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779|回复: 33

常德津市有个伍万里 报道:蒋新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2 20:04: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津市蒋新建 于 2021-11-12 20:53 编辑

“您叫伍万里?”



“是啊!怎么了?”伍万里一脸狐疑的看着眼前这位满脸诧异的年轻医生。



他今年88岁,家住武陵区白马湖街道新建巷社区,是位普通的退休老人。10月14日这天,他在老伴的陪同下在市第三人民医院检查身体。



“您当过兵吗?”



“当过啊!”



“参加过抗美援朝?”



“是啊!你怎么知道的?”



年轻医生越问,伍万里越糊涂。毕竟,除了家里人,1955年从朝鲜回国后,他很少对外人提起过这段往事。更何况眼前这位初次见面的医生。



“那真巧了!最近热播电影《长津湖》里就有个伍万里哩!您不会是人物原型吧?”年轻人听到这里,上前握住伍万里的手。



伍万里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年轻医生说的是电影《长津湖》里的伍万里。很凑巧,这天早上,他远在山东的原志愿军第十九兵团文工团的老排长,还给他发了个微信:“万里,你出名了。电影《长津湖》里也有个‘伍万里’,和你的名字一模一样。”



不过,伍万里对记者说,他没有去看过电影《长津湖》,也不打算去看。他说他怕,怕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们。



图片 IMG_20211112_195503.jpg

采访时,老人弹起了老师格·鲍斯特列姆当年教的第一首曲子。



图片 IMG_20211112_195425.jpg






1


一个人的“入朝礼”



列车向北,疾驰间车门顿开,江山如画闯入视野,喧嚣车厢瞬间安静。晨光熹微时,18岁的新兵伍万里悄然将军姿站得挺拔,懵懂少年一夜长大。电影《长津湖》中,这一幕最易撞入人心。



《长津湖》编剧兰晓龙曾言,他笔下的伍万里,并没有确切的原型。新兵“伍万里”,是当年无数年轻志愿军战士的缩影。71年前,有无数和“伍万里”一样的少年,立志保家卫国,选择穿上军装,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将自己的青春、热血与生命化作守护祖国的铜墙铁壁。



当年17岁的新兵伍万里便是其中的一员。



“我不是什么英雄,我就是兵团文工团里的普通一兵。他们才是英雄。”如今88岁的老人伍万里说,自己曾是志愿军第十九兵团文工团的一名大提琴手。



据说,大家相当熟悉的,经常出现在许多大型文献纪录片里,那一队队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鸭绿江的那支部队,就是志愿军第十九兵团的部队。不过,伍万里当时并不在队伍里。当时,他正在鲁迅艺术学院(后调整到西安音乐学院),师从前苏联著名大提琴家格·鲍斯特列姆,学习大提琴。



1950年底,年仅16岁的伍万里,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参军入伍。因为年轻、有知识,加上人又长得标致,很快就被部队文工团相中,选送到艺术院校学习。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军旅大提琴手。



当然,他当时并不是很开心。“我当兵是来打仗的,战友们不是学军事就是学工程,却让我来学琴。那时年轻气盛,很不服气,还闹情绪。”伍万里回忆,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后进”思想,在那些日子,他经常被领导教育。“这也得感谢我的恩师格·鲍斯特列姆,他耐心劝我,我这才安下心来。”




伍万里接到入朝命令已经是1952年的下半年,此刻他的战友们已经在朝鲜战斗了一年有余。



“大概是11月,突然接到命令,叫我即日入朝。我问一下,没有同伴,来不及告诉家里人,急匆匆的就走了。”伍万里说,当年他参军入伍时,也没有告诉家里人。入朝数年,家人都不知道他的下落。



接到命令后,伍万里匆匆与格·鲍斯特列姆道别,直接从学校坐火车赶到位于安东(今丹东市)的志愿军第十九兵团留守处。



战事正酣,留守处给伍万里安排了一辆运送物资的卡车前往朝鲜境内。在过鸭绿江时,伍万里听到一个声音,“万里,万里。”他朝车外一看,原来是志愿军第十九兵团63军文工团战友文发明(音)。“我一把把他拉上车,我们一路聊过桥。”



战场时的久别重逢,是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无法感受的。聊的正是兴头上的两个年轻人,短短的过桥功夫,自然意犹未尽。



