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五十年前的老领导、安乡县党史办原主任丁安辉同志寄来一叠书稿《洞庭湖的长城》,嘱我谈点看法。我不敢怠慢,赶忙将这六十余万字的大部头一篇篇浏览阅读起来。 读罢这部文稿,我一次次被震撼、一次次被感动,一次次泪眼婆娑。今年的秋老虎着实厉害,时至中秋节,气温仍高达35度。我手持一支红水笔,不时地在书稿上画上圈圈杠杆,作上记号,有几次汗水、泪水滴在纸上,将我做的记号无意间渲染成了几朵红色的小花。中秋节这天,我抚卷叹息,心潮翻滚,忽然觉得灵感来临,于是一气呵成写出这篇读后感。
这本书的书名有特色,寓意深长。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20日在甘肃考察时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可见长城在总书记心中的分量之重。我的家乡在洞庭湖区,这里没有自春秋齐国,经秦汉、南北朝到明代,倾历朝历代之功,动万民百姓之力,竭举国之财修筑而成的长城关隘,但却有着自己的特殊长城。安乡县地处洞庭湖北部,头顶长江、脚踏洞庭、腰缠澧水,是长江分泄洪水与澧水注入洞庭湖的必经之地,素有“洪水走廊”之称,一线大堤有420公里,长度占常德市的四分之一、湖南全省的八分之一。“长江之险在荆江,荆江之难在洞庭,洞庭之忧在安乡”。一代又一代安乡人为保安澜,长年累月修筑防洪大堤。如同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外侵修筑的国防工程、军事工程,护国工程一样,洞庭湖区的大堤(包括间堤、子堤),则是保家园、保生存、保安定的生命堤、安全堤、幸福堤。据有心人计算,如果把安乡县几十年修建大堤的土石方筑成一米见方的城墙,可绕地球3个半圈。如此看来,把安乡人民修建的大堤称为长城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而这样的长城又何止万里呢?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伟大精神,这种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历经岁月锤炼,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中就融入了我们的安乡元素、安乡人的特征。把安乡的大堤比作洞庭湖区的长城是十分贴切的。
这本书的作者很特别,可亲可敬。全书300余篇文章,涉及240多位作者,而这些作者中大部分是水利局、修防会、电排站、防洪大垸的老领导、老干部、老职工,还有当年的知青哥哥、知青妹妹。他们回眸战斗的历程,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他们抒发当年的豪情,他们庆幸自己的参与,他们畅谈自己的心声。据我所知,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征集和编印《文史资料选辑》稿件所要求的,是第一手的真实的历史资料,也就是作者根据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所写的具有历史价值的资料。这种“亲身经历和见闻”概括为“亲历、亲见、亲闻”,并作为征编文史资料工作的一个主要原则。这部《洞庭湖的长城》的写作,正是遵循了这个“三亲”原则,因此,文章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可读性、抢救性的特点。本书作者中,有许多我认识、熟悉的老领导、老同事、老同学,见到他们的名字,我倍感亲切。文章中出现的那些已故的前辈、劳模、乡里乡亲,令我肃然起敬,深情缅怀。
这部书材料很详实,内容丰富。这是一部奋斗史。此书将《安乡水利发展成就及未来展望》《安乡水利的历史地位》《大兴水利,造福一方》《热血和汗水铸就的丰碑》四篇文章放在前面,提纲挈领,对安乡县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历史沿革、水利建设发展历程作了认真阐述,能起到“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安造、安保、安澧、安昌几个大垸单独成篇,篇篇都有精彩。作者从不同角度,对荆江分洪工程、西水东调工程、机械排灌和电力排灌工程建设,年复一年、锲而不舍地水利春修、秋修和冬修的历程,作了详实的回顾记录,再现了当年的恢弘场面。讲述抗洪抢险,特别是波澜壮阔的九八抗洪斗争,更是惊心动魄、气壮山河,令人动容。九八抗洪时我在安乡战斗了四十余天,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这是一部群英谱。书中专门设置了一个《抗洪模范篇》。爱民书记、最美奋斗者郑培明、沧海横流见英雄的钦时中、焦裕禄式的好县长罗贻斌、抗洪治水、呕心沥血的全国抗洪模范张爱卿、抗洪英雄张振祥、大爱无疆的周德春、在临洪大堤上度过最后时光的李建国,奋不顾身、靠前指挥的李盈山、段国才等人的英雄事迹,书中都有生动的讲述,还有散见于其他各篇的许多抗洪先锋模范、基层干部、普通百姓的事迹被传扬、被赞颂。