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035|回复: 11

傅衣均回忆录《风雨人生路》(一)纯朴童年(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3 12: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毛自银 于 2016-2-23 12:06 编辑

傅衣均回忆录《风雨人生路》

(一)纯朴童年(上)

      1947年12月26日(丁亥冬月十五),我出生在澧县道水东岸彭坪乡第四村蹇家湾,现属道河乡金鸭村4组的一个农民家里。
      祖父傅儒举,年轻时扛长工,他善良、憨厚,初识字,能读“三字经”, 60岁时不幸双目失明,于是吃长斋。因为会讲很多白话(民间故事),远近村邻喜欢邀他坐茶馆,大家称呼他“傅家三爹”。祖母辛氏,一生为人恭谨贤淑,持家节俭,农活通达,一双大脚能使牛耙田。二老原居彭坪垸,紧邻张家滩,小地名“傅家多水坑”(此处的“多”,是前人用汉字记下的土语,入声,念duó,似用“咄”更合适,为“呵斥水患令其退却”意,更显先人文魄豪迈)。
     上溯我的祖上几辈,都是非常忠厚勤劳踏实苦干的农民,他们都信奉“命里有时终会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世传戒条。在一茬茬的水旱灾害来临,以及日本帝国主义打进来的日子,我们这一带的乡民一次次濒临绝境。日军来时我家逃难,祖辈父辈们亲眼目睹日军飞机轰炸和鬼子杀人烧屋的残暴行径,有几次险陷日军虎口。他们,因为太忠厚,故而太劳苦,以致很快坠入太贫穷。家中男丁当长工,女孩送童养媳。到我祖父目盲的时候,家里已十分逼近“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的境地。
      我的父亲名叫傅道林,1917年生;初识字,曾参加过抗日的民训组织。母亲王道英,1920年生。解放前,不是给人做长工短工,就是默默租种邻户几亩课田度日。
      父亲有四兄弟,两个姐姐。因家庭人口多、住屋窄、又无田地,在祖父统领下,一家人先在虎山村钟儿堰石道广的屋场、后是在尹化清的屋场上临时居住,在金鸭10组邓家湾辛业群的屋场上也住过。1940年起才搬到我的出生地现金鸭村4组租房租田住下。祖传的一间房子,在多水坑那边,1943年被日本鬼子烧毁。
      我的大伯父傅道清、伯母彭氏,二伯父傅道明、伯母易氏,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解放前夕,两家老小迁住张家滩。三伯父傅道万,因系壮丁入国民党军队当兵,先在衡阳,后回津市,娶妻罗氏,土改时和我家住一起。三伯父南来北往染疫肺痨,1951年过世;三伯母90高龄,仍健在。
      因为本篇写的主要是对我个人平生经历的扪踪捋迹,解放前先辈的不堪回首的遭际,这里就打住,“长草短草,一把绾倒”。
      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家再次租了田租了房。1949年又迎来了全国解放的美好时光,我家分得了田和房。我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翻天覆地激荡人心的伟大时刻度过的。
      我思慕童年,那无忧无虑如同春天般的童年。和小伙伴们一起,抓小鸟,掏鸟蛋,捉蜻蜓,捕小鱼……那童话式游戏般的生活多有趣味啊!每隔一段时间就由母亲带着上外婆家。外婆住在津市近郊,到那儿看汽车,还能改善生活,吃上各种各样的美食点心,调调味口。
      我思慕童年,不免使我浮想起那朦胧中火热的土地改革运动。我至今还隐隐记得那“千年铁树开了花,穷苦人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的起初日子,也清楚记得当时人人会唱、唱得最响亮的一首《谁养活谁》的流行歌。其时,农民成立农会,没收地主财产,清土匪反恶霸,推动群众发展生产。一段日子,我常由父亲背着,带上用稻草过锤后编成的垫子,参加大会,看到民兵们背着马刀守在村头,农会干部雄纠纠气昂昂走上大会台的景象。开始我想,民兵为什么要背马刀呢?后来参加了几次大会,才知道他们是武装民兵,有防止坏人自尽、逃亡和向新生人民政权反扑,维护基层正常秩序的的作用——原来彭坪乡有两个地主,白天开会被群众斗争后,晚上趁看守不严,逃回去上吊自杀了;梦溪、新洲等地方还发生了反革命分子与土匪勾结杀害干部群众的惨案。在分果实的过程中,先把田地分配好,再分其他财产,把农户按贫困实况分为甲、乙、丙三等,先由最贫困的甲等户进入大会场,可以领到耕牛和大型农具。甲等户领完后再由比较贫困的乙等、丙等农户上去领。我家评的是乙等户中的头等,分到了十五六亩田地,一些小型农具和用具;和三伯父两家一共分了三间瓦房、两间茅屋。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耕者有其田”的舒心日子。
      土改分得田地后,我的父亲很忙,和左右邻居联户,互相帮工,挑塘泥,作氹肥,筑堰堤,到津市买粪。1950到1953那四年,年年丰收。腊月里,几乎所有人家都煮酒熬糖做粑粑,杀猪宰羊迎大年。正月初一,全湾子农户能出动的男男女女相互拜年。丰收后山乡农民的那种喜悦心情与欢庆恭贺的热闹气氛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
