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善若水 于 2021-10-13 09:22 编辑
中共党史读本之三十
新中国登上国际舞台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席提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表达了摆脱屈辱外交的决心和开展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略。朝鲜停战以后,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软弱可欺的形象,使中国在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事务中,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国际局势有所缓和。 1954年4月至7月,周恩来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周恩来开展卓有成效的一系列双边和多边外交活动,充分利用美、英、法之间的矛盾,团结争取法国,孤立美国,推动会议取得成功。6月16日,中国代表团根据和平共处五原则,统筹兼顾所有当事方的利益提出停战、尊重三国独立主权、一切外国军队撤出印支三国的六条建议,成功孤立非当事方的美国,取得广泛支持,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协议: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印支三国全面停战;法国军队限期从印支三国撤走;与会国保证尊重三国的独立、统一和领土主权完整等。美国拒不签字,但已完全孤立,不得不声明:不使用威胁或武力妨碍协议条款的执行。这样,持续8年之久的印度支那三国的民族独立斗争胜利结束,缓和亚洲的紧张局势,维护了世界和平。周恩来的真诚、坦率、机智和潇洒的个人魅力,给人特别是没有和新中国接触过、原来心存疑虑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休会期间,周恩来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基本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向国际社会提出国与国关系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1955年4月,周恩来再次率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周恩来发言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然后阐述共同的基础,最后回答此前各国代表发言中比较集中的问题。周恩来明确指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周恩来的口头补充发言情真意切,入情入理,从理论原则上解决问题,从哲学高度体现政治智慧,赢得广泛赞同,完全改变了会议气氛。缅甸总理吴努说这个演讲是对抨击中国人的一个很好的答复。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这个演说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现出了民主精神。 会议后来实际上由中国思想主导,在主要方面最终达成协议,发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提出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体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成功地使“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成为亚非各民族独立国家间处理关系的准则。为后来渐成普遍认同的国际关系准则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来归纳万隆会议体现的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中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登上国际舞台是带来团结、友谊、和平、合作的。由中国总理的努力掀开了亚非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的历史性一页,也为新中国赢得了更多的国际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