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希奇 于 2022-2-21 11:38 编辑
一群湖南人 百年辉煌史
之三、革新图强,湖湘志士给沉睡的中国敲响警世钟
(一)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光辉思想 魏源(1794~1857年),隆回人。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170多年前,他提出了“与时俱变,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与现在的改革开放已经非常接近。
他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1842年问世的《海国图志》中明确指出: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他强调: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革新图强,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思想溢于言表,其影响深远。待到曾国藩时,则进一步提出“师夷智”的主张,加上在镇压太平军时使用洋枪洋炮的实践,导致洋务运动的兴起,向海外派遣留学生,兴办军工和民用企业,促进了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很不幸,魏源的这一正确的思想主张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在封闭的中国受到守旧势力的顽强抵制,有人甚至把《海国图志》视为禁书。 然而,《海国图志》1851年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如获至宝,惊为天书,被奉为经典著作。对明治维新产生了巨大地影响,他们向欧美派遣大量留学人员,“师夷长技”,回来后发展本国经济,很快使日本成为亚州强国。虽然后来战败,但仍然是一流的发达国家。 (二)潭嗣同戊戌变法自甘流血革新 谭嗣同(1865~1898年),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所著《仁学》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他与唐才常(浏阳人)等在湖南创办时务学堂,他自己、唐才常、梁启超都是教习,在教学中给学生灌输变法革新思想,使时务学堂成为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他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省份。 1898年,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同年,光绪皇帝决定变法,谭嗣同被征召入京。9月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慈禧太后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发旨捉拿维新派。有人劝他离开,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谭嗣同本可以像康有为、梁启超一样逃到国外,一走了之,但是他不走,自愿为维新变法而流血,对自己的理想是何等的坚守!他的死并没有白死,在他的学生中有两位非常优秀的学生,一个叫蔡锷,一个是杨昌济。杨昌济有个学生叫毛泽东,蔡锷有个学生叫朱德。毛泽东、朱德和他们的同志们,彻底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创建了一个和平统一的新中国。谭嗣同的理想得到了彻底地实现。 (三)陈天华蹈海殉国只为唤醒同胞 陈天华(1875~1905年),新化人。华兴会创始人之一,同盟会会员。他一生救亡图存、忧国忧民、宣传革命、矢志不移,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鼓动家和宣传家。所著《猛回头》和《警世钟》成为当时宣传革命的号角和警钟。1905年,他与宋教仁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宣传革新。他在建立民主政体、造就近代国民等一系列问题上的主张,在当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是对中国民主革命有重大贡献的革命家。
1905年12月8日,陈天华在日本东京蹈海自杀,年仅31岁。他的死引起国内巨大轰动。灵柩运回上海后,中国公学为他和另一位投黄浦江自尽的同盟会员姚宏业(益阳人)举行公葬会议,1000多人到会。会上宣读了姚宏业的《遗书》和陈天华的《绝命辞》,大家痛哭流涕。会议决定将陈、姚二人灵柩一起送回家乡湖南,举行公葬。是时,香港亦举行了1000多人参加的陈天华追悼会。
1907年5月29日,在长沙岳麓山举行陈、姚二烈士公葬仪式,“以彰义烈”。全城师生、市民纷纷参加,送葬队伍达数万人,绵延十余里,军警站立一旁,为之感动。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评价,“这是湖南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 正是由于魏源的大声疾呼,由于谭嗣同、陈天华、姚宏业等先烈的牺牲,才唤醒了湖南人,唤醒了无数中国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