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1-8-26 10:09 编辑
徐香莲老太太
龙家一娭,名徐香莲,和我老家住一个生产队,人民公社时是安昌公社六合大队第六生产队,现在叫三岔河镇六合垸村,具体村民小组我不清楚。老人和我父母是同辈人,出生于1924年,比我母亲年长,比我父亲小一岁;2021年8月20日去世,比我父亲寿长了4岁,享年97岁。 老家长我一辈甚至两辈的人,无论男女,我都能叫得出他们的名字,这是因为那个年代从搞合作社起都是搞集体,出集体工,会计记工分都要写名字,逐渐熟悉了。“龙家一娭”,是她的公婆都去世以后乡亲们对她的尊称,这已经是1978年我离家读大学以后的事情,因为她的公婆高寿,尤其是她的婆母“龙家长娭”,不说活到一百岁,至少也活过了九十岁,影响了徐香莲称娭毑的时间。 “徐香莲”这个名字“流行”时间长,我和她大儿子龙泽先同龄,我们这辈人开玩笑称他母亲叫“秦香莲”,这首先是因为两者读音相近,徐香莲的“徐”字,安乡方言读“齐”,近似“秦”。秦香莲这个名字是我们熟悉的一个传统戏《铡美案》(也称《秦香莲》)的主要角色,是一个苦情人物,妇孺皆知。徐香莲的丈夫是龙云华,我们称呼他“龙家一嗲”,与妻子同年出生,但2001年去世了。龙云华经历坎坷,他1949年当兵,并入朝作战,1956年转业,被安排在粮食部门,有工作,还是一个小领导,徐香莲却很长时间是“半边户”,比一般人辛苦。但后来,丈夫犯错误了,说不清道不明被发配农村,徐香莲没有埋怨,仍然相敬如宾,似乎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从这点来看,徐香莲又有与秦香莲不同的地方。徐香莲老太太为人厚道,侍候公婆孝顺,对待兄弟姊妹热情,有“长嫂当娘”的品性。在我的记忆中,龙家大屋是我们生产队最“气派”的一栋茅草房,在生产队的最北端,坐西朝东。龙云华有三弟兄,三个妹妹,上面有父母和祖父祖母,三兄弟都成家生子,几十口人住在一起。家庭和睦,长嫂的作用是大家公认的。 最近一些年,我有机会回老家,总要见见生产队的老人,有张家大娭、彭家年娭、何家贱嗲(何必正)等。近日,惊悉龙家一娭去世,我翻阅优盘,找到了一些老人的照片,刊发网络,以资纪念。龙家一娭儿孙满堂,生育了六个儿子,即泽先、泽民、泽刚(去世)、泽强、泽敖、泽高,一个女儿,叫“七妹”,大名不清楚。儿女孝顺,晚年幸福;并且长寿,活到97岁,按俗话说的,算上闰年闰月,早过百岁!祝愿老人一路走好,天堂安息!
上面三张照片拍摄时间是2009年4月5日,清明节我回家扫墓,我和五弟国华等人拜访乡亲,龙家一娭在她的第二个儿子龙和平家的商店店面上坐,国华用相机为老人拍照,之后,又为她和二媳妇曾瑞莲(已故)拍合影,我还请五弟为我和老人合拍了一张照片,太荣幸了,这张照片成为了我和老人的永久纪念。
2011年9月8日下午,我参加三岔河部分初中同学聚会后回老家,在汤福科家为乡亲拍合影,从左至右:彭金莲(汤福科的夫人)、段福珍(刘德才的夫人)、徐香莲、李银秀(刘安琪的夫人)、汤福科。当时不兴手机拍照,我用数码相机拍摄后,回常德在照相馆为每人洗印一张。至今,有李银秀和徐香莲相继作古。
2013年清明节,我的父亲(1923—2016)生前最后一次回老家,三弟国合夫妇陪伴老人会见了乡里的老兄弟姊妹,其中有龙家一娭,并为他们拍摄合影,弥足珍贵。
最近,姻兄邓合年发给我的照片,是今年二月他回老家为岳母祝寿,应我之请拍摄的龙家一娭和儿子龙泽民的合影照片,老人已经病魔缠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