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自古出名茶、产贡茶
1、澧县名茶、贡茶在多种文献资料中都有记载 对于澧县名茶、贡茶,我国出版的许多有关茶业的专业书籍,如《中国茶经》、《文献通考》、《湖南名茶》、《湖南茶文化》、《中国名优茶选集》,以及地方志书、典籍,如《澧纪》、《直隶澧州志》中均有大同小异的记载。《湖南茶文化》一书在 “湖南名茶集萃”的章节里指出:“我们的祖先早在一千六七百年前就明确指出,湘西武陵山脉是个出产好茶的地方,不少地方就生产贡茶。”这里所说的武陵山脉,其实就包括澧县名茶的主产地太青山在内。太青山是湖南武陵山脉北支太清山系的东北部山脉,地处湖南石门、 澧县及湖北 松滋三县交界地带,其山西、北、南三面峰峦重叠,群山巍巍,茂林修竹,气候宜人,有“三伏暑天阳春在,四季云雾罩青山”之说,也是澧北诸山之祖。
记载澧县有关茶业的几本专业书籍
接着《湖南茶文化》一书在谈到湖南名茶时又指出:“历二三千年的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在湖南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众多名茶,宋马端临《文献通考》载:“独行灵草、绿芽片金、金茗出潭州;大柘枕出江陵、大小巴陵;开胜、开卷、小卷、生黄翎毛出岳州;双上绿芽、大小方岳、辰、澧州。”《中国茶叶大辞典》中所列湖南历史名茶,唐代有武陵茶、辰州溆浦茶、茶陵茶……澧阳茶(历史上澧州本部曾名澧阳县)等17个。宋代有云山茶、衡山茶……绿芽茶、双上茶等27个。元明两代有岳麓茶……绿芽、新化茶等41个。现代名茶有安化松针、东山秀峰、太青云峰等65个。” “中唐以后,由于荆州一带人口大量南迁,加之长江中下游一带种茶风气的影响,湖南茶叶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产茶区遍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 1992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陈宗懋先生主编的《中国茶经》。就在这部巨著中,程启坤先生在《历代名茶·元代名茶》中记载道:“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和其他有关文史资料记载的元代名茶计有40余种。……双上绿芽、小大方产于澧州(现湖南澧县)”。同时,他在介绍我国元、明、清代贡茶时还指出:“天下产茶之地,岁贡都有定额,有茶必贡,无可减免……至清朝,贡茶产地进一步扩大,江南、江北著名产茶地区都有贡茶”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产于澧州(今澧县)的双上绿茶、澧阳茶由于在唐代就是历史名茶了,所以至少从元代起就在贡茶之列了。 fil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0.jpg fil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2.jpg 14.陈宗懋先生主编的《中国茶经》 15.《中国茶经》里 记载“双上绿芽”的影印件 同样,在谈到湖南茶叶的种植、生产以及饮用时,1993年彭继光先生主编的《湖南名茶》(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一书里,王威廉先生在其《序言》中写道:“在远古时代,我国先民就已发现茶叶,利用茶叶,进而种植和传播了茶叶。至今,茶叶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康乐饮料……唐代(618——906),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是茶叶空前发展的时期,湖南茶叶产区已分布到湘、资、沅、澧的四水流域,其产茶县地相当于观今的40余个,每年的贡茶就有12.5万公斤……宋代,全国饮茶之风更盛,产茶州府达110多处。湖南茶出潭、岳、辰,澧四州(还有鼎州),茶分二十六等(宋史,食货志),其名优茶品有:独行灵草(潭州,治长沙),潭州茶末,岳麓茶(长沙)……双上、绿芽、大方茶、小方茶(四种产岳、辰、澧州)。” 在清同治年间出版的《直隶澧州志·食货志·物产·植类》里,有关茶的记载是:“茶:树小如栀子。采叶早者曰茶,晚者曰茗,一曰荈。古,冬饮汤,夏饮水;多自秦人取蜀,乃知茗饮。隋文帝得之,愈头疾,乃竞饮之。唐陆羽著《茶经》,而天下益讲烹采。渴之需茶,遂与饥需食等。” 2、澧州(今澧县)曾设买茶场,茶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据《湖南茶文化》一书记载:“宋代湖南的经济作物首推茶叶,栽培范围广,品种也很多。