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083|回复: 12

风格迥异的抒情小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3 06: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就作者手头的资料来看,《常德民俗志》的三言两语的表述忽视了常德小调。《常德民俗志》载:“小调是一种曲艺,又称调子。多系盲人、卖唱人为谋生而唱者,谁给钱便给谁唱,或大家凑钱。听众多是临时逗引来,演唱停止,听众自散。还有为推销坊间小调刻本,当街演唱,他们只卖书,不收演唱费,农村中唱小调一般不配乐。歌手从前人的口授中学来,然后在不讲究环境对象的情况下哼哼唱唱。从前,流行的小调有《孟姜女寻夫》、《十送郎》、《十二月子漂》等。”
      抒情小调是是民谣的主要形式,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歌谣。在常德广泛流传的抒情小调不仅极其丰富,而且风格迥异。长篇抒写,故事情节完整;结构规整,以三句体见长;内容丰富,突出女性苦情;手法多样,感情细腻曲折;以及独特的“情姐”称呼和以鞋传情的爱情习俗,这些特征让常德小调在我国江南民谣中独树一帜。
       一,长篇抒写,故事情节完整。
      澧水流域的小调不乏长篇大作。一般小调多以数字体或时序体为结构配以一个曲调反复吟唱,长篇小调则几十段甚至上百段,并将数字体或时序体短调有机连缀成篇,也一个曲反复吟唱到底。这些长篇小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悲喜交集色彩,曲调缠绵,婉约悲怯,一人吟唱,众人默听,常常营造出浓郁的爱情氛围,使人欲罢不能,热泪畅流。《孟姜女的故事》113段、452句、3164字,《灯草花儿黄》109段、327句、1853字,《单身汉歌》53段、159句、901个字。他们都是在澧水流域流传极广的长篇叙事歌谣。我小的时候经常听大人唱、学大人们唱,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能断断续续地哼唱几段,尤其是完整而感人的故事仍记忆犹新。
      那时,农村人没有不知道《单身汉歌》的。我们小孩子就是在大人们吟唱并嘲笑单身的时候,自觉地晓得这首歌谣的警示作用的。近年在收集常德民谣的时候,高兴地发现了老家流传的《单身汉歌》的几个版本,尽管篇幅长短不一,语言表述因方言、习俗而有所不同,但故事情节基本一致,经整理的后的《单身汉歌》以生动朴实的语言,将单身汉的窘境及其原因、奔赴他乡一见钟情,从而喜结良缘的悲喜过程娓娓唱来,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先悲后喜的结尾,不能不受到青年男子的青睐。我想,尤其歌谣关于单身窘况的真实生动表述,对每个耳濡目染的男孩来说,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婚姻早期教育:

鞋儿穿脱底,衣儿无人洗,
每日吃的和糠米。
出门三五天,灶里断火烟,
锅里长起绿头蔓。
打开碗柜看,一碗澌臭饭,
虫嘎蚂蚁一多半。
灶里扒两扒,溜出一条蛇,
险些把我吓死哒。
床上摸几摸,高客做了窝,
啃烂帐子啃被窝。
坐在灶门前,嘴巴都吹尖,
烂渣湿草火不燃。

       二,结构规整,以三句体见长。
      异彩纷呈小调,格式多样,富于变化,多数属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多侧面、较细致地陈述内容。除七字句外,也有长短句式,除二句,四句常见外,也常有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加上衬词的丰富多变和格律化,使小调的曲式结构较之号子、山歌更为成熟且富于变化。常德的小调较规整的格式还集中体现在三句体、数字字体和时序体三种格式上。
       数字体:如《九里十八岗》、《十梦》、《十想》、 《十爱曲》《十画扇》、《十绣香带》《八绣荷包送情哥》、《十二爱姐》、《十把扇儿》、《十里送郎》、《十劝姐》《姐儿十想》、《十劝郎》等。《姐儿十想》通过一位少女的埋怨真实地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妹妹已成双成对,嫂嫂已有一双乖巧的儿女,老庚的伢儿也可打蹬了,男友、媒人也不来求喜提亲,还等到什么时候?我的闺房象个冷庙堂,只要鸳鸯枕头但不见郎。于是横下一条心,走出去寻她的情哥哥。
      时序体:按四季、五更、十二时、十二月等形式联缀。有《孟姜女寻夫》、《十月望郎》《十二月子漂》、《十二月看姐》、《十五日早起去看郎》、《五更明月》等。《十月望郎》将一位女子的相思苦情跃然纸上。正月里做了一双鞋,不见郎来;二月路面跑成槽,脚板起了泡;直至三月都是夜夜伴孤灯;四月农忙望也白望;五月端午看龙船不见郎,六月打伞望郎好心慌,七月起眼泪望下滴,望到九月九,相思得到手。
      三句体:除了著名的《灯草花儿黄》、《单身汉歌》等长篇外,还有《幺姑儿长成人》、《鸳鸯壶儿握在手》《十杯酒》、《姐儿十想》、《十劝郎》、《十送郎》、《十月望郎》《十二爱姐》等等。这些流行于澧水流域的三句体小调,句子结构有其鲜明的特征:每段三句话,分别由五、五、七字组成,表述一个生动的细节。三句体在古代民歌中也罕见。
      流传最广泛篇幅最长的三句子,恐怕非《灯草花儿黄》莫属了。它采取“五五七”三句式,描写了一个深锁春闺,情感执着的少女对情郎的相思,最后郁郁而死的悲情故事。如果不是思想上的局限性,完全可以拍一部电视连续剧。它篇幅之长,曲调婉转,情节动人扣人心弦,湘鄂边境妇孺皆唱。“相思”这一词语我就是从这个故事里知道的:

灯草花儿黄,听我开言唱,
唱个情姐想情郎。
自从郎去了,茶饭吃不好,
三天没得两天好。
自从郎去后,洗脸懒梳头,
一年相思害上头。
红日落西方,点灯进绣房,
明灯高照睡牙床。
睡又睡不着,睡着梦又多,
梦见哥哥调戏我。
醒来满床摸,不见情哥哥,
抱着枕头哭哥哥。
静坐也无趣,起身顿主意,
写封书信接郎去。

       接下来写信,请隔壁幺兄弟送信,情郎立马赶来,紧经急求医祈神,但最终不济而离开阳间……
        三,内容丰富,突出女性苦情。
      常德小调不受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和具体劳动环境的制约而反映的社会生活,在极其广泛的内容中,表现农村妇女爱情、婚姻的占了主流,抒写娱乐嬉戏、风土人情、生活知识、民间故事等也不乏其篇。其中﹐有不少小调的唱词﹐往往能够以高度的概括力和尖锐的批判锋芒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使主题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作为孟姜女传说地之一的常德,《孟姜女的故事》、《姜女思夫》、《孟姜叹夫》、《孟姜女守七》、《姜女寻夫》等关于孟姜女的歌谣广泛传唱,经久不衰。长篇叙事歌谣《孟姜女的故事》详尽地吟唱了澧州孟姜女巧遇而喜结连理,新婚期间范喜良被抓解修筑长城而不幸遇难,孟姜女守七后寻夫万里哭倒长城而滴血认夫,最终不为利诱、不畏强权而自尽。故事蜿蜒曲折,赶天动地。故事也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将道教的神仙,佛教的菩萨作为孟姜女的保护神。故事还将民间流行的关于孟姜女的歌谣巧妙灵活地连缀起来,如孟姜女为范喜良“守七”就是按照《孟姜女守七》歌谣进行的,为亡者守孝并祭奠七个七天,是孟姜女家乡的风俗。再如凡在关卡遭拒时,孟姜女就动情地诉唱《孟姜女寻夫》(十二月),在感召下而得以放行。
      当然,在众多的抒情小调里也存在着一些低级庸俗的内容,难免矫揉造作﹑轻浮娇媚的鄙俗之音。它们是小调的糟粕部分。如:“姐儿住在斜对门,看到看到长成人,多年就想下她的手,看她人小不忍心,忍手忍脚到如今。”又如:“姐儿住在三岔溪,相交的哥哥是打铳的,听到对门铳一响,姐在房中笑嘻嘻,晚上又有鸡子吃。”旧时候,农村受生存空间,文化视野的影响,城市文明娱乐无法进入山村,而原始的本能勃发又需要渲泻,自然“荤”便不足为怪。而且“荤”文化现象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况且常德地处南楚故地,受到楚人的“信巫鬼,重淫祀”深刻影响。
        四,风俗独特,尤以称谓和信物。
      假若外地人看到澧水流域的歌谣,一定会为各种爱情歌谣中反复出现的“情姐”和“做鞋”而倍感兴趣。在舞台上,在书刊中,各地各民族的歌谣、戏剧等文艺作品中,夫妻之间、恋人之间都是哥妹之称,男叫阿哥、情哥,女叫阿妹。就是近在咫尺的湘西苗族也是男阿哥、女阿娅。但澧水流域民歌中却都把男的叫小郎、情郎、情哥或叫伙计,把女的则叫情姐、姐儿。如:“姐儿门前一条河,郎为金鸡姐为鹅。”“三十九里岗,小郎把坡上……几步走得快,踩到姐的鞋。”我想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可能与澧水流域历史上可能流行过男小女大的婚姻有关。不少歌谣都体现了这个问题,如“十八姐儿三岁郎,新郎没得枕头长。睡到半夜要吃奶,姐掀被窝蹦下床,我是媳妇还是娘?”
      绣荷包、绣香袋是中国古代普通妇女送给情人的信物。但澧水流域则以鞋传情,以鞋定亲。这一习俗在歌谣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郎在高山砍干柴,姐在坪中赶起来。
一不拿走郎的斧,二不抢走郎的柴,
看郎脚板好做鞋。

南风吹起好做鞋,情哥搭个样儿来。
小脚搁在膝头上,手拿剪刀慢慢裁,
只等三天就穿鞋。

风儿吹来草儿弯,情哥搭信要鞋穿。
你要穿鞋包你有,托人搭信不过关,
个人不来是枉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3 09: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抒情小调是是民谣的主要形式,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歌谣。在常德广泛流传的抒情小调不仅极其丰富,而且风格迥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5 18: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分钦佩先金先生对常德尤其是澧水流域民间文学的研究热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06: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河布衣 发表于 2014-11-25 18:32
十分钦佩先金先生对常德尤其是澧水流域民间文学的研究热情!

谢谢老兄看重和鼓励!向您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6 08: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眼见到常德丝旋就是一群盲人卖唱而发展起来的!现在已经是全国闻名的艺术形式!那些个伪民俗研究者轻视民间艺术实乃为人不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6 10: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占有丰富的资料,有归纳,有分析,有看头,有嚼头,涨姿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7 09: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赞赏!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5: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祥 发表于 2014-11-23 09:47
抒情小调是是民谣的主要形式,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歌 ...

谢谢关注,谢谢给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5: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河布衣 发表于 2014-11-25 18:32
十分钦佩先金先生对常德尤其是澧水流域民间文学的研究热情!

谢谢关注,谢谢给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5: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岭雪1 发表于 2014-11-26 08:48
我是眼见到常德丝旋就是一群盲人卖唱而发展起来的!现在已经是全国闻名的艺术形式!那些个伪民俗研究者轻视 ...

谢谢关注,谢谢给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22:52 , Processed in 0.03496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