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夏应运 于 2021-6-9 08:09 编辑
文/夏应运
道水河畔红色摇篮 道水河畔有座鳌山在当地颇有名气。一是因为鳌山的麦李很出名,畅销湖南、湖北。二是鳌山有一所小学更出名,它是一所红色小学,名叫雪峰小学。 雪峰小学创办于1930年,因为当时临澧县中国共产党第一届县委就诞生于此地。大革命失败后,党组织活动转入了地下工作,有几个地下党的同志就安排在雪峰小学,已教师的身份开展地下工作。 雪峰小学与当时私塾学校大不相同,一般的私塾教学只读“人之初”三字经和“赵钱孙李”《百家姓》,高年级只有《论语》和《大学》这些文言文书籍。而雪峰小学不仅开设国文、算术。还设有地理、自然和历史,甚至开设了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学生的成份也不同,不分贵贱,且贫民子弟占多数。对交不起学费、品学兼优者给予免费奖励。 有了雪峰小学,鳌山一带老先生的私塾都无法办下去了。因为私塾的孩子们都转到雪峰小学,当时这所学校一时十分兴旺。 最奇怪的是这所学校的老师,他们都是当时思想进步的民主人士和地下党的同志担任。 记得有一位胡承植先生,他是安乡人,抗日时期被党组织派来的。这位先生拖家带口,穿着破烂,看上去真像一个叫化子。因没有住房,校长安排他住在一个教室里,白天是教室,学生在那里上课,晚上把床板一铺,就是胡老师的卧室。 同学们不知道胡承植老师是什么学历,但大家都对他十分敬佩。他学识渊博,相当于现在的师范毕业生,是“万京油”,门门课程都在行,地理课时,他无需教科书。一上讲台,拿上一支粉笔在黑板上随手就画了一张中国地图。他告诉同学们:“中国就像一片桑叶,正在被日本人蚕食。”黄河、长江他都一笔画成。“黄河、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他边画边讲,头头是道。他画的地图和书上一模一样。讲课的时候,他不仅把书上的知识讲得全面、透彻,还讲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还给学生们讲述国外的科学知识,民主政治等等。他告诉孩子们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主要原因中国人民尚未觉醒,“欠缺民主政治思想,缺乏科学知识。”有时,他还结合鳌山的实际讲述鳌山的特产是棉花,许多妇女纺纱、织布,鳌山的纱行。但欧美纺纱织布早就用了机器,那个机器自己能动,不需脚踩手摇。还给学生们讲其他生活知识,他说鳌山厕所不分男女,也不讲卫生,外国厕所男女分开,而且用后用水冲洗,没有一点儿臭味等等。学生们每堂课都听得津津有味,都觉得十分新鲜。胡老师头大,脸上有许多大麻子,初到学校,背地里有些少年子弟叫他麻老师,就是让他听到,他只是笑笑,从不责怪。他经常穿一件不灰不蓝的小夹袄儿,长不长,短不短的刚好盖住膝盖,象一个标准的老农民。他手里常拄一支手杖。据说手杖是他自己用树根亲手做成的,手杖的顶端雕了一只鸟儿,活灵活现,好像要飞似的。上音乐课时,他便一边唱着歌曲,一边用手杖打着拍子,一些小学生们的目光,便跟着手杖上那个小雀儿上下飞腾。 雪峰小学大多是像胡承植老师一样,体育老师全灵中先生,他教体育,领着学生们打蓝球,晚饭后常组织全校的师生蓝球比赛,全老师当裁判,麻先生常常是老球手。有时也和学生比,比出一身大汗,然后去洗澡上自习。全灵中先生兼学校的总务,除了师生们的伙食,他早把热水开水准备得好好的。 雪峰小学把爱国教育做为学校的主要课程。学生每天上课前,全校师生都要到操坪里集合,列队点名,升国旗、唱国歌。然后由校长邵羹尧先讲爱国和做人的道理,张宝生先生继任校长后,还组织了抗日救亡宣传队,带领师生到四方演出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讲演抗日的道理。他还亲自教唱抗日歌曲。学生们都学会了《流亡三部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以及《太行山上》、《热血歌》等等。宝先生还给学生排演了一些小型的话剧、街头剧等。像《黄河大合唱》中的两老汉对唱,学生们都乐于化妆表演,他们在表演中浅易默化中受到了教育。解放后,许多同学们都踊跃参加了抗美援朝,像著名的章伯先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之所以能走上打击侵略者的前线,与当时的红色教育是分不开的。 这所红色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有的还成了全国知名人物。湖南作家协会主席,著名诗人未央,国家一级作家于沙,在雪峰小学读书时叫王祖汉,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华基,武刚职工大学教授夏正德,原常德市人大副主任李丰茂,在雪峰小学读书时名叫李凤毛,还有一批工程师、农艺师、高级教师等。 鳌山雪峰小学地处偏僻,培养出了许多有理想、有抱复、有作为的国家栋梁之才,堪称道水河畔的红色摇篮。 四新岗镇 马冬初口述 夏应运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