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939|回复: 23

我欲因之梦常德(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6 14: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瓣心雨 于 2016-2-16 14:44 编辑

我欲因之梦常德
                     ——访湖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杨汇泉
    12月22日,冬至。
采访杨汇泉同志,既期盼又荣幸,同时又有一点胆怯。一来是因为他前不久才从医院回家,以83岁高龄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这么做,对他老人家而言,是不是不近人情。二来杨汇泉同志认知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在常德工作30年,是一座储满故事的“富矿”,我们怕以自己的肤浅而深入宝山不识宝。果然,临行前我们准备的关于常德人“官品”和“人品”的若干话题,在老人家惊人的记忆力、缜密的逻辑思维、清晰的故事叙说面前,显得如此苍白。谈着谈着,访问的话题就集中到常德人改天换地、甘于奉献、争先创新方面来。
沅水边  澧水边

    “我们那个时期的经历和体会,和改革开放30年后的经历体会,是不一样的,那时候物资匮乏,经济短缺。解放初,常德没电、没自来水、没有公共洗车,直到1971年才有第一部公共汽车,从大米厂到三岔路,因为坐车人少,往返间隔时间长,半天等不来,市民称之为‘人民等’汽车公司。”杨汇泉绘声绘色的讲述,让我们没有亲身经历那个年代的人恍如隔世。
    “常德人民没有被困难压倒,在贫困之后争取有饭吃,吃饱饭到争取温饱的过程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战天斗地、改天换地,在全省是一流的。特别是湖区群众吃苦耐劳更多,改变面貌更大,把艰苦奋斗发挥到了极至。”
    1972年秋,“重新安排澧县山水”的澧阳平原会战打响。全县10多万劳力从红湖区、梦溪区的12个公社汇集到澧阳平原安营扎寨,参加农田基本建设战斗。口粮自己带、酱菜自己制、青菜借地种、肥猪自己喂、土筐自己编、工具自己修、工分生产队计。县里安排少量经费,仅仅能补充工具添置的开支。在广袤的平原上,他们以银锄作笔,以汗水为墨,画出最美的画卷。从北到南,每1300米画一格,那就是大堰垱干渠、车溪干渠、中干渠、大坪干渠、澧城干渠、澧西干渠6条主渠道;从西往东,每1100米画一线,那就是依序排列的22条支灌渠。同时还实行等高截流排灌结合,在这些纵横交错的灌渠旁修了8大排渠。多数地方是路渠结合,原来没有公路的地方,出现了曾大公路、张大公路、大坪干渠与大堰垱干渠之间的8条公路。当年的冬春苦战,全县完成土方1735万方,澧阳平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澧阳平原会战的同时,开挖王家厂水库涔北干渠。整个涔北丘陵50里山川红旗如海,人涌如潮。中武公社草堰大队18个生产队,没有一个生产队水源充足,年年粮棉失收。上工地时,全大队18个班210多人,仅自筹资金20元,人平生活费9分2厘。在这样穷窘的情况下,群众为了修建灌渠,劳动情绪仍然十分高涨。土箕坏了自己修补,分配的麻和铁丝计划指标没钱买,他们就上山割黄藤代用。连续施工59天,全连137人没有换过土箕,总是坏了补,补了坏,坏了又补……连部花1角5分钱买的煤油,居然照明45夜。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人每天挑土6立方多,两个月修起底宽3米、高3.5米、长170米的样板渠道。全公社跟草堰大队一样,施工初期共上山割黄藤1530斤,自制土箕1280担,修旧利废自带鸡公车514张,打草鞋2万4千多双。
    “北有安乡,南有新田”,这是一代伟人毛主席昔日欣然赞誉安乡、新田人民战天斗地,把“山不成脉、水不成系、田不成块、路不成网、树不成林,地下无矿”,自然资源极度贫乏的县,凭借一副副铁肩,一双双铁手,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英雄壮举。
    1964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全国很快兴起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安乡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人民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电力排灌歼灭战。广大农民肩挑背扛、破田破水,3年时间架设35千伏高压输电线3条,万伏高压输电线43条,建成了丁家渡、大鲸港、大湖口3座变电站,修建43座电力排灌站,新修了主支排灌渠道120条292公里,全县初步呈现了高压电线密如蛛网,电排机埠星罗棋布,排灌渠道纵横贯通的局面。
    “那个年代,人们斗志极其高昂,劳动场面极其壮观。没有机械施工,全靠人力打拼,苦干拼命干。老百姓不甘贫穷,不甘落后,为的是改变自己的面貌,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命运。”杨汇泉动情地叙说,让听者仿佛置身那个时代场景,鼻子发酸,抬头向天。
    仅以一个大队为例:1965年冬至1968年,安丰公社铁路湾大队,在支部书记李孝来、大队长刘忠明带领下,苦战4个冬春,在“五墹十眼一片沙,庄稼不长人搬家”的地方,铲平土堆230多个,填平弯沟乱港50多条,开挖干支渠道36条,总长度75.5公里,修筑田间大道60公里,渠边路旁植树25万株,将4000多块零乱耕地建成25大块、100中块、400小块的棋盘式农田,首创一个大队实现田园化的典型。
    整个安乡县,从北边黄山头脚下到南端洞庭湖口,从东边的藕池河畔到西部的澧水洪道,到处红旗招展,人声鼎沸。一个个青年民兵突击队龙腾虎跃,争赴难工险段;一支支“铁姑娘队”你追我赶,抢挑重担;哺乳的妇女和少年儿童,也纷纷投入开渠筑路、移沙造田、平整土地中;奶奶送茶送饭到工地,爷爷编箕编鞋到夜晚……1965年至1975年10年间,全县人民万众一心,在园田化建设中投工5400万个,完成土石方1亿1千3百多万方。1969年11月12日,毛主席在长沙听取湖南省委负责人华国锋等同志的汇报后,高度赞扬“北有安乡,南有新田”的精神。