      1954年,农村办起了互助组,你帮我,我帮你,平时用工,以工分票记账,年终算平衡账。户与户帮忙都很卖力。父亲当过互助组组长,一些劳力不强或没有劳力的户头象冉婆婆、易婆婆家里,父亲都去帮他们耕田、播种、收割。这年,我地发生了特大洪灾,冬季又是特大冷冻,山下道水结冰早晚推车都可以过河。由于人民政府及时组织低洼地带的农户到高田地带“借田”种荞种白菜萝卜等,加上政府及时配发大米主粮,群众生活一般也还过得不错。
      我是1955年秋上小学的,由于有两个哥哥教我,入学前我就认得了200来个汉字,掌握了20 以内的加减法,达到了现在学前班儿童的水准。上学后,我一直是班上的学习标兵,学生干部。我的启蒙学校——虎山小学,那里原是一个寺庙,叫苏公寺,两间教室。开始的两间休息室,后来也改成了教室。教师住房、办公室、厨房齐备,还有两个大天井,两根槐树两个人合抱,一根光溜溜的梧桐树耸入云霄,上、下两个操坪。我难忘母校的一草一木,在那里有我少年的梦。
      1955——1956年,毛主席发表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等著作,我们这里开始办初级农业合作社。金鸭村现在的4、5、6、7组成立了中心社,社长是陈本协;1、2、3、12组为关堰社,社长是彭培如;8、9、10、11组为金鸭社,社长是彭德沐。1956年成立了高级社,几个初级社联合,奠定了“金鸭”、“虎山”、“鹿山”等行政村的区划基础。这些“社级”领导,后来大多成为人民公社下大队领导群众发展生产的支部书记、副书记和大队长或支部委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2: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傅衣均回忆录《风雨人生路》(一)纯朴童年(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4 10: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艰苦的岁月,很难想象是怎么熬过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4 10: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傅依均就是毛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4 21: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付蝶 发表于 2016-2-24 10:35
艰苦的岁月,很难想象是怎么熬过来的。

我代作者对您的关注和点赞表示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4 21: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毛自银 于 2016-2-24 22:20 编辑
利剑 发表于 2016-2-24 10:38
傅依均就是毛老师?


报告苏局长,傅衣均与在下是同乡,在下曾与他在一个学校教过书,后来他成了大队书记、乡直机关总支书记,乡水利站领导。而我,后来又被安排干这干那,先后四次教书,到2011年退休。他比我大四五岁,我对他很尊敬。他写这本书,请我做过一些文字上的修订工作。仅仅如此。实际上,2015年7月8日,您到澧县来指导网宣培训时,他就在其中,我就跟您四位领导一人给了一本他的书的。我也向您介绍过他的,之所以由我在网上发,是他自己的意思。他毕竟在上网这方面不熟练。去年11月份起,他就受雇于河洑一项您所知道的纪检任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5 19: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利剑 发表于 2016-2-24 10:38
傅依均就是毛老师?

从文笔看,傅衣均先生与毛老师不是同一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7 12: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17: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幽谷兰馨 发表于 2016-2-27 12:01
欣赏佳作!问好老师!

谢谢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7 22: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晚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5:16 , Processed in 0.03506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