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农村娃干过的那些事儿之摔响响儿
腊月回家,见父亲在田里掀沟,一撬一撬泥巴也随即翻滚出来,虽是泥巴,在撬的作用下却是显得平滑圆润,让人有忍不住想拿在手里把玩的冲动,拿着泥,时光倒流,我家门前堰塘尽头搭着的水泥板上,五六个孩子或跪或趴,欢叫、嬉闹、很是热闹!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农村娃很是善于发现大自然赐予的“礼物”,泥巴就是其中一种,既无需花钱,还能随心所欲地创造。泥巴,玩法多样,只要肯想肯做,它就像一个万能的魔术天使,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我的老家所在的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水田是蕴育泥土的最佳基地。每年开春,大人们在田间劳作,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随风飘来,我们这些孩子嗅着味儿地找寻,这时的泥土不干不稀,直接用手掏出来,抱作一团,来到我们专属的玩泥场所,开始快乐地倒腾。和泥、加水、加干土,一切工序有条不紊。
我们用泥巴捏房子、泥人、小动物、饼干等等,这些我们心中的小世界用泥土呈现出来,是多么美妙而神奇的事儿,而这些几乎都是小女孩的最爱,我更倾向于和男孩子们摔响响儿。 摔响响儿,其实是我给取得名字。等我们把泥巴像擀面一样揉到不稀不干,捏成碗状,争先恐后地使劲向水泥板竖直砸去,这时的泥碗随着“啪”的一声,就如被爆竹炸开一般,成了一朵泥花。
其实摔响响儿也有标准,也是一项技术活儿,首先是和泥,太稀了成不了型,太干了容易裂开。然后便是摔的方法,要从空中竖直往地上砸,一旦跑偏,真就成一滩泥了。最后判断优劣就是炸开的声音大小,声音越大越好。看着泥花,心花也开了。
若不是父亲租下早已被半废半用的那几十亩水田,我也许难得闻到这泥土的气息了,或许,今年春耕之时,我会带着7岁半的女儿一起寻找我的回忆,她的童真。
图片来自网上,感谢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