“他对我说,‘万里,别走了,在我们这里住一晚上,明天送你走。’他又把我从车上拽下来。”



伍万里回忆说,因为是被拽下车的,他的背包、档案、介绍信都还在车上。可是,俩人还没回过神来,只听见一阵飞机的轰鸣,一群轰炸机呼啸而过……



伍万里回头望去,刚刚坐的那辆卡车已经翻进被炸的弹坑里。“驾驶员是名经验丰富的功臣,他一跃掉到附近的弹坑里,只是受了伤。我提前下了车,也没死。”



入境初始这战友“意外”的寒暄,救了伍万里一命。“我差点就‘出师未捷身先死’啦!”若干年后的2021年10月20日,伍万里再向记者讲起这段往事时,是笑着说的。



他很平淡,仿佛在讲别人的故事一样。他说,经历过生死的人,这些都不重要。



图片 205030n3igkgfkbzqt4b34.jpg

老人珍藏了70多年的徽章和肩章。



图片






2


“我们回来了,他们都留在了那里”



安排的卡车被炸,伍万里只好又回到兵团留守处。当时,没有车,他只好留在那里过夜。



第二天,恰好兵团副参谋长的吉普车要回前线,他临时加了个塞。



“参谋长在前方办完事,急着赶回前线,我就跟着他一路走;参谋长看我还只是个十七八岁的孩子,特别喜欢我,他叫我‘小鬼’,一路不停的和我聊天。”



伍万里回忆,志愿军没有制空权,敌机轰炸不断,对在朝的志愿军来说,整个朝鲜并没有前方和后方之分,到处都是前线。“驾驶员是位战斗英雄,驾驶经验非常丰富,轰炸强烈时,我们就躲;轰炸强度低,我们就冒着轰炸跑;没轰炸时,更是不会慢,马不停蹄的往前面赶。用了不到两天时间,很快就追上了部队。”



虽然,伍万里不断地强调自己仅是文工团员,但是,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战场上的文工团员既是宣传员、又是战斗员,有时还是卫生员、炊事员。“遇到战斗,我们也要同战士们一样,拎上枪投入战斗。”伍万里说,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的原型王纾,就是十九兵团文工团的一员。“当年,巴金就到团里呆了好几天,收集采访素材。”




其实,即便是演出,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更多的时候,舞台是随便搭起来的,树林里的空地、前沿阵地的战壕,都可能成为文工团员的舞台。漫天的硝烟、呼啸的炮火都可能成为伴奏;极度恶劣的天气,更是家常便饭,“在冰天雪地里树林里演出,脚旁边的雪一会儿就化了,胡子眉毛上一会儿就会挂上冰凌。”



既然是战争,牺牲自然不会少。敌人并不会区分战斗员、非战斗员,还有平民。“我们的团长陈同和就牺牲在朝鲜,他是1938年的老革命。牺牲时只有31岁,结婚才3个月。”



这是1953年4月底,志愿军第十九兵团文工团前往三八线西海岸慰问演出。事发这天,文工团在志愿军第十九兵团第64军部队驻地的商山里。



伍万里至今还记得这是个上午。当时他正在和一位战友李列宁(音)在附近朝鲜老乡家休息。伍万里躺在床上看前苏联卫国战争小说《恐惧与无畏》,李列宁在窗边练习黑管。



突然就听见防空哨响起,接着就是飞机的俯冲声。



“万里,快跑!”



李列宁拉着伍万里就往外面跑。刚跑出屋子,敌机一个俯冲把他俩掀到地上。



“我们看见邻居家的一位朝鲜老太太,带着个五六岁的孩子也从屋子里跑出来,很惊慌的往山上跑,我们就趴在地上喊:‘阿玛尼,快趴下,快趴下’。”



敌机没有给伍万里机会,轰炸掀起的泥土,直接把他跟战友埋了。“我们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醒的。我们掀掉身上的土,相互呼喊对方名字,确认对方还活着。”



从土堆里爬出来,俩人直接跑去找刚才那位朝鲜老太太。“她俩被炸飞了,下半截都没有了,肠子都流了出来。”说到这里,伍万里叹了口气,很久没有出声。“那还是个孩子!”



