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希奇 于 2021-2-3 15:02 编辑
天下好官——善德兼备黎学锦(之二)
三、好为义举,以民为重
好仁义行义举,为民解难解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本思想也一直受到清官廉吏的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 1、捐银七百两,整修常德会馆 1801年(嘉庆六年)6月,京都(北京)淫雨连昼夜,连续40多天。常德会馆——“爱鼎堂“受灾严重,馆中低洼处积水深数尺,前后墙壁半数坍塌,房屋也坍塌了数间。此时,尚有不少人滞留会馆,但囊中羞涩,没有多余的钱,无法修复馆舍。待到7月末,正好黎学锦抵京,众人说:“真是神仙驾到,黎学锦绝不会坐视不管,‘爱鼎堂’有救了。” 不久,黎学锦到达会馆,大家就把情况如实禀报。他二话不说,爽快答应,由他独自出钱整修。待到秋高风燥之时,便开始鸠工庀材,并亲自监管,不到一个月,工程完毕。墙垣舍宇,焕然一新,共用白银670余两。 2、捐银造渡船,设置免费义渡 1806年(嘉庆十一年)夏,黎学锦刚到阆中,就听到有关南津关浮桥弊多利少的议论。南津关扼水陆要冲,来往的人员和船舶都非常之多。这里夏秋设渡船,冬春搭浮桥,浮桥显然有碍过往船舶。 黎学锦经实地考察调研,确实有碍行舟,还有管理不善、滋扰行人等弊端。如是,他遂捐资修造大船二支,小船四支,实行免费义渡。同时捐建牌坊,碑刻“义渡”两个大字,以垂久远。 他还规定,用河边滩地收入作义渡船工的工钱和生活费用。如果不够,他随时捐助补充。从此,南津关“义渡”誉满川渝。 3、带头捐俸银,赈救灾荒饥民 川北3府26县,干旱少雨,旱灾时有发生。1810年(嘉庆十五年),春荒时节,饥民流离,客死街头。面对此情此景,黎学锦心如刀绞。他乘舟致南津关,邀请川北官员、绅士、富商、贾客等有钱之人,商讨解决办法。黎学锦带头捐俸,并号召大家捐资捐粮,在阆中城内设18处“粥厂”施粥,赈济灾民。“保五十日(春荒期)之生灵,倾仓倒廪;充六千人口腹,仁粟义浆”。这一义举,救活了无数灾民。 4、建立收容所,安置乞丐流民 1814年(嘉庆十九年),保宁府发生饥荒,时至冬天,饥民沿街乞讨,破衣露宿,常有冻死骨。黎学锦虽然预先上疏《救荒六条》,上方救济,杯水车薪,仍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他经过实地勘察,愈发产生悯恻之心。一方面,自己捐银赶制棉衣300件,分发给衣不蔽体的饥民;二是亲自勘察,选择地址,限期修建“栖流吉房”十多间,让乞丐流民夜间住宿,被称为“栖流所”。三是勒碑作记,“期望仁人君子随时修葺,加以轸恤”,以求长期保留这一设施。后来,真像黎学锦期望的那样,这些房子一直有人出资整修,保留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被拆除。 5、设立寄骨寺,停放穷人尸骨 阆中古城东关外,原本有一处“幼儿寄骨所”,用以停放流浪儿童死后的棺木,希望亲人认领回故土安葬。后来,有些因家庭贫穷,无力安葬的大人棺木也停厝于内,长期无人收埋。加之房屋破旧,且无围墙,经常有野兽争食尸骨,惨不忍睹。
对此,黎学锦大动恻悯之心,特雇请工匠,购买木材,添砖加瓦,整修房屋,修葺墙垣,以蔽风雨,防止野兽。将“幼儿寄骨所”改造一新,更名为“寄骨寺”。同时发布公文,饬令亲属认领。制定规则,凡外地者准许停厝一年;本地穷人允许停厝半年。逾期不来领回安葬的,由东岳庙主持禀明阆中县令,饬令官府办差人员于每年三月清明和七月中元时,抬至划定的高旷之所安葬。务必要深圹高垒,做好标记,有亲属前来时搬回归葬。
黎学锦还自捐养廉银,特意买下一片山地,作为义冢。安葬那些找不到亲属,无人认领的尸骨,使穷苦人家不至于死无葬身之地。
四、为官勤廉,泽被后世
除了上述记述,黎学锦还重建、兴建过多处人文景观。他一生做了多少好事、善事,办了多少大事、有益于人民的事,人们无法完全计数。仅就上面所述,便可认定,他是个天底下的好官。他所捐建的学校,所主持修建的工程,还有他的道德行为,他的仁政义策,他的精神世界,仍然泽被后世,直到永远。
1、捐银无法计数,受审无钱进京
由于资料收集有限,上述记载不可能是黎学锦捐银的全部,即便如此,也可能会有人怀疑,“他哪里来的这么多钱?会不会有贪污受贿的嫌疑?”
