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吉祥 于 2016-7-19 09:29 编辑
第三十一回 同盟麾下聚俊 取缔风潮展才华
1905年7有29日,宋教仁铭记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社与他面晤时所说:“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以及“务必践约”的叮嘱,来到黄兴寓所,与旅东京华兴会会员集议参加革命大同盟之事。对于孙中山“欲联络湖南团体中人”,出现三种意见:以陈天华为代表者主张联合;黄兴“主形式上入”,“而精神上乃存吾团体之说”;刘揆一“则主张不入”。宋教仁说:“既有入会、不入会者之别,则当研究将来入会者与不入会者关系如何,意见纷呈,莫衷一是,“遂以‘个人自由’一言了结而罢”。 同一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白逾桓、张继、但焘、吴旸谷与程家柽集会于程宅,讨论立会事项,商定于次日在赤坂区桧町三番地黑龙会本部(内田良平宅)召开筹备会议。散会后,黄兴、宋教仁、程家柽等人分头通知。 30日下午,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届时举行,出席此次会议的有湘籍人士:黄兴、宋教仁、陈天华、曾继梧、余范傅、郭本先、姚越、张夷、刘道一、陶镕、李峻、周咏曾、邹毓奇、高兆奎、柳旸谷、柳刚、宋式善、范治焕、林风游、郭家伟;鄂籍人士:时功玖、耿觐文、涂宗式、余仲勉、曹亚伯、周斌、陶凤集、叶佩薰、王家驹、蒋作宾、李仲逵、刘通、刘一清、李叶乾、范熙绩、许纬、陶德瑶、刘树湘、田桐、匡一;粤籍人士:黎勇锡、朱少穆、谢延誉、黄超如、区金钧、冯自由、姚东若、金章、汪兆铭、古应芬、杜之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jpg 、李文范、胡毅生、朱大符、张树楠、何天炯;桂籍人士:马君武、邓家彦、谭鸾翰、卢汝翼、朱金钟、蓝得中、曾龙章;皖籍人士:程家柽、吴春旸、王天培、孙棨、吴春生、王善达;赣籍人士:陈荣恪、张华飞;浙籍人士:蒋尊簋;陕籍人士:康保忠;闽籍人士:王孝缜;直籍人士:张继,凡10省75人,加上孙中山本人及日本宫崎滔天、内田良平、末永节3位友人,总共79人,其中以湘(20人)、鄂(20人)、粤(16人)三省人士居多。 会议场所较窄,七八十人衣衫各异,或着制服,或着西装,间有着和服者,大多是青年人,只好挤坐在榻榻米上。 黄兴拍了拍手掌,说:“现在开会,首先请孙中山先生讲话:”宋教仁展开纸笔,开始会议纪录。场内立刻响起掌声。 孙中山站起来,语调激昂而又深沉:“诸君,4亿中国人占了地球上人数的四分之一,算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而且是最古老文明的民族。可是,眼下中国人既是专制政府的奴隶,又是列强的奴隶,备受压榨,横遭杀戮……” 会场一片寂静,众人陷入沉思。 孙中山接着说:“洪秀全创建太平天国,还是打倒皇帝做皇帝,内讧发生,终归覆灭。康梁倡导维新,囿于和平手段,戊戌变法,昙花一现,‘六君子’血洒街头……要救国,只有走国民革命之路!我们要相互联络,同仇敌忾,推翻清廷,建立光辉灿烂的共和国。当务之急,在于结束各自为战的状态,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结成大团体!” 听者无不喝彩鼓掌。 孙中山演讲完毕,黄兴也作了发言,他发表了关于革命成功之后如何普及教育和振兴实业的见解。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讨论组织名称时,孙中山提议为“中国革命同盟会”,黄兴则认为,本组织是从事秘密活动,可以不用“革命”二字,最后会议采纳了他的意见,只称“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建议本会宗旨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大家一致赞成。 会议进行中,宫崎滔天拿出一叠日本信纸,请大家签了名。 孙中山趁时起草了誓词盟书: 联盟人 省府县人,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 天运年月日 中国同盟会员(签字) 旋即进行入会仪式。孙中山先是领导众人举右手“当天发誓”,然后领人到隔壁房间分别传授握手暗号和见面秘密隐语: 问:“何处人?” 答:“汉人。” 问:“何物?” 答:“中国物。” 问:“何事?” 答:“天下事。” 再与各会员一一行握手礼,并庆贺曰:“自今日起,君已非清朝人矣。” 盟誓之后,众人盟书由孙中山保管,孙中山盟书则推黄兴保管。 会上,推举黄兴、宋教仁、陈天华、马君武、程家柽、蒋尊簋、汪兆铭、张继等8人为章程起草员,须于成立大会上提出。 同盟会筹备会结束时,突然听到“咚”的一声巨响,原来(房间)地板枕木被压断了,革命同志都说这是推翻清朝的吉兆,大家不禁拍手欢呼起来。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赤坂区灵南坂本珍弥寓所正式成立,到会百余人。会议通过了同盟会章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任执行部庶务,宋教仁任司法部检事长。就在这次会上,黄兴提议:“《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社同仁半数皆已入会,今社员愿将此杂志提入本会作为机关报,如何?”众皆拍手赞成。宋教仁仍总揽杂志社庶务,兼撰述员。 同盟会成立之后,中国留日学生有了统一的组织领导,革命影响日益扩大。这不仅使清政府十分恐惧,也使日本政府大为不安。于是,双方勾结,准备对留日学生加以限制。 9月4日,宋教仁到黄兴寓所,见到孙中山,商定召开中国留学生总会馆干事会,针对日本政府可能采取的限制措施,加以应对。 11月2日,日本文部省颁布《关于准许清国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即所谓“取缔规则”(“取缔”系日语,意为“管理”、“监督”)下令从翌年1月1日起实行,“取缔规则”限制了中国留学生的入学自由,剥夺了他们的言论自由,禁止他们集会结社等。中国留日学生群情激愤,纷纷要求采取反抗行动。 当时,孙中山和黄兴都不在日本,面对留日学生的要求,同盟会内部出现了两派。以汪精卫为首的少数人,自称“稳健派”,主张忍辱负重,以便继续在日本留学;以宋教仁为首的多数人,被称为“激烈派”,主张坚决反抗,甚至不惜退学回国。开会时,两派激烈争辩,往往不决而散。 迨至12月4日,自发发展为有8000多名留学生参加的声势浩大的总罢课,以示对日本政府的抗议,胡瑛在游行集会上发表演说,痛斥日本政府无理,“听众悦服”,史称“取缔风潮”。 宋教仁担心这次斗争陷入无政府状态。次日,他与胡瑛、田桐等发起组织“反对取缔学生联合会”,对其进行统一领导。联合会发布自我约束规则,除相戒不许上课外,并不许入饮食店、公园、劝工场等公共场所,以免意外事端,每天派出纠察员若干人,分区维持秩序。 不久,宋教仁被选为中国留学生总会馆评议员,胡瑛推举为总会馆学生代表,两人与其他新职员到中国留学生总会馆上任接事后,集中精力筹划“取缔风潮”稳步进行,其中包括留学生归国以后的安排问题。秋瑾和姚宏业等数百人登轮回国。 这时,日本报刊针对留学生罢课、回国的行动发表文章,恶意咒骂中国留学生“放纵”、“卑劣”,革命党是“乌合之众”。处在这一系列事件漩窝中的陈天华,于18日凌晨,留下《绝命书》,在日本大森湾海投海,以死来抗议日本政府的倒行逆施,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激励留学生团结对敌。 作为陈天华的挚友,宋教仁亲自前往大森湾警署认领遗体,将陈天华含泪入殓。12月16日,东京留日学生举行陈天华追悼会后,纷纷涌向街头,“取缔风潮”再掀高潮,迫使日本政府对“取缔规划”作出了让步。 “取缔风潮”持续2个多月,于1906年1月15日复课,湖湘弟子陈天华以死警醒同胞,宋教仁、胡瑛等同盟会骨干运用灵活的斗争艺术,以革命的才华始终把握这场斗争的主动权,终而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