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 大雪纷纷罩山村 杵糍粑 取暖游戏——挤油(也称嘎油) 做火钵钵儿原材料
20多年前,气温普遍要比现在低,农村学校人少教室大,寒冬腊月,北风嗖嗖地往教室内窗户里灌,一不小心流出来的鼻涕都会要瞬间冻住。每到下课,老师会组织大家分成两队背对墙根站好,开始“挤油”,一声令下,呐喊声伴着吃力的“啊啊”声,声声入耳,被挤出来的人又开始接在后面,如此循环,方法虽土,但御寒效果极佳。上课时间就得靠自己的意志力了。条件好的,多穿几件衣服、多穿几双袜子,条件差的,大冬天里,雨靴和棉衣裤如果一旦打湿,没有火烤的话就等着“赤干”。所以,雨靴里面经常是垫着灰和稻草,上课时冻得上下牙齿打群架,叮咚咚地响。为了让我们上课时暖和一些,爸爸妈妈们就想到一个好办法,做火钵钵儿。那个时候,学校对学生要求也不严,火这样的危险物也能随便出入教室,这在现在是绝对不允许的。
火钵钵儿绝对是贫困孩子上课时的取暖神器,最主要的是做法简单,不耗成本,一个用坏了的废弃瓷钵和两根六十多公分长的铁丝即可,这两样东西在农家基本都有,因为是要装火叱这样的脏东西,连清洗也都免了。我老爸是农家里手,分分钟搞定。首先找来东西备用,用钉子在瓷钵最上部钵弦下面钉四个孔,用铁丝穿过,铁丝两端做成钩,构筑钵弦就行了,就如水桶一样提着稳稳当当,上学前,先放几个燃火叱,在上面用熄火叱盖住,不敢放太多,火叱不比木炭,不经烧,慢慢续。再带一些在学校备用。
火钵钵虽然不值钱,但其产生的价值确是“不可估量”的,有了它,爸爸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们的手变“包子”了。
上学途中,如果发现有熄灭的苗头,就把火钵钵以肩膀为中心,顺时针方向360度在空中飞舞,速度越快,火势起来的也就越猛,就算只有一丁点儿火苗,也会瞬间燃烧起来,每次上学都有那么五六个伴,一手提火钵钵,一手偶尔抓把雪攥在手心里把玩,这是冰火两重天的极致体验,那感觉:唯美!
98年小学毕业,自此没有用过火钵钵了,现在每到冬季,不自觉地回想起用火钵钵儿的情景,想起那个属于自己童年的时代,依旧那么清晰。
时光飞逝,童心依旧,经历过,总是难忘!
部分图片来自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