茶叶主要产区有潭州(长沙)、岳州(岳阳)、辰州(沅陵)、澧州(澧县)、鼎州(常德)。商品茶分为二十六等,《宋史,食货志》明确记载:‘茶出潭、岳、辰、澧州。有仙芝玉津、先春、绿芽三类二十六等……当时的湖南茶叶和茶器不但量多,而且制作精细,品位极高,士大夫多视为珍品并以此炫耀……《文献通考·征榷五》载:茶有‘片’ ‘散’两大类,又各分若干种。潭州出‘独行、灵草……双上、绿芽、大小方出岳、辰、澧州’……散茶,有‘岳麓、草子、杨树,雨前、雨后’,出荆湖。” 据《湖南名茶》一书介绍:中国茶业兴于唐代,特别是在中唐以后,随着北方和西北, 少数民族地区饮茶的兴起,茶叶贸易和南方茶叶生产也显著发展起来。有了研究茶的专著,茶始立税。茶成为对全国经济、文化有较大影响的作物。到了宋代,由于茶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开始了垄断茶利,实行专买专卖的榷茶政策,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增加财政收入,也就是把茶叶当作了为政治、军事服务的工具。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由官府设立的茶叶买茶场应运而生了。《湖南茶文化》一书指出:“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实行茶叶专卖,随后在潭、岳、鼎、澧州设买茶场。荆湖路江陵府,潭、澧、鼎、鄂、岳、归、峡七州及荆门军,岁课茶叶实物税123万余斤。”同时,官方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茶叶统购政策,茶农除以茶叶折税外,其余一律由官府收购,称“和市”;禁止民间私蓄、私贩茶叶。并且在南方诸路共设6个茶叶专卖机构,称“榷茶务”。其中有江陵府务,承办本府及潭、鼎、澧、岳等州茶。“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灵活而开放的重商政策是造就南宋湖南茶税大增的主要原因……茶税已为政府的主要财源……据《文献通考·征榷五》记载:北宋前期,每岁市茶额,江南为1020万余斤,居全国之首;荆湖为247万余斤,居于第二位;两浙为127万余斤,居第三位。由于实行统购专卖制,交易的茶叶数基本上就相当于产茶数。” 另外,据《元史·世祖成宗順帝紀》记载:“元至元二十三年二月,立岳,常徳,澧州榷茶提舉司。”由此可见,澧州(澧县)当时在整个茶业界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在宋代,位于澧水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澧州,由于是茶叶的重要产区,除设立了买茶场之外,也便成了以茶为税的主要地区。据《湖南茶文化》一书记载:“《宋会要辑稿·食货》载有南宋绍兴三十二年( 1162)诸州、路、军、县税茶数,现将今湖南境内各州军县的税茶数录引如下:潭州善化、长沙、浏阳、湘阴、醴陵、衡山、宁乡、湘潭、安化、益阳、湘乡、攸县:103. 4827万斤12两5钱;衡州耒阳、安仁、常宁、茶陵:5449斤10两5钱……澧州:11500斤……” 这种以茶为税的做法,自宋代诞生之后就一直沿用到了清朝,而且其形式也灵活多样。据明代万历年间出版的澧州第二部志书《澧纪》介绍,这种用茶叶实物折税的方法,还有贡赋与徭役这两种形式。就在《澧纪·贡赋》中,就有“潞府茶价银:二十四两二分五厘。新议解官盤费每两九厘,该银二钱一分六厘二毫”的记载。贡赋实际上是我国古代的税收方式。这里大致说的是澧州的茶叶,作为向位于北方潞安府的土特产贡品,应该是与二十四两二分五厘对等的实物。而且茶叶还必须派专人,也就是“解官”直接送达,其解官盤费为每两九厘。 另外,在《澧纪·徭役·澧州公费》中,就有“备用银:一百四十九两七钱。原编银一百二十两,今新议茶税银四十九两七钱,入内兼支,系茶商出办外,新减银二十两,实征银一百。例不优免,丁三粮七兼派。” 据《湖南茶文化》介绍:“每岁谷雨前,由县发价银四五十两,着户首承领办理。”这就是说,每年采摘新茶的谷雨节气之前,官方就要准备资金收购茶叶了。这里,澧州官府一方面准备了茶税银,用于收购茶叶;一方面所派的收购人员却采取的是“丁三粮七兼派”的徭役形式。 fil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4.jpg fil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6.jpg 16.明万历年间出版的澧州志书《澧纪》 17.《澧纪》记载的有关“茶税银”影印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