生不争的恼怒,对莺莺抗争的欣赏,对红娘侠义的赞许……。他讲授《孔雀东南飞》,以其湘阴话独特的声调和激动的情绪,强烈表达对女主人公兰芝的偏爱:“我们的兰芝!”“我”字拉得特长,调值特高,满脸灿烂,情不自已。当他讲到兰芝的婆婆时,则又脸色突变,语出惊人:“这个恶婆娘!”
      我非常赞赏李永芹同学在《往事如叠画面》一文中,形象地复原了熊老师第一次上课的开场情景:
      “熊老师左腋下夹着书,慢慢走进教室来。值日生喊:“起立!”同学们习惯地欠欠屁股就立马坐下来,但熊老师那声“请坐下”却迟迟没有出口,大家只好重新站起立。他慢悠悠地转动脑袋,从教室左边看到教室右边,然后慢悠悠地抬起右胳膊,指着那些空位,用湘阴话问:“咯是哪一个啊?”有人回答是某某某,病了。熊老师又慢悠悠地指着另一个空位:“那是哪一个啊?”熊老师百密不疏,直到这一个那一个都清点完了,才优雅地鞠个躬,待大家坐下来,他才坐下来。”
      作为班主任,熊老师是开明大度的,放心放手的,他是我们班务工作的坚强后盾。
      2008年中文17班举办“缘聚七七”入学30年聚会,熊老师因远在深圳而没能出席,事后他以《可爱的中文十七班》为题,饱含深情地为中文17班纪念文集《缘聚七七》作序,他在给诸多同学的点评中,认为我“身材魁梧,有着一张农村干部的脸,为人公道,处事持重,说话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在班上颇有威信。”我完全接受也非常感谢班主任对班长我的肯定和激励!!
      
      同学们都喜欢听吴雄甫老师讲现代文学课。
      吴老师讲课中气十足,用词生动,分析犀利,感情奔放,一口抑扬顿挫的慈利普通话,一组荡气回肠的排比句,一手浪漫夸张的板书,彰显着他鲜明的个性。“第一发号炮”、“第一声春雷”让我们至今捧腹,记忆犹新。他讲授鲁迅的《阿Q正传》《药》是相当出彩的。“吴妈也真是!都是阶级兄弟,不干就不干,又何必嚷嚷呢?”这些深刻的并具有前瞻性的批判,至今成为同学们的美谈。

      满腹经纶、风度儒雅的罗祚汉老师总是面带微笑,上课前习惯地在讲台上来回渡步,目不斜视。操着一口流利的“京腔”为我们讲授现代汉语,深入浅出,行云流水,板书又快又工整。还偶尔夹带一两句英语,古诗佳句也信手拈来。辅导我们也是满面春风,循循善诱。批改作业一丝不苟,满纸密密麻麻的红字,并逐个与同学当面进行发音矫正。全班60多名同学、60多本作业,所耗时间和精力,不言而喻。那个时代的学生,方言相当浓,拼音基础参差不齐,其语音课的教授难度,也可想而知。
      
      为人敦厚的覃光文老师,是我们班第一任班主任,主讲文艺理论课,他讲课虽不善表情,但简洁利索,板书规范,内涵丰富,每堂听课笔记都是一篇毫无赘言的好文章。胡力文老师不苟言笑,教学严谨,讲授古代汉语,也是深入浅出,一丝不苟。陈大年老师性格豪爽,讲授当代文学潇洒自如,激情澎湃。写作课刘赤符老师讲义写得非常好,不因方言和表情原因而影响其讲课效果。
      匡镜秋老师讲中共党史课彰显了他惊人的记忆力。费清英老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今年春,防控新冠肺炎,宅家静好。农历二月初九日,年满68岁,回首峥嵘岁月,乐享天年颐养,憧憬康寿未来,不禁感慨万千、感激涕零。面对生日烛光,虔诚地许下宅心良久的心愿:珍惜余生,燃烧余热,攒尽余力,以告慰父母,以感恩亲友,以报效社会,以四言新诗陆续写下金秋感恩系列,《恩同再造夫子恩》有20句是感恩师专恩师的:
有幸高校,易子镍盛,
吴子雄甫,熊子莘耕,
罗子祚汉,胡子立文,
刘子赤符,覃子光文,
传道授业,满腹经纶,
春风化雨,沥血呕心。
徐子福来,肖子两盛,
毕业留校,转辗操心。
诸子恩师,高山景行,
恩同再造,感遇忘身。


       (参阅了入学三十周年文集《那些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5 07: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同学情,岁月流失情更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5 08: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宝贵的经历,好珍贵的资料,好精彩的文章!好难得的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5 08: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同学中,除了您,恐怕没有人能记得这么详细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5 08: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抓住难得的读书机会,就像蚂蝗吸血一样地抓紧学习,是那样的自觉和贪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5 10: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窗友谊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5 16: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5 18: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6 08:13: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班67名同学,我只认得毛先金同学。如果刘莲玉是原武陵区委书记,也算认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6 08:17: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对您的评价很准:”身材魁梧......为人公道,处事持重”。这也是常德市供销系统员工对您的评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16:12 , Processed in 0.04053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