花也繁  草也繁

    “常德的农业在全国全省很有地位。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水稻生产以推广双季稻、提高复种指数为重点,全地区种植面积曾达到历史最高的1015万亩。70年代以后开始从扩大种植面积向提高单产转变,通过合理搭配品种,水稻种植实行矮杆化,稻谷单产提高4成以上。7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稻田三熟制。拿澧县来说,粮食生产在正常年境下,还是连年增产的,1972年粮食总产7亿斤,1974年8亿斤,1975年9亿斤,1976年9亿3千万斤。全县农民吃饭问题,绝大多数得到基本解决”。说起粮食生产,杨汇泉如数家珍。
    作为粮食主产区,常德对国家做出的贡献是很大的,特别是在国家困难时期,尤为突出。70年代至80年代,十年学大寨中,常德每年完成粮食上交任务14亿斤至15亿斤,全省第一。有不少地方甚至宁缺自己的口粮,也要完成上交任务。副食品鸡鸭鱼肉蛋等,也是宁愿自己节约,年年完成国家派购任务。
    “我记得,1975年春节前夕,李先念副总理亲自召开电话会,催调北京的副食品春节供应市场的物资,并动情地说:你们过年,也让我们过个年。我们听了很受感动。澧县农民在工厂停产闹革命过年,农民连块肥皂都买不到的困境下,竟然自发地倡议‘我们每队少杀一头猪,每人少吃一个蛋,也要让首都人民过好年’,组织了大量春节物资,由北京市直接派一个浩浩荡荡的汽车队来澧县拉回去。一车车牲猪、一车车蛋禽,也是一车车爱心、一车车亲情送往北京。”
    “常德农业生产的贡献,还在于产生了几位闻名全国、载入史册的劳动模范:种水稻的李光庆,两个植棉的唐纯银、毕承松,一个搞旱粮三熟制的黄炳秀。”
    “人满七十,粮过三千”的李光庆,是桃源县枫树乡庄家桥村人,早年试种双季稻获得成功。1961年任大队支部副书记,带领社员搞科研,当年试验田生产稻谷635公斤,比上年增产150多公斤,改造低产田获得成功。1966年他参加北京观礼后回县,决心生产更多粮食,萌发了进行稻—麦—稻三熟复种试验的设想。通过反复实验,不断摸索,终于解决了稻麦稻生产中的各种矛盾,1973年三熟亩产达1664公斤。李光庆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与习惯势力作斗争,与世俗偏见作斗争,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历尽千辛万苦,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他的事迹和经验在全国学习和推广,并被推介到全世界。
    “把生命种在祖国的棉花里”的唐纯银,安乡县安福人。在探索棉花高产过程中,他在选种育种、播种移栽、中耕松土、合理密植、巧施肥料、防治病虫、整枝打叶等方面,总结了一整套经验,大面积单产皮棉由50年代的50公斤上升到60年代的80公斤,70年代90公斤,80年代突破100公斤大关。他的植棉经验,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唐纯银个人先后2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6次受到周总理接见,21次受到邓小平接见。1950年,他探索改5月苗为3月苗,改撒播为点播,改宽垄为窄垄,改单一施肥为综合施肥获得成功,特别是他改写滨湖地区700多年种土棉的植棉方式,打破“苗不填房”这个从古到今久攻不下的世界难题后,激动地向毛主席上书报喜,毛主席回信:“祝唐纯银同志移植棉花成功,不断努力,永远努力!”“文化大革命”期间,唐纯银受到冲击,妻子雷福珍被折磨致死。1969年10月,湖南省委书记华国锋到安福公社松湖大队检查工作,得知造反派批斗唐纯银,提出严厉批评:“斗唐劳模啊,如果都像他这样的修正主义劳模,我这个省委领导就好当啦!”并亲自到家里看望唐纯银。
    “南方大寨”女书记黄炳秀,慈利县通津铺乡长峪铺村土生土长的女能人。1958年人民公社化,她担任长峪铺大队党支部书记。当年的长峪铺,是个“满山是岩壳,出门就爬坡,滴水贵如油,寸土贵如金”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由于水源奇缺,土层瘠薄,是个“月亮也晒得死苗”的地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世世代代靠“刀耕火种”养家糊口。黄炳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带领全大队农民,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就地取材,利用当地页岩特产,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砌成一方方规格大小不一的梯田,成为湖南当年学大寨的样板和亮点,被誉为“南方大寨”。黄炳秀除了带领农民重新安排山河外,还克服种种困难,摸索作物套种经验,在小面积试种成功后,又在继续解决套种间作问题的同时,探索高产稳产之路。“两季三熟”的成功,使长峪铺大队旱粮产量突破了吨粮大关,其“旱粮两季三熟”的经验为山区粮食生产开辟了新的途径,迅速在慈利、在全省推广。
    “植棉模范”毕承松,澧县澧澹人。拥宪农业合作社主任,拥宪大队党支部书记,从1959年开始进行棉花育苗移栽实验,1962年试产田亩产皮棉200斤,1978年达237斤,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毕承松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棉花种植事业,他总结出“三分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棉锄八遍花如银”的宝贵经验,特别是他发明的“密、矮、早”的栽培技术和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为夺取粮棉两熟高产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他对棉花生长各个环节的肥水施用、中耕松土、整枝打芽、病虫防治以及生物调节素使用方面,提出了系列技术措施,是滨湖地区棉花种植法宝。
