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435|回复: 19

访拍壶瓶山最奇特的房屋——土家“绝壁洞穴吊脚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9 11: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吴昌治 于 2022-5-19 11:38 编辑

    位于神秘的北纬三十度线上的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太多的神奇。除了那悬崖峭壁的山、碧绿清澈的水、深不可测的峡谷、怪石嶙峋的溶洞,和那些珍稀动、植物带给人们的惊奇外,还有一支天高路远、位于大山深处的最奇特房屋——土家“绝壁洞穴吊脚楼”,在当地被叫做“岩壳屋”的也许就是另一奇了!

105136u0pjvgkkfwhyxpjh.jpg
绝壁下的洞穴吊脚楼(2004年中国摄影画报社图片)
      笔者自打儿时懂事时起,就听大山沟里放排出山的师傅说,在北溪河的老山上(山区人对很少有人光顾和鲜为人知的高山统称为“老山上”)有一支若干大的岩壳屋。山里人对常为山民做事或过路时能躲风避雨的山洞习惯称作岩屋,可这种岩屋太多太多,显然不足为奇。而北溪河老山上的岩壳屋是建在山洞内的一支大木屋,曾住着几家人,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没有身临其境,无法形容,在笔者心中总有一种神秘感!为此,从听说到现在都近70年了,做为笔者出生在壶瓶山,也到过所辖的38个村大部分地方、所谓比较熟知壶瓶山的人居然没有去看过这岩壳屋,一直是一个心结。

105229p1f0gc71eoo9tjcg.jpg
在通往洞穴吊脚楼的登山途
      2021年的1111日,喜欢网购的人们都沉浸在手机上抢购商品的乐趣中,笔者与所在的壶瓶山摄影俱乐部的唐平波、潘军、王勇、童成文一行五人,在清晨的夜色中却正用手机照明行进在从北溪河河谷去往岩壳屋的登山途中。秋晨带寒意的露珠被树枝弹射到脸上因走得全身发热也感觉不出凉爽。为啥要赶这么早呢?是做为摄影人想赶在太阳出山时,去观光并拍摄“七娘山”(“棋梁尖”的别名)那七位仙娘红润的面容。因为那岩壳屋就座落在湘鄂交界具有“仙人对棋”传奇色彩的石门名山“棋梁尖”(1444.4米)绝壁下的半山腰。这里的小地名解放前叫“花粉园”,意思是说这里山花特别多,风儿一吹花粉醉人,故名“花粉园”。老百姓认为花粉园叫不顺口,后就改成了“花子园”。再后来又认为叫花子是讨米人的称呼,叫“花子园”不吉利,于是再次改名叫“花园”。
105318g7x0t130030s1tut.jpg
到达离洞穴吊脚楼最近也是曾在其屋居住过的一村民家
      说起吊脚楼,在壶瓶山的山里比比皆是,但要说建在绝壁下洞穴中的吊脚楼,仅此北溪河一座。笔者网查了一下,在山洞中建房的好多地方都有,但没有找到有关洞穴建吊脚楼的报道,据此推测,石门县北溪河村土家“绝壁洞穴吊脚楼”极可能是全国仅有。
105800e7f7hk3rvv3kc3vw.jpg
2011年图片
      相传土家族的祖先原本就是住在山洞内的,是天上的张天王见土家族人住在山洞里生活很苦,于是就去东海龙王那里要借一支屋来送给土家人住。龙王那里只有殿宇,又大又重,认为张天王会搬不动就答应了,于是用手一指一座“三柱两骑”(三根木柱落地,两根骑仝悬在方线上)的殿宇,岂知张天王用手轻轻一提就搬走了。到了人间就要土家人仿造成了三柱两骑的木制房屋。由于土家人房屋一般都建在山坡上,地势不平,于是一部分建在平地上,一部分建在了悬坎下,这就成了土家人居住的吊脚楼。
111004egzs868hhugw6duu.jpg
生活在洞穴吊脚楼村民务农的场景(2004画报社图片)
      北溪河绝壁洞穴吊脚楼,既保留了土家人祖先居住洞穴的先俗,又传承了自有吊脚楼以来四千多年的历史。
111427xawd6schnx7hd0cl.jpg
生活在洞穴吊脚楼村民的生活图片(2004年画报社图片
      北溪河绝壁洞穴吊脚楼,据考证始建于1911年,距今已有110年历史。建造者是张金贡。张金贡一支人的先祖即本地所说的进山祖是明末清初年间从石门南乡即今石门县蒙泉镇一带迁入北溪河的。那时北溪河的河谷很少有人住,进山的人大都喜欢住在山上,为的是躲战乱、躲兵匪,又方便开荒种粮,保障生活。所以张金贡首先就选择住在了离洞穴屋不远靠近现大岭村方向的灯盏窝。1911年时张金贡已生有三个儿子分别叫张天霖、张子忠、张天兴。其时张子忠4岁,1907年生,随其父迁到洞穴屋处初居时是1911年(据张子忠之孙现年43 岁的张延册听祖辈口传所说)。家庭人口多了,张金贡肯定要考虑扩大住房及今后儿子们分家,于是择地来到了洞穴屋的地方。当时这里建房前,是一个野山羊居住的山洞,口面很宽很高,洞深有20多米。张金贡用榨背背了一百多榨背篓的野山羊屎才把洞打扫干净。起初只是建的一个“三柱两扁担”的木架子棚(也就是三柱两骑最简单的木架子屋),接着才陆续建成正规的木房屋,到最后又才扩建成一正两横的大木屋,形成两头带吊脚楼且对称的格局。正屋一排有五间,进深七米。正屋的后面即后洞曾还有一支屋,是住的张文会一家。整个洞穴吊脚楼被岩洞罩着,淋不着雨,主人家有喜事时办酒席,在屋前塔子一次摆十桌也不怕雨淋。在此洞穴屋住过的还有一位杨姓人,是解放前从竹儿河逃荒来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去世。另有一位叫李日初的,是张文友招的上门女婿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搬入,也是住在洞穴屋的。即此洞穴屋住过张、李、杨三姓人。
   111841w2buxx7ubzrrzb7r.jpg
我们在洞穴吊脚楼进行拍摄
      北溪河洞穴吊脚楼,前后总共居住了张金贡,其子张天霖、张子忠、张天兴,其孙张文会、张文友、张文魁、张文定,其重孙张延清,其玄孙女张庆梅、张庆媛、张延季等五代人。在此房屋居住到最后的住民是张文定(其小儿子张延乐在外务工,长子张延进在怀化叙浦县安家),于2018年下半年国家实行扶贫搬迁时才搬离出屋到山下河谷居住。之前的2017年,李日初一家四口人(母亲邓青兰、女儿张延季、孙子李超)从洞穴屋搬到北溪河河谷汪家屋场。
112216u18815p8zt511l78.jpg
本次采风人员与被访问村民廖世贤(左二)合影
      北溪河洞穴吊脚楼,虽地处偏僻,建成历史仅百余年 ,然在当地却小有名气。一是从解放前到解放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此房屋的东头同样是岩洞里还建有一栋