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吉祥 于 2016-8-9 20:25 编辑
第五十七回 真情感化廖克玉 暗助大举建奇功
1909年,江苏藩台瑞澂丧偶后,欲娶江西宁都女子廖克玉续弦。廖克玉与瑞澂身边的帐房先生、同盟会员吴永瑞是乡邻。于是,瑞澂托吴永瑞为媒,撮合成了此事。 瑞澂(1864—1912),博尔济吉特氏,字莘儒,号心如,满洲正黄旗人,系光绪重臣琦善之孙。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他因留守北京有功,擢升为九江道,自此官运亨通。 廖克玉9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晚清政府的苛捐杂税使她们不堪重负,被迫四处漂泊。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们充满了对清王朝的憎恨,也养成了正直与善良的性格。 廖克玉及笄之龄,生得娇美可人,宛如出水芙蓉,亭亭玉立。母女俩流浪到江苏,遇到吴永瑞为瑞澂提亲说媒。廖姑娘出于让母亲生活安稳的考虑,委屈求全,下嫁给了瑞澂。当时瑞澂已逾不惑之年,廖姑娘芳龄十六,廖母以为自已的黄花闺女去填房,嫁给了个父辈年纪的男人,心中总是不悦,对瑞澂横挑鼻子竖挑眼,提出不愿住在衙门。瑞澂只好满足岳母大人的要求,在城里另租一栋房子供其居住。廖姑娘上城里探望母亲,便视作了“回娘家”。 不料,瑞澂娶了这位新夫人,犹如得了“帮夫星下凡”。不出两年,便从江苏藩台做到江苏巡抚,一直升到湖广总督。廖氏母女,随之迁到武昌,居住同样照旧:女儿随瑞澂住衙门,母亲却在城里住上了一栋更气派的“小洋房”。 1911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成立,吴永瑞因事到上海,在中部总会晤见了宋教仁,便将此事告诉他。宋教仁表示愿意前去做做廖氏母女的工作,让她们为革命党人出力。 不久,吴永瑞趁廖姑娘“回娘家”,安排宋教仁与廖氏母女见面,彼此作了长谈。廖氏母女受宋教仁忧国忧民的真诚所感化,表示愿意力所能及地做些好事。廖姑娘对宋教仁说:“宋先生,别看瑞澂名头大,其实胆子很小,稍微向他指陈一下利害,他就六神无主了。今后,我会时常提醒他,少干些缺德事,多给自已留些后路”。宋教仁彬彬有礼地说:“廖女士深明大义,鄙人多有拜托了。” 由于那栋小洋房是总督大人岳母的寓居,谁也不敢前去打扰。从此,那里竟成了革命党人的“联络点”,而廖克玉正像革命党人安插在瑞澂身边的“耳目”。 武昌起义前夕,瑞澂接到密报,革命党人假装出殡,将枪枝弹药藏在棺材内转移。瑞澂打算派人拦截搜查。廖姑娘得此信讯后,找到瑞澂说:“打开人家的棺材,按大清律是犯法的,民间说法也是个缺德事。你不要听下属胡说,他们为了邀功请赏,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万一搜出棺材里是个死人,闹出事来,就往你身上一推,这又何苦呢?”瑞澂听闻,觉得此话在理,便吩咐手下“暂缓行动”。而廖姑娘等瑞澂转身后,便要坐轿回娘家,让母亲将这个信息透露给革命党人。 10月10日入夜时分,武昌首义爆发。很快,总督署后院着火,大火熊熊燃烧,一串串炮弹打在了总督署房顶,弹片横飞,椽檩断裂,瓦片纷落。革命军势如潮涌、包围了总督署,枪弹乱飞,杀声震天。“活捉瑞澂,为死难的兄弟报仇!”阵阵怒吼声,此起彼伏,不绝如缕。总督署的勤杂,炊事、女仆等下层人员,仿若事先得到革命党通知,一转眼全都无了踪影。作为文官出身,且历来贪生怕死的湖广总督瑞澂,早已吓得六神无主,但他强装镇静,急忙召进张彪、张梅生和陈德龙议事。 师爷张梅生声称:“只要大帅不走,我等一定陪大帅到底。”第八镇统制张彪表示坚持抵抗。而楚豫兵舰管带陈德龙则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此刻险象环生,胜负难料,大帅撤至兵舰上,进退自如,后顾无忧。瑞澂便让他们先出去在门外待令,他自已要冷静考虑一下。 此时,廖克玉哭哭啼啼地进到房内,来到瑞徵身旁,说:“你今天早晨还下令杀了革命党三个首领(指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枭首示众,如果呆着不走,被他们打败抓住了,该是什么下场?我和你的全家人,那就哭天无路了。” 瑞澂望着她红润的脸蛋上泪流不止,心中即刻拿定主意,所谓“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便煞有介事地传进门外三人,命令张彪、张梅生坚持待援,前去署门监军督阵。待他二人得令而去。他让陈德龙带路,唤起儿子儿媳一邦人,潜出府邸。廖克玉紧紧挽住瑞澂的手臂,来到后花园。 陈德龙让一群戈什(下等兵)先用抢托敲落围墙上的粉泥,再用刺刀撬落砖块,不一会,便掘了个大窟窿。 迎着朦胧的月色,这伙狗急跳墙之辈,穿墙洞而过,由陈德龙带路,抄近道上了“楚豫”兵舰,便催促开船逃走。 翌日,清廷下诏,革去瑞澂湖广总督之职,降为权总督事,让他戴罪立功。诏书未至,革命起义军已攻占了汉阳、夏口。 瑞澂乘楚豫兵舰一路从汉口至芜湖、九江。10月29日抵上海。他在哈同花园住下后,电告清廷:“因兵舰煤尽而至九江,因九江兵变而至上海”,他滞留于上海,目睹清王朝很快土崩瓦解,眼见自已在山西钱庄的百万巨款灰飞烟灭,积忧成疾,于次年6月,一命呜呼。 经旬之后,宋教仁和孙中山来到上海,特设酒席款待了住在哈同花园那位劝瑞澂逃跑的总督夫人廖姑娘,当时她还没有年满20岁,仍是一位光彩照人的美女,孙中山说她是“民国西施”。那是多么贴切的比喻和盛情赞誉。 西施传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春秋时越王勾践战败,被吴王所执,卧薪尝胆。越国美女西施以身许国,献吴王夫差为妃。后越人奋起,亡吴。西施与范蠡入五湖而去。 廖姑娘,忍辱下嫁于瑞澂,武昌起义爆发时,及时劝得瑞澂逃走。不论她当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却使武昌清军群龙无首而溃不成军,武昌首义一举成功。这并不亚于一支革命军围攻总督署,通过浴血奋战,流血牺牲而夺取的胜利。而廖姑娘即使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丝毫没有向国家索取什么,她寓居上海一隅,过着普通市民的清贫生活。 时至1980年,桃源人在收集整理革命先驱宋教仁生平资料时去采访她,87岁高龄的廖克玉老人,身板硬朗,言谈大方,还仿佛沉浸在那个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