    “历史的年轮不断前行,社会也不断改革创新。什么时候都要有梦想,什么事情都要有热情,什么工作都要有责任。这些不甘贫穷、敢担大任、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的劳动模范,历史不会遗忘他们,我们会永远记得他们。”杨汇泉说得那么平静,那么平缓,我们听来却那么高亢,那么激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7 19: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省长还记住咱家乡战天独地点壮丽史诗——
中武公社草堰大队18个生产队,没有一个生产队水源充足,年年粮棉失收。上工地时,全大队18个班210多人,仅自筹资金20元,人平生活费9分2厘。在这样穷窘的情况下,群众为了修建灌渠,劳动情绪仍然十分高涨。土箕坏了自己修补,分配的麻和铁丝计划指标没钱买,他们就上山割黄藤代用。连续施工59天,全连137人没有换过土箕,总是坏了补,补了坏,坏了又补……连部花1角5分钱买的煤油,居然照明45夜。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人每天挑土6立方多,两个月修起底宽3米、高3.5米、长170米的样板渠道。全公社跟草堰大队一样,施工初期共上山割黄藤1530斤,自制土箕1280担,修旧利废自带鸡公车514张,打草鞋2万4千多双。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15: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总有一种精神感动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6 18: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兰馨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6 22: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现在就希望多一些杨汇泉这样的干部!可惜当时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故意与这样的干部过不去,使他的能量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很遗憾的!这不仅仅是常德的教训,也是我们中国的教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6 22: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现在就希望多一些杨汇泉这样的干部!可惜当时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故意与这样的干部过不去,使他的能量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很遗憾的!这不仅仅是常德的教训,也是我们中国的教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7 08: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德的那些人,那些事儿。拜读好文章,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7 09: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毛自银 于 2016-2-17 10:33 编辑

1968年底,当时大规模的文化革命运动结束后,当时新成立的县级领导班子就搞了一个《重新安排澧县山河》的宏伟规划,大搞澧阳平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多处堵口工程,建设澧水新河,工日3000万,资金1亿元,不知杨汇泉同志看到这个规划没有。不管怎样,杨书记来到澧县后领导开展的整个澧阳平原农田基本建设是令百万县民齐声称赞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7 22: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德精神常德人,澧水襟怀沅水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7 22: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年轮不断前行,社会也不断改革创新。什么时候都要有梦想,什么事情都要有热情,什么工作都要有责任。这些不甘贫穷、敢担大任、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的劳动模范,历史不会遗忘他们,我们会永远记得他们。”杨汇泉说得那么平静,那么平缓,我们听来却那么高亢,那么激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12:12 , Processed in 0.03883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