书中展现的是一个强大的英雄群体,他们是一面面鲜艳的红旗。写到这里,我耳边似乎响起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歌: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这是一本教科书。在几十年的水利建设中产生许多好经验、好办法、好口号,彰显了艰苦勤劳的安乡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性。如组织动员打好歼灭战、阻击战、协同作战,工地上鼓舞士气的思想宣传工作,抗洪抢险中巡逻、查险、守险、抢险、排险诸如堵管涌、压沙眼、打抱围、挖导浸沟、抢修间堤子堤,防汛器材的储备以船代仓、以车代仓,情急之下隔河取土,还有挖泥船吹填法、水泥灌注桩、霹雳灌浆、防渗墙新技术,大堤修防管“三位一体”,管理机制中的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等,书中都有具体讲述。这些经验都是危急下逼出来的,都是实践中创造的,都凝聚着安乡人心血与才智。这些都可成为案例,堪称教科书。 这部书的文字很生动,亲切感人。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地方志中的水利志,但不同于一般志书的模式、规矩、体例,行文表达,虽符合严谨、朴实、简洁、流畅、准确的要求,但更多的是具有灵活、朴实、生动、风趣的特点。如拉家常、讲故事、话心声。苦涩中流露甘甜,拼搏中充满智慧、自嘲中蕴含自豪。李章甫先生撰写的《难忘的1954年》,回放了当年遭受特大洪水灾难场景,讲述了一个七岁少年的所见所闻所思,几处读得我热泪盈眶;聂天喜的《我参加冬修挑大堤的故事》中的“亏欠好人半方土”“我让青春撞了一下腰”,读后令人捧腹;下渔口修防会孙山贵先生的《黑夜远征上工地》写出了基层水利干部服从安排,不畏艰险、雷厉风行的精神风貌;安乡县人大原副主任肖泽德同志写的《我为水利建设尽绵薄之力》、县人大原副主任李盈山同志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讲述了自己转战南北,20多年进行水利建设的经历,没有官腔、朴实无华,而且多次把成绩归于组织、为自己工作过的地方历任主要负责人摆功,展示了他们的官品官德、高风亮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熊长青、谌天喜先生的《回望湖南北大堤》《北大堤上的考验》,夹述夹议,情景交融,令人感慨万分。丁敬钧、雷祥同志的文章《长堤礼赞》、雷霆的《江南闸漫步》、徐兴华的《十里金堤赋》、耄耋老人李世俊先生的《书院洲头鲲鹏桥》等作品,短小精悍,思想深邃、文采斐然,堪称优美的散文,可编入乡土教材。本书还将硪歌诗词单独成篇,全权、丁世喜先生撰写的《洞庭湖区的嘹亮号子——安乡硪歌》对安乡硪歌的生存环境、历史渊源、艺术形式、艺术特征、艺术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收集整理了部分安乡硪歌的歌词。老领导李承武、何斌然同志和诗词协会、水利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创作的三十多首诗词歌赋绘画,无疑为《长城》增添了新的色彩,进一步增强了此书的可读性、艺术性、感染力。
(安乡县人大原主任、安乡老干网宣协会会长李承武同志的诗书画作品赞抗洪模范钦时中同志)
这部书的编辑逢其时,存史资政。今年,党中央号召部署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活动。学四史意义重大。《洞庭湖的长城》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酝酿组织编写的。存史资政,昭示后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今天,那水利建设工地人山人海、红旗猎猎、喇叭声声,你追我赶,健步如飞,硪歌飞扬、呼声阵阵的场面没有了;浊浪滔滔、水涨堤长、跳入水中手挽手当人墙的场面少见了。但安乡人修堤抗洪保安,艰苦奋斗的历史不能忘,伟大的抗洪精神不能丢,继续前进的步伐不能停。 《洞庭湖的长城》编辑出版不简单、不容易,也是一个大工程啊。我作为家乡人,谨向编辑此书的创意者、组织者、主编人、撰稿者表示由衷的感谢,送上我最虔诚的祝贺。致敬洞庭湖的长城!祝福我的父老乡亲!
(1998年9月3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安乡看望受灾群众)
(1996年7月20日,时任总理李鹏同志来常德视察灾情) (九八抗洪时,我在安乡战斗了40余天。9月3日,在小照相馆以抗洪为背景拍一张照片,留作纪念)
(九八抗洪已经23年了,我依然喜欢穿安乡抗洪纪念的汗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