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风 于 2021-8-8 10:32 编辑
文学评论
不倦鞍马证心期
——《风云林伯渠》读后感
◎余霞
由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临澧县作协主席尹德立老师创作的长篇纪实小说《风云林伯渠》,于2019年6月正式由线装书局出版发行。全书共32章,57.6万字。作品以细致生动的文笔,体察入微的乡情俚俗,翔实丰厚的历史资料,客观真实地描述了林伯渠同志风云际会的革命人生。“大好河山耐实践,不倦鞍马证心期”,这既是林伯渠革命豪情的表达,也是作者矢志不渝、八年沤沥的动力所在。 首发以来,此书已在临澧及国内广泛传播,作为文学爱好者,卒读之后,首先,笔者非常确认,这既是一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活动的社科精品;也是一部“学党史,举党旗,跟党走”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除此,笔者则尤其在如下三个方面大有感慨。 首先,是作品主副两条线的巧妙交织。显然,作者特别注重将国家大事这条主线,与林伯渠家庭子女这条副线有机融合,来表现林伯渠在国家救亡图存的历史征程中,始终将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而将自我小家放在第二位的高尚革命情操。每每置身飞檐如锷的林家大屋内外,我都会在脑海中想象:1904年,林伯渠身穿长袍马褂、斜背包袱、脑盘长辫,将一家老小托付给新婚妻子,毅然决然离家求学时的场景。18岁的年纪,一个乡下伢子,在清朝末年腐朽衰败的封建社会,能够果决离开家乡,负笈远渡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去求学。这等勇气,异于常人。“国将不国,何以家为?生于斯世,惟有发奋读书,以求将来能够改变命运。民族要摆脱愚昧,不受外夷欺凌,是不是首先得青年有知识、有理想、有血性?”从此,林伯渠“白首壮心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他历经革命斗争的严酷历练,在那极其险恶的黑暗岁月,始终深明大义,以革命为家,坚定救国救民的革命理想,为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付出了毕生心血。在漫长而特殊的革命年代,林伯渠经历了五段婚姻,其婚姻是普通人式的婚姻,也是革命家式的婚姻,更是“变中”而有“不变”的人性婚姻。他的第一任妻子司马殿英生下长女秉权之后不幸病逝;第二任妻子伍崇贤先后生育了秉蘅、秉佑、圣荃、秉益和秉元五个子女,同时也带养了秉权,对此,林伯渠一直对伍崇贤心存感激,因此无论后来经历了几次婚姻,林伯渠都始终没有与伍崇贤解除关系,在他心中,伍崇贤一直都是他林家的“屋里人”;第三任妻子范乐春留下一个儿子秉苏;第四任妻子李俊生下了儿子相持,即林用三;第五任妻子朱明则一生用生命陪伴林伯渠晚年,并未留下一男半女,在林伯渠逝世后的次年,她也追随亦师亦夫的至亲而去。在家庭生活和教育子女方面,林伯渠注重传承世代书香门第良好的家风,在他的严格要求和教育下,他的子女都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正确地选择了自己人生的道路。作品笔触巧妙地在这一主一副两条线中游刃有余、不着痕迹地刻画了一个充满家国情怀、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革命元勋林伯渠。 其次,是作品在漫长的时空跨度里,用细节丰富血肉。作品讲述了林伯渠从清光绪十二年即公元1886年出生,到新中国成立这63年来的人生经历。作为一本历史题材的小说,作者从纷繁复杂的历史海洋中,用一场场鲜活生动的故事,一句句切合身份的语言,一个个细致入微的细节,将林伯渠的成长经历、历史功绩、精神风貌、革命情怀,如同一副副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既具有客观真实的历史性,又具备引人入胜的可读性。