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259|回复: 11

《善德鉴》 官绅倡捐,梦圆津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8 15: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QQ图片20160708155822.png


    翻熟几本方志,在古代常德,很少见到历代各级政府对桥梁建设的资金投入的记载。汇集津梁、列传和艺文中的有关建桥史料,结论是:古代要修桥,似乎只能由官民个人倡捐共建。因此,修建桥梁就成了人们最崇敬的善德,多安桥和比它早建四百多年的道缘桥(佘氏桥),理所当然地也就成了千古善德佳话。
    家乡涔北这样说:“修桥补路,儿孙像牯牛。”旧时,牛是农民的命根子,牯牛体壮力强,如此儿孙就是对行善积德者的最好回报。“修桥补路”,典出元代无名氏《看钱奴》:“我贾仁也会斋僧布施,盖寺建塔,修桥补路,惜孤念寡,敬老怜贫。”从这句话来看,五件行善大事,最艰巨的莫过于修桥补路。因此对解囊修桥的善举,不仅百姓崇敬和感激,历代方志也大加赞赏,而且当时的政要和文人骚客们,还要勒石刻碑,著文纪胜。
    在几部方志艺文里,《桥记》丰富多彩。清同治《直隶澧州志》就有多赉、安佩莲分别写的《多安桥记》和何玉菜的《续修多安桥记》、何磷的《建涔河桥记》、安佩莲和魏式曾先后写的《重修涔河桥记》、碣曼硕的《佘市桥记》、张厚的《天门桥记》、张应钟的《修河丰桥记》、刘希简的《双溪桥记》、谢嘉诏的《三义桥记》、金许成的《重建永安桥记》等等。清嘉庆《常德府志》也有曾巩的《归老桥记》、毛凤岐的《西门永济桥记》和总督王崇所撰的《七里桥》。这些文章,不仅就桥梁的地理位置、建设的意义、规模、技术,资金筹集和施工过程做了详尽的记载,而且对倡建者、捐建者以及为桥梁建设献计献策、添砖加瓦的士民,予以高度褒扬。
    除了这些《桥记》,方志还在津梁或津渡篇章中,简要记载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桥梁。清同治《直隶澧州志》记载的澧州及所辖五县237座桥梁中,除多安桥和佘市桥外,澧州本域还有几座比较大的桥梁:
    涔河桥,旧名通济桥,州北五十里,驾涔水,当孔道。宋,澧人谢炎建,后圮,经州牧何磷重修,因迭圮,遂改设渡。道光元年,守道多赉、州牧安佩莲、署州牧张宏咸率绅民捐资复修。同治元年水圮,七年州牧魏式曾率绅民捐资重修。
    澧阳桥,明华藩建,后蛟水倾毁。乾隆五年知州赵念曾奉上捐帑重修。道光戊申年被水圮,州牧吕裕安率绅士龚祖举、陈尚甲重修。
    松竹桥,州西恺二里,跨涔水上流。乾隆六十年孙承松同弟承竹捐修。因防溪涨浮木冲突,上架一孔,孔高三丈六尺,径五丈余,阔两丈余,海面长十九丈,四隅水制各四五丈,皆甃石砌之。费金两千有奇。又以成于嘉庆元年,人皆呼为松竹桥。
    御史桥,州西三十五里,跨澹水正流,明御史黎耳庵修。乾隆间里人于两端建石坊,覆屋数间于其上。
    还有,桃花潭桥由明华藩建;龙庆桥由监生施成泰倡修;三元礅桥乾隆时周福兆造;大顺桥绅士王崇湘、彭必材倡修,更名上福桥;东门桥由梁胡氏系州同梁文湘室、捐资五百串独建;冉家桥由监生陈士绳捐修;古城桥由嘉庆丙子监生孙承康倡捐重建。可惜的是,在237座桥梁中,我家乡的石公桥仅载“州西五十里”字样,不知何时何人捐修。我曾根据父老乡亲的记忆,留下了《神游石公桥》的博文,追记了十位工匠的善德,得到了乡亲们的首肯。