很快,不幸的消息接踵而来,文工团舞蹈队正在河边练舞,团长陈同和以及另外两位战友当场牺牲。



“有个女孩子叫钱任重(音),只有16岁,长得秀秀气气的。她是我们湖南老乡,长沙人,她还只有16岁。”说到这里,伍万里再也说不出话来,用颤抖的双手捂着双眼……



这次轰炸后,文工团还经历过翻车。那次,文工团坐着炮车牵引车下连队慰问,为躲避轰炸掉进了弹坑里,坐在后排的伍万里毫发未损。“哐当一声,车翻了过来,我恰好被盖在了里面。”他回忆。可是战友薛仁山(音)当场牺牲。“记得他刚入党,是吹巴松的。”这次意外,文工团共有七八名战友受伤。  



图片






3


  尾:



在朝鲜期间,伍万里还曾作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团的一员回国,向祖国人民汇报。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签署。停战后,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又参加了朝鲜的战后重建,直到1958年才回国。



“我们文工团是在1955年回国的。”伍万里的17岁到21岁,是在异国他乡度过的。



伍万里说,他不是英雄,只是一名普通的文工团战士,真正的英雄是牺牲在朝鲜的战友们。“我们是幸运儿,从战场回来了,如今我们儿孙满堂,见证盛世;而他们却都永远的留在了那里。”伍万里说,出国时,文工团有100多位战友;回国时,只有80多位战友。



回国后,志愿军第十九兵团文工团转隶为铁道兵文工团,伍万里随部转隶。从此,他的这段朝鲜经历,便被他同当年获得的各种荣誉及证章一起,全部封存了起来。



再后来,为了圆中学时的“工程师梦”,在1960年代,伍万里申请转业并离开了文工团。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我一不小心转发上面这个贴子,网友们纷纷打电话问我是不是在津市市工作过的伍万里。所以我说常德津市有个抗美援朝志愿军伍万里。
       战火中的大提琴家伍万里

伍万里(1933~),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1949年5月,伍万里随鲁艺文工团从佳木斯调往哈尔滨,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培养音乐人才,鲁艺文工团的领导将文工团的小同志送往哈尔滨苏联音乐学校学习。他和李大毅等人师从苏联大提琴家鲍斯特列姆,鲍斯特列姆后来回塔什干音乐学院任教。

1951年,他和学校舞蹈演员叶君、钱仁重等人分配到志愿军19兵团文工团,奔赴朝鲜前线。1953年4月22日,文工团团长陈同和、侯志强、钱仁重在敌机轰炸时牺牲,叶君身负重伤。在战争间隙,他还与于海、朱学义等人到朝鲜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师从朝鲜国立歌剧院指挥家、大提琴家金基德。

回国后,19兵团文工团并入铁道兵文工团,伍万里担任铁道兵文工团首席大提琴手,并在北京与赵秀芳相识,1959年结婚。那年,毛主席和中央首长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院草坪接见了文工团全体演员。

也就在那一年,伍万里转业,携妻从北京来到常德,担任地区歌舞团大提琴手。1962年剧团下放津市,改名津市实验歌舞团,因此,在我们中学时期,有机会经常看歌剧团演出,如《柯山红日》、《画中人》、《年青一代》、《霓虹灯下的哨兵》、《江姐》。1964年地区收回剧团时,伍万里和孙天昌、鄢里奇、孙明荣、蒯业勋、吴福南等人选择留在了津市。

1989年,伍万里在津市五金电器厂从事技术工作时,与省煤炭科学研究所周伯俞合作研究SMZ-220型大蜂窝煤炉,取得成功。伍万里在工作的同时,积极辅导青少年,为津市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材。

退休后住,伍万里定居常德白马湖街。这个曾活跃在朝鲜前线的大提琴手,一个前途无限的音乐家,在风华正茂的时候,告别了舞台,放弃了心爱的大提琴,在集体企业默默无闻地工作,闻者皆无不为之惋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12 20:37: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12 20:39: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2 20: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2 20: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黄南林 发表于 2021-11-12 20:39
欣赏佳作,为你点赞!

谢谢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12 20:56: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伍万里后来弃乐从工,成技术革新能手,津市二轻工业曾经的品格藕煤炉就是他设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2 21: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万石诗 发表于 2021-11-12 20:56
伍万里后来弃乐从工,成技术革新能手,津市二轻工业曾经的品格藕煤炉就是他设计的。

是的,谢谢万会长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12 21:34: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佳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12 21: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2 21: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3 14:27 , Processed in 0.0381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