诸如爬“将军柏”健身晨诵,与堃哥火烧乐二庵菩萨,看“腊鼓”为吴先生抓药三个故事,少年林伯渠的勤奋上进、有勇有谋与善良好学跃然纸上。读儒父林鸿仪选编的《励志读本》、接受父亲庭训、与父亲及堃哥议论国事的几个场景,看得出林伯渠从小就熟读国学经典,十分关心国事,面对国家的落后与列强的欺凌,小小心灵充满了不满与不平,“立志有功于社稷”的种子渐渐冒芽抽枝。从同盟会运动到新中国建立的漫长历程中,作者都用讲故事的形式,无缝衔接,生动还原历史场景,读来荡气回肠。其中有一些小细节,更是生动有趣。比如“这道道铁箍套在‘粮秣官’头上,那脑壳当然会很疼”,将时任苏区国民经济部长的林伯渠筹备物资的艰难形容得十分贴切。一次政府会议上,当博古提出建立“一百万红军”的目标时,林伯渠“不由自主的吐吐舌头说,‘我的嗲嗲呀,一百万红军,我拿什么来供给呀!’”林伯渠还会俏皮的吐舌头喊“嗲嗲”, 当真让人忍俊不禁,也是对博古的莫大讽刺。 林家世代书香,林伯渠国学学养深厚,古体诗信手拈来。“咚咚战鼓逼岩城,露冷征衫酒微醺。隐约山川龙虎踞,频频车马剑书轻。乘时未许甘泉石,入海还期斩鳄鲸。莫为六朝空叹息,行看原上草重生。” 这首《过金陵》,音律铿锵之中充满疆场豪情。追悼长沙纱厂工人罢工之中被危害的领袖黄爱、庞人铨时,林伯渠满怀义愤写下一副振聋发聩的挽联:“看举世方以金钱造罪恶,唯二君能以颈血洗乾坤。”林伯渠为团结各界人士,曾在延安成立“怀安诗社”,后编纂成《延水雅集》,成为延安文化风景中一抹十分亮丽的色彩。全文引用林伯渠的诗颇多,每一首诗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情境,在我看来,这也是另一层面的细节描写。这些感人情怀的诗歌,读来朴实典雅又壮怀激烈,让我们看到了他博学多才、文人雅士的另一面。腹有诗书气自华,对后人也是一种激励。 其三,是作品抓住文学的特质,凸现着鲜明的临澧本土气息。全文语言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读来有滋有味。“戳这么大的祸”“道士赶不了自己的鬼”“爬无皮树”“乖么儿”“嗲嗲”“今儿就搞拐哒,看腊鼓看腊鼓,耽搁读书了,大人晓得会绝死俺的”“堃哥你就晓得雀我”等一些临澧方言,经常就会冒出一两句。其中有这么一段描写:1928年林伯渠在苏联学习时,吴玉章跟他说“幸亏学校把我们这帮老家伙编在同一个班,要是跟他们年轻人编在同一个班,那哪能跟得上啊。”林伯渠边笑边问他:“老兄,你晓得‘老家伙’在我们临澧方言中是什么意思不?”“什么意思?”“我们那地方的习惯,是把父亲称作‘老家伙’的,知道不?” 吴玉章不禁哑然失笑道:“那以后谁叫我做‘老家伙’,我就是他‘爹’喽,哈哈哈。”林伯渠忙解释道“也不是直接叫‘老家伙’,只是跟别人说话时,提到自己或别人父亲时,常讲‘俺老家伙如何如何’‘你老家伙怎样怎样’”。作者用这么一个笑话般的小段子,举重若轻的一下子就让我们湿了眼眶——离家多年,林伯渠想念家乡了。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林伯渠用数十年未改的乡音,高亢激越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开始!”这一段永远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之中的语音,永远值得临澧人铭记与自豪。这些个冷不丁冒出来的临澧方言与临澧乡土习俗的描写,让我们读起来倍感亲切,更让我们对林伯渠这位不惧革命血雨腥风,远走他乡,却只能“儿时心事浑难忘,梦里仓皇返故乡”的自称“林老头”的游子,充满无比崇高的敬意。 “波涛万顷望无波,稳掌南针总向前。”读完《风云林伯渠》,我觉得“能够把握住大的方向的”,林伯渠是,林伯渠风云人生的文学书写者也是。
【作者简介】[size=18.6667px]余霞,微信昵称“端阳香艾”,湖南临澧人,[size=18.6667px]系县水利局中层骨干。热爱本职,热爱太极,热爱阅读写作。有散文《移民干部苦与乐》获省征文一等奖;《端午哟我的娘亲》《盛开在苦难生活中的爱情之花》等见载市县官方报刊,系县作协重点文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