这种怀疑,不仅今人有,就是当年的古人也有。也许是当时黎学锦总是带头捐银,同时号召有钱人捐银,肯定会引起某些人的不满。如是,有人状告他“贪污纳贿”。黎学锦马上被停职,并限期赴京,接受审查。
但是,谁又会想到,黎学锦竟然没有进京的路费。要不是阆中屏江街《刘氏族谱》的记载,人们永远都不会相信。
我们知道,族谱都是记载本姓族的事情,一般不记外人之事。可《刘氏族谱》却清楚的记述:“黎学锦两袖清风,无进京路费,向商界借钱,备受冷眼。我先祖顺玟、顺谦兄弟得知此事,慷慨解囊,借给黎学锦白银五百两。黎进京后查明实情,纯系诬告,官复原职。后来,黎学锦离任阆中时,还专程前往刘家拜谢我先祖。“
2、廉政教育好教材,传统文化花常开
阆中现为四川省南充市的代管县级市,已经没有了黎学锦当年执政时期,作为川北道署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商业地位。但是,由于曾经有过像黎学锦这样的天下好官,阆中仍然不可小觑。它作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中小学生励志教育基地”,吸引着无数的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来这里参观学习。全面了解川北道署的历史沿革,共同聆听川北道台黎学锦勤廉为官的历史故事,共观“公生明”、“清正严明”戒石坊,共读“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等廉洁勤政历史警句,感悟清正廉洁的文化氛围。
人们从历史文化中充分汲取营养,将这里建设成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基地,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把这里打造成干部廉政学习教育的重要平台。
每逢节假日,这里还会经常推出黎学锦在阆中道台衙门“审案”的情景剧,教育人们无论是为官还是为民都要孝敬父母,扬清风、树正气、崇孝道。
3、死后安葬毓德山,黎公精神留人间
1836年(道光十六年),黎学锦告老还乡,1838年病卒于家,享年62岁,安葬于毓徳山主峰蔺家山下。
清嘉庆《常德府志》载:“毓徳山,县(今汉寿县城)南六十里。毓德诸山首尾百数十里,万峰丛出,惟蔺家山为高耸,秀甲一邑。”
“毓德”二字出自《易经》:“君子以果行毓德”,“君子以振民毓德”。在古代“毓”和“育”通用,“毓德”即“育德”。
毓徳山在县南,大围堤在县北,相距近百里。黎学锦把安葬地选择在这里,是希望后来人像自己一样多行善事,多做好事,养育道德,培育德行。
2016年4月,崔家桥镇政府对黎学锦墓进行维护整修,对周围环境进行改造。2017年7月,镇政府在此修建“善德黎公”牌坊与黎学锦文化墙。其意在于传承善德家风,弘扬清官文化。
如果政府加大投资,把这里建设成为一个善德文化传播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组织干部、学生来这里参观学习,一方面感悟黎学锦善与德、勤与廉、仁与义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还可以徒步登上蔺家山顶,进行体能与意志的锻炼。不是更好吗?
(第一、第二部分见《天下好官——善德兼备黎学锦(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