QQ图片20160708155905.jpg

    明嘉靖《常德府志》和清嘉庆《常德府志》中,记载的桥梁虽然只176座,却较详细,行善者不乏官员、士绅,甚至还有节妇和僧人。
    七里桥,府北七里驿道,经此入柳叶湖,明知县钟銮修。后圮,荣府承奉宋贵重修。府北潜水桥,邑人熊致首建。后圮,杨时芳、龙膺捐资创修,合郡助之。府西二十里南湖桥,嘉靖十二年邑人冀文明倡修,天启年圮,太傅杨嗣昌撰引重修。大西门外的莫公桥,明弘治间承奉张诚创建,后大水冲圮,清孙庆泰重建,原系木桥,乾隆二十八年(1763)世人募捐砌石。新陂桥,康熙年间知府胡向华重修。李七桥由知县党应秋建。
    纯粹由邑人修建的桥,如张国理募建马家桥,上林寺僧捐修石公庙桥,张国顺捐金独修樟木桥,杨健募修回龙桥,熊元英重修花叶港桥,刘之风修尹驾桥,段应前等倡捐砌石袁公桥。喜嘉桥,乾隆间涂姓募修未竣,后村人捐资砌石。
    更令人钦佩的是节妇也建桥。乾隆三十一年周氏捐资砌石落耳桥,乾隆五十年熊萧氏建发旺桥,等等,不一而足。
    要具体了解建桥的必要性和艰辛度,感受桥梁捐建者的善德精神,最好的办法是读读各种桥记。既是捐修者又是督修者的澧州州牧何磷,以其亲莅亲捐亲为写下了《建涔河桥记》,仅节录:
    州北六十,达顺林驿,有涔河铺,为荆、常、云、贵孔道。涔水中限,往来病涉。宋澧人谢炎曾建板桥,相沿至康熙时,墩圮,州牧黄君炎修复。其故每春夏水泛,则济以舟,秋冬仍葺桥,岁习为常。乾隆元年(1736)州牧单君含以为烦,改木而石,易墩而瓮,得请于部,而工未兴。七年,王君邦鼎始领帑承建,缘前估既多未备,地势复不相宜,工甫峻而圮,王也旋以他事去官,经数署篆皆莫之未举。十年,王君作宾履任,以地多流沙,势难为瓮,任议改建石墩,而梁以长石,照旧为平桥,工未兴而复他调。
    ……因亲赴桥所相度,则圮石散失过半,而河身甚狭,两岸陡峻,更无尺地荡漾余波。询之老民,称此水发时,性最悍急,河身不能容,恒泛滥于陆;改石瓮为平桥,因得土宜,若桥仅与岸齐,终拂水性,未能永无患也。爰议于石墩上,纵横架木易石,梁以巨木为之,而更铺板鹙石其上,使桥身高而体轻,桥面平而工固,虽较前费稍增,而于土宜水性为两得之。
    ……斯役也,起于乾隆十一年(1746)峻于乾隆十四六月。
    从节录看,在澧州诞生最早的涔阳桥,仅在乾隆元年(1736)至何璘十一年知澧的十年内,先后就有有单含、王邦鼎、王作宾三位知州为重建涔阳桥,或设计改建方案,或未竣工即水圮,或未兴工即调离岗位。何璘知澧后,深入现场调查,完善方案,历经四年才得以竣工。
    其实,何璘修复的涔河桥也好命不长,在他修复后的七十多年里,又两遭水圮,并先后于道光元年(1821)、同治四年(1878)两次增修、复修。时任知州安佩莲和魏式曾先后写的《重修涔河桥记》详细记载了这两次修复的情况。
    由此可见,在建筑技术落后的古代,修桥资金难,但修桥技术更难;即便不愁资金,修建或修复一座现在看起来很不起眼的桥梁,却也很少活到百年的。因此,一座桥的建设史,就是一方政要、士民传承善德精神,锲而不舍地代代捐修的善德文化史
   
QQ图片20160708155441.jpg
   
    附《涔河桥》诗三首:
涔河桥
欧阳玄

虞集澧有兰兮沅有芷,相望涓涓隔秋水。
蛟龙廻夜隐波深,虹电乘晨驾空起。
千年石尉河西东,天堑浮云鸟道通。
朝祠东皇苍云中,鹧鸪漫啼苦竹丛

涔河桥
欧阳玄

水云笼日护云根,玉树馨香接澧沅。
太傅功留召伯棣,相君心竞谢公墩。
已夸螮蝀绵今古,犹羡封胡伟弟昆。
珍重卢沟沟上月,时随车驷傍于门。

涔河桥
邓文原

清涔虹影落云涛,海上三山望不遥。
春涨漫愁杯渡细,云深常护鬼功劳,
泛槎客至银河外,题柱人归玉垒标。
明月远天渔父意,一声铁笛下兰桡。


     (图片搜于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8 16: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桥补路,儿孙像牯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8 16: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同治《直隶澧州志》记载的澧州及所辖五县237座桥梁中,除多安桥和佘市桥外,澧州本域还有几座比较大的桥梁: 涔河桥,澧阳桥,松竹桥,御史桥。还有桃花潭桥由明华藩建;龙庆桥由监生施成泰倡修;三元礅桥乾隆时周福兆造;大顺桥绅士王崇湘、彭必材倡修,更名上福桥;东门桥由梁胡氏系州同梁文湘室、捐资五百串独建;冉家桥由监生陈士绳捐修;古城桥由嘉庆丙子监生孙承康倡捐重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8 18: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旧时,牛是农民的命根子,牯牛体壮力强,如此儿孙就是对行善积德者的最好回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8 20: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桥补路,大善义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9 17: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佘氏桥是临澧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1 06: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祥 发表于 2016-7-8 16:44
修桥补路,儿孙像牯牛!

谢谢!一座桥的建设史,就是一方政要、士民传承善德精神,锲而不舍地代代捐修的善德文化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1 06: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祥 发表于 2016-7-8 16:50
清同治《直隶澧州志》记载的澧州及所辖五县237座桥梁中,除多安桥和佘市桥外,澧州本域还有几座比较大的 ...
一座桥的建设史,就是一方政要、士民传承善德精神,锲而不舍地代代捐修的善德文化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1 06: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座桥的建设史,就是一方政要、士民传承善德精神,锲而不舍地代代捐修的善德文化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1 07: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傅启芳 发表于 2016-7-8 20:26
修桥补路,大善义举。

谢谢老兄!天气炎热,注意身体呀!
一座桥的建设史,就是一方政要、士民传承善德精神,锲而不舍地代代捐修的善德文化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06:24 , Processed in 0.04143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