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1-9-20 10:04 编辑
我有缘于兰津诗社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时任津市二中校长的王道济先生。道济先生的国学渊源、仙风鹤骨使我折服,遂受其邀请加入兰津诗社。自参加工作,我即在当时号称亚洲最大的真空制盐企业湘澧盐矿工作,经过十多年努力,已担任分管生产的副矿长,成为当地青年才俊。我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繁忙工作之余,常涉猎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加入兰津诗社后,利用我的各种影响,支持诗社开展活动,培育文学新人,弘扬中华诗词文化。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全国人民致力于“四个现代化”建设,风清气正,社会和谐。1989年在湘澧盐矿建矿20周年之际,我邀众诗友来矿考察、采风,对景当歌,秉笔抒怀,遂结集出版《银花颂》。在吟和酬唱中有幸结识易奥法、高汉泉、王继杰等诗友,至今延续了几十年的友情,虽然道济、奥法先生已经仙逝,但他们的音容笑貌、道德文章永留我的心中,他们和故乡的山水林木一样成为我脑海里永远的美好回忆。 兰津诗社活动非常活跃。在我任湘澧盐矿矿长的1990年后陆续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易奥法先生通过鞠盛先生组织诸诗友参予了中华诗词学会的活动,先后结集出版了数集《中华诗词选》,津市地区不少诗友作品得以刊登发表,兰津诗社成为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之一,为中国当代诗坛增光添彩。我的老领导方国良先生是抗战老干部,从湘澧盐矿领导职务任上离休,在北京国家轻工业部老干部处组织编写《劲松诗集》,经常以自己和大家的作品参加兰津诗社活动,他的作品亦刊登于《中华诗词选》上。兰津诗社的活动得到当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地方各界的认同和支持。时任中共常德市委常委、地区宣传部部长的杨杰先生对诗社活动给予高度重视,他本人就是一位学养深厚、深孚众望的学长,他多次亲临诗社,深入盐矿,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写下脍灸人口的诗章。在他力倡之下,常德市人民政府在沅水之滨修建了常德诗墙,将精选的历代名人先贤的诗词歌赋篆刻于上,以此彰显洞庭湖滨自屈宋以来辉煌的湘楚文化。常德诗墙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已经并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我通过兰津诗社得以认识杨杰先生这位杰出的地方领导和诗人,得到他春风化雨般的教导,自感终身受益匪浅。 我常常深思:中华诗词是何等瑰丽神奇!她深刻地影响到几乎每个中国人!从贩夫走卒到英雄豪杰,谁不能吟唱几句唐诗宋词?谁不知道李白、杜甫?她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伦理、人生哲学、经济方略、美学思想等等已然深深植入中国人的骨髓,成为中华民族傲然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可忽视的软实力!我们作为中国人感到无比自豪,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生长于这样一个伟大的诗国之邦!杨杰先生曾经主编出版了一本《诗国沉思》,用以品味、探究中华诗词的底蕴。我想,就是终其一生也难以完全领略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 1992年春,我调到长沙工作,任职于省盐务管理局,开始忙于正在调整组合中的全省盐业工作,和兰津诗社诗友们的唱和渐少,但奥法、继杰先生常往来于津市、长沙两地,带来诗友们的作品,也转告诗社的各项活动,亦使我大受教益。在这期间,我亦草就了未及付梓的《白沙吟》,后得津市文联王荫槐先生支持,得以在《兰草》期刊上择要发表,市文化局谭兴烈先生还以热情洋溢的笔触写了诗评。虽然我因工作之故,奔走于全国各地,和诗友们聚少离多,然心系诗友,情牵故里,时时关注津市面貌的每一个变化。 1998年秋,我的工作又有重大变化,调到中国盐业总公司,在湖南管了一段盐业勘查设计工作后就离开了湘山楚水,来到北京工作。这些年,走遍祖国山河,饱览江山胜迹,深深感到“万水千山都是诗”!写不完、道不尽胸中块垒!然而,与兰津诗社却睽违久也! 前不久,接到万石诗先生电话,非常欣喜地知道:兰津诗社还活跃在荆楚文坛上,众诗友还记得远在北京的我。我惭愧这些年来疏于写诗,也失去了和众诗友的联系。当此欣逢社庆之日,恰是和众诗友再续友谊之时! 澧水之滨那个美丽、质朴的津市,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历史风烟中的古渡要津,曾经演绎了多少富国强兵的慷慨悲歌,写下了多少壮怀激烈的感人诗篇,她是一片生养仁人志士的热土,是鱼粮富足、安居乐业的福地。我十分感佩有兰津诗社这样一群钟情诗教的朋友,他们用自己的笔,抒写了壮美的山河和不断进步的社会,读他们的诗篇无疑是对精神的净化、对进取的激励。 我们有幸生活于一个伟大的时代,目睹祖国经历着繁荣富强的崛起。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讴歌伟大的祖国和蓬勃兴盛的建设事业!我桌上这本《兰浦撷英》是兰津诗社建社30周年力作,吟诵之余,感奋不已!我深信,这本诗集同样是奉献于祖国六十华诞的一束绚丽鲜花。 祝愿兰津诗社在弘扬中华文化上谱写新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