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希奇 于 2022-2-25 10:18 编辑
一群湖南人 百年辉煌史
之七、推翻帝制,黄兴创建中华民国
黄兴(1874~1916年),字克强,长沙县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与孙中山并称“孙黄”。
1903年11月4日,黄兴以过30岁生日为名,邀宋教仁、陈天华、张继、刘揆一、章士钊等人秘密集会,创建国内第一个革命团体——华兴会。1905年,黄兴在日本结识孙中山,与孙中山一起组织成立同盟会,成为仅次于孙的领袖。此后,他以主要精力从事武装起义。1906年12月4日,萍浏醴起义爆发,起义队伍达30000多人,起义者第一次打出了“中华民国”旗号,起义失败,刘道一(衡山人)以下一万多人被清军杀害。此后,黄兴领导发动了数十次起义。 1911年,应湖北革命党人的邀请,黄兴准备赴武汉主持起义大计,未及动身,10月10日,武昌起义虽然成功,但是朝廷很快派遣了当时中国装备最先进、战斗力最强劲的北洋军南下镇压,起义官兵死伤惨重。在危机之时,黄兴从香港赶回内地主持大局,于28日到达武汉,成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率领革命军在汉阳前线与北洋军浴血奋战,亲率敢死队上前线督战,激战相持一个多月,为各省独立赢得宝贵时间,为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果没有黄兴力挽狂澜,带领革命军抵抗北洋军的进攻,一旦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被北洋军扑灭,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很可能归于失败。所以,黄兴无论是威望还是实际贡献,都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的缔造者。 同盟会成立时,黄兴的威望不在孙中山之下,且湖南籍会员占据1/3,拥护黄兴的人不少,但是黄兴高风亮节,在选同盟会总理时力排众议,坚持推举孙中山为领导者。武昌起义时,黄兴在国内指挥军队与满清作战,而孙中山远在美国。同盟会推举黄兴为临时大总统,他坚辞不就,仍然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黄兴因长期为革命事业奔波,积劳成疾。1916年10月,胃出血在上海去世,时年42岁。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次年4月15日,在长沙岳麓山国葬。 章太炎挽联:“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