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强民富,岁月静好,晚年福寿安康,新年合家欢乐。 饮水思源,千恩万谢中国共产党,千恩万谢革命先烈。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中华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前赴后继,英勇捐躯,其中不乏年轻夫妻。在不完全追记的湖南12对夫妻英烈中,常德的颜昌颐和傅凤君夫妇、王悦贞和剪去病夫妇,先后在1928年、1929年相继壮烈牺牲,让年轻的鲜血洒红了天空。他们的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仰,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使命,踏着他们的足迹奋勇前进。
周恩来撰文纪念,鲁迅真实摘载,中共党史上最著名的夫妻英烈——颜昌颐与傅凤君
颜昌颐是中共七大公布的为国英勇牺牲的60位著名烈士之一,排十二。 1930年8月,周恩来发表在《红旗日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彭、杨、颜、邢的牺牲是中国革命、中国党之很大的损失!” 其中的”颜”就是安乡县的颜昌颐烈士。而颜昌颐的妻子傅凤君在此一年多前也在长沙英勇就义了。 鲁迅先生在《铲共大观》摘引《申报》一篇通讯说:“……是日执行之后,因马(淑纯,十六岁;志纯,十四岁)傅(凤君,二十四岁)三犯,系属女性,全城男女往观者,终日人山人海,拥挤不通全城扰攘,铲共空气,为之骤张。” 其中所言傅凤君就是颜昌颐的妻子。 颜昌颐与傅凤君是中共党史上著名的夫妻英烈,1922年结婚,牺牲时分别为31岁和24岁。
颜昌颐1898年生于安乡县,1919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结识了周恩来、蔡和森、陈毅、李维汉等一批同学。因参加学生斗争,于1921年底被遣送回国。1922年初,经邓中夏、陈为人介绍,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与在上海美术学院学习并投身革命队伍的傅凤君相恋、结婚。
傅凤君1904年生于安化,自幼住长沙外公家,外公是清代名臣陶澍的第五代孙。
不久,颜昌颐前往北京进入碧云寺的另一所中法大学学习,并担任中共中法大学党支部负责人。1924年9月,从中法大学结业,返回上海。随即与贺果一起前往莫斯科,进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5年初,与叶挺、聂荣臻等20多人转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1925年9月回国参与筹备和组建中共中央军委。
1926年3月,担任任中共湖南区委军事部(即军委)部长,9月调回中央军委协助周恩来、赵世炎指挥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前,由周恩来、聂荣臻、贺昌、颜昌颐等组成临时前委。起义发生时,他任第11军第24师党代表。起义军在潮汕一带失败,颜昌颐、董朗带领1000余人成功突围,不久参加了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起义,任中共东江特委委员、特委军委主任。
此时,妻子傅凤君在长沙惨遭杀害。
1927年“马日事变”后,傅凤君回长沙,以教书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并担任湖南省妇女运动委员会负责人。因叛徒告密,她在长沙定王台被捕。被捕前,她将党的文件和资料扔进马桶销毁。傅凤君宁死不自首。1928年4月5日,她被军警押往长沙教育会坪刑场,途经陶家门前时,“没有顾盼一下,头只向前望,面色柔和平淡”。傍晚,陶家人买通乞丐将遗体偷运出。她的颈部被刀割断,颈后一小块皮肤连着头,只能缝合装殓。
《申报》刊发当日《长沙通信》,并被鲁迅摘引到《铲共大观》一文中的内容就是说的这件事。
因工作需要,1928年11月,颜昌颐回上海任中央军委委员兼江苏省军委委员、江苏省军委秘书。
1929年8月24日下午,彭湃在上海市浦西区新闸路经远里12号主持召开中共江苏省委军委会议,颜昌颐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军事部长兼江苏省委军事部长杨殷、江苏省军委兵工运动负责人邢士贞和上海市总工会纠察队副总指挥张际春等同志参加会议。由于中共中央军委秘书白鑫叛变告密,国民党反动派勾结租界工部局,派出巡捕将参会者全部逮捕,本应到场的周恩来因要务没有参加会议。
8月26日,彭湃、颜昌颐等被引渡到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关押在水仙庙看守所。敌人深恐发生意外,28日晨即将他们转解到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狱关押。周恩来组织中央特科人员持枪埋伏在囚车必经的枫林桥,准备劫车营救。但由于敌人临时改变了原定的路线,营救未能成功。
颜昌颐等被解押到龙华后,敌人先是以高官厚禄引诱他们,继而又采取威迫手段,但他们始终坚贞不屈,并利用各种机会向狱中难友和国民党士兵进行宣传。
8月30日,国民党法院判处彭湃、杨殷、颜昌颐、邢士贞四人死刑。四位同志态度坦然,相视而笑,颜昌颐还举手高呼:“共产党万岁!”随后颜昌颐等四人即被押至淞沪警备司令部内的旷地上枪杀了。临刑前,他们高呼:“打倒国民党蒋介石!”“中国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颜昌颐等就义的噩耗很快传到党中央,周恩来含着悲愤的眼泪,以中共中央名义发表《中国共产党反对屠杀工农领袖宣言》,有力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四同志的罪行。1930年,在四烈士遇难一周年前夕,周恩来以冠生为笔名,特地发表了他在一年前写的题为《彭、杨、颜、邢四同志被敌人捕杀经过》一文,详细记述了四位同志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英雄事迹,讴歌了他们忠于党、忠于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了必胜的坚定信心,“没有前仆后继的革命战士,筑不起伟大的革命的胜利之途!”“广大的革命群众虽看不见他们领袖的英勇遗体,然他们领袖之英勇的战绩,却永远光明地纪念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永远不会湮灭。”
颜昌颐、傅凤君夫妇留下了一个儿子叫颜家骃,被陶家抚养到10岁才送回颜家。颜家骃在解放前参了军,与家里失去了联系,至今下落不明、生死未卜。
21岁的王月贞与28岁的翦去病在常德结婚,1928年3月生子亚雄,1928年6月因叛徒出卖,夫妻同时在常德被捕,夫妻俩坚贞不屈,于前后8天惨遭杀害。王悦贞刑场乳子,视死如归,与革命先烈“江姐”一样坚贞不屈,与”周文雍、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一样慷慨悲壮,感天动地。她的铮铮铁骨,充分显示了共产党员为理想奋斗到底的崇高气节。
王悦贞祖籍湘阴,1905年出生于常德城。 父亲早年从湘阴来常德谋生,在东门外二铺街开了一家王宏发竹器店。王悦贞就读于常德育德女校,1921年考入长沙稻田女子师范学校(即后来的湖南第一女子师范),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校学生运动的骨干。1924年学校毕业后继续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6月,常德爆发了声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王悦贞和周小溪被公推为常德旅省学友会回乡宣传团常驻委员。回到常德后她协助共青团常德特别支部,成立了京沪惨案湖南雪耻会常德分会,组织常德学生揭露英、日帝国主义公然枪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她亲自参加由积极分子组成的行动小组,带头搜查、焚烧洋货,支持举行反帝示威游行和全市统一罢工、罢课、罢市等活动。
1926年春,翦去病与王月贞在常德结婚,住在大西门万寿街。
翦去病于1896年生于桃源县,原名敦坒,又名遂如,参加革命后化名陈一贯。他在长沙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回国后在长沙与黄爱从事劳工运动,1920年任湖南劳工评议员,1922年任湖南劳工会驻沪办事处宣传委员,《劳工周刊》主编,1926年在湖南省总工会工作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当选总工会秘书长,郭亮担任湖南总工会委员长。
婚后不久,夫妻同回长沙,迎接北伐军入湘。6月,北伐军占领湖南,9月,翦去病留长沙在省总工会主持日常工作,王悦贞和陈独新等同志前往湘阴县开展农民运动。
在湘阴县,王悦贞她先后担任县农协组织委员和县审判土豪劣绅特别法庭代理主席(庭长)。1927年5月,她亲自审判处决了民愤极大的钟纯生等8名土豪劣坤。行刑之日,全县轰动,四乡农民都赶来看“女县长”“划行”(即在判决书上用红笔划勾),尊敬地称她为“女县长”。 “马日事变”后,国民党反动军队在常德抓住她以后,竟也误以为她是县长
正值湘阴和全省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开展,形成高潮之际,反动军官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王悦贞被迫转移到湖北省以教书为掩护隐蔽了几个月。1927年底,她和爱人翦去病一起秘密潜回白色恐怖中的常德城,寓居在大西门万寿街进步青年陈克难家中,与常德的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始终不屈不挠地开展地下斗争。
1928年夏,敌人发动残酷的总“清乡”,湘西特委遭受严重破坏。 由于叛徒出卖,王悦贞、翦去病夫妇在万寿街被常德县“清乡”第二指挥部逮捕,关押在炮坪(今常德卫校)的牢房里。时任常德县县长钟忠,花言巧语利诱王悦贞,王悦贞根本不予理睬。敌“清乡”军警对她进行严刑拷打,王悦贞始终坚贞不屈。
1928年7月27日,“清乡”军警将王悦贞押往泮池街公共体育场执行死刑。刑前对王大义凛然,大声回绝敌人的招供劝说:“要杀就杀,不必多说”。镇定地从母亲手中接过出生才3个月的儿子,就地坐下,解衣喂奶。喂奶毕,王悦贞霍地立起,挺胸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雄就义,时年23岁。
当王悦贞为孩子喂奶时,态度从容,视死如归,然母子如此永诀,实属惨绝人寰,观者无不落泪,更有哽咽失声者。有人为之诗云:“公堂权且作闺房,席地哺婴乳尚香;母子临刑生死别,两旁观众泪千行。”
丈夫翦去病在狱中获悉妻子牺牲,题“精神不死”四字,8天也被杀害于泮池,时年30岁。幼子亚吾后由王悦贞的母亲(邻居称为“九嫉驰”)抚养,约四岁时不幸病亡。
1958年,党和人民政府将王与翦的遗骨迁葬于德山烈士公园,并立有石碑;2018年,在泮池街口为王悦珍立了就义雕像。
常德是一方革命的热土,是红色的革命老区,无数革命英烈为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人民的解放,寻求出路,敢于担当,不懈斗争,前赴后继,在中国近代史上,常德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动人心魄彪炳千古的壮丽篇章。 毛主席说:”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习近平说: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 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
资料来源:《党史博览》《党史博采》《人物》等期刊,《中共党史人物传》《三湘英烈传》《武陵英烈传》等丛书,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红网、常德史志网等网站和《常德市志》等地方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