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古人的人生观 传说人物善卷与历史人物屈原、范仲淹与常德都沾点边,而且他们都展现了引后人注目的不同人生观,从道德层面而言都是高尚的,故被常德人尊为大德贤人。 善卷的人生观,以《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解释最为权威,他说: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屈原的人生观,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说(译文):“我读屈原的《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对他的志节深感悲壮。到了长沙,在汨罗江畔看到屈原自沉的地方,常常哀痛流泪。后来看到贾谊的《吊屈原赋》,又奇怪屈原,以他那样的才能,哪个国家不能容纳呢?但他却走上自杀这条路。可是读了《服鸟赋》,把死与生同等看待,把去和留看得很淡漠,又茫然不知适从了。” 范仲淹的人生观,在《岳阳楼记》中表白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先生以此践行终身。 我以为,这三大古贤因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处境,而形成的不同人生观,确实令人深思,为今人提供了多元选择。用句俗话讲,叫做“萝卜白菜,各喜各爱”。老实讲,我更看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它在当代现实生活中对人们更具启迪性,更能引导人们树立不失偏颇的正确人生观,如果都能为国家为人民“先忧后乐”,并在行动上努力实践,复兴大业何愁不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