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傅启芳 于 2022-4-4 10:13 编辑
寒食节溯源 寒食节是由介子推故事演变而来。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之记载(译文):晋文公当上国君后,“赏赐跟从他出奔的人,只有一个小臣名叫介之推的,不肯提出自己的功劳求得禄赏,因而赏赐也沒有轮到他。介说服母亲一直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介之推也沒找到,就把绵上(晋地名,今山西省介休县南)地方的田地作为介之推的祭田,并说:‘用这个来记载我的过错,并且表扬好人’”。此记只言介与母隐居到死,而未言放火焚山致其死;只以田代祭,而无以寒食作祭日。 司马迁著《史记·晋世家》基本上录《左传》之记载,说晋文公闻介子推隐入绵山后,“于是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也无火烧绵山逼其出和定寒食祭日之记载,但将介之推的名字改称介子推了。 而火烧绵山出在何处?战国时《庄子·盗跖(zhí)》篇记述是:“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燔死,即为烧死。既有此说,后人沿此演义出一个完整的寒食节日,以不生火、吃冷食的方式,寄托对贤良死者或先人的哀思,是我国祭祀文化的一大形式,并列入中华优秀典故之一。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一己之见,供网友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