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2
太浮山剿匪记
新中国成立前夕,当国民党政府处于全面崩溃之际,华中“剿共”副总司令兼湘鄂边区绥靖司令部司令宋希濂妄图挽回败局,于1949年5月,对湘西、常德境内的各路土匪头目,进行招抚收编,搭起一、三、四、五4个暂编师,继续盘踞在原有活动范围内。暂编一师二旅旅长侯宗汉,人称石门“南天王”,有1500余人枪,以太浮山为活动中心,盘踞在石、临、常、桃、慈五县方圆150余里的广阔地域,是常德地区威胁性最强、危害性最大的一支。 刚解放时,百余万人民解放大军过境,人民政府忙于发动群众筹粮支前。土匪部队纷纷逃散,有的搞假投诚,多数则隐藏于群众之中,一时显得很平静。然大军过境后,他们纷纷出笼,频繁进行破坏活动。9月,假投诚的临澧王化乡正副乡长祝英、杨紫堂,暗中将400多块光洋、10支长枪、1支手枪交给侯宗汉,进行通风报信。9月30日,匪首黄鳌、关中田率匪徒袭击三区政府,杀害区财经助理等2人,抢走长枪19支、短枪1支、子弹数百发、手榴弹12枚、电话一部、光洋100块。 1950年1月,侯宗汉成立“中国人民湘鄂边区反共救国军太浮山清剿指挥部”,自任总指挥。同时,设立中国国民党湘西铲共团临澧分团,在二区王化乡、陈二乡几乎普遍建立乡大队、保中队情报站,并自制棕炮、单刀、梭标、鸟枪等武器。他们日散夜集,丢条喊款,杀人越货,冲击区、乡政府,抢夺枪支。一些主要土匪头目,又利用“圈子”等手段,达到扩充匪势、控制地盘、增植党羽、勒索钱财的目的,并编印《太阳报》,公布血腥的“十杀令”,逼良为匪。一月之内,在太浮山地区杀害干部、无辜群众200余人;先后抢走公粮2万余斤。在土匪猖獗地区,普通群众白天不敢出门,晚上害怕点灯。 1949年11月18日,临澧成立由县委书记杨子云任政委、县长丁少之任指挥长的剿匪机构。而早在9月,县大队就集中在太浮山,配合解放军某营剿匪。从12月18日起,一、二、三区组织武工队、区中队和民兵中队到处围捕,并开展政治攻势。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地方,成立防匪自卫委员会,实行“四一联防”,即一家一壮丁、一人一武器、一甲一梆子、一保一铜锣;甲设哨所、保设小队、乡设区队、区设中队。划区巡逻,分点布防,有事鸣枪,联防合围。到月底,共捕获侯延九等41名土匪及18名通匪者,打死惯匪侯迪堂等3人,争取16人登记自首。 1950年2月,三区区中队在一区区中队支援下,在烽火乡郝家峪开头山歼灭匪首毛如龙等40人,缴获枪40余支。3月下旬,常德军分区和中共常德地委决定将“慈石剿匪指挥部”改为“太浮山剿匪指挥部”,并增加414团两个营、省警卫团两个连、军分区警卫二连,加临澧、石门两个县大队,共15个连的兵力,及临、石、常、桃、慈五县百多名干部,重点进剿太浮山土匪。 第一网从石门、桃原交界的羊毛滩拉到石门、慈利交界的锅耳潭,纵横50余里,共网住千名形迹可疑者,集中到花薮坪统一审查,最后筛出200多名重要土匪交剿匪司令部关押审查。随后小部队搜山捕捉,步步为营,把以侯宗汉为首的悍匪赶入太浮山深山老林之中。 4月4日拂晓,剿匪主力部队猛烈向太浮山中心区拉网包围。匪大队长黄鳌束手就擒,躲入仙人洞中的另一匪首鄢璋惶惶不可终日,只好爬出洞来投降。7日,侯宗汉带着10余个心腹躲进螃蟹洞中。其心腹在下山取粮时,被我军活捉。副官刘润之下山投诚,如实交代了侯匪隐藏之处,并引部队上山捕捉。9日深夜,侯宗汉只好乖乖爬出洞来投降。
那些四散奔走的土匪,除一部分被歼外,大部分带枪隐藏深山密林中,或潜入洞穴岩壑,或化装成商人、农民、樵夫四处流窜。剿匪部队也分散以排为单位安点,实行小型拉网合围,严密搜查。4月底,大批散匪登记自首,对部分罪大恶极者依法处决。3个月内,整个太浮山区共歼匪1348名,其中毙伤92名、俘获489名、投降767名,缴获各种枪支270支。
重点围歼太浮山股匪的战斗胜利结束了,但充当内奸杀害一区区委书记徐启祥的侯金吾一直下落不明。后来,专案组从多方面扩大线索,顺藤摸瓜得知,他事发当天跑到陈二乡表兄文银成家里,拿着表兄在衡阳商业专科服务的证件,于1950年1月9日窜往汉口,趁“中原大学”招生之机,报名考取。毕业后分配到中南清仓委员会工作。后来,他托姐姐将一封没写明地址的信转交县长丁少之,请求政府对其宽恕。办案人员立即找到他的一张相片,复印了200张,送到武汉公安部门,终于将化名文艮的侯金吾挖了出来。2月2日在余市桥召开万人公审大会,侯金吾被当众处决。
2011年11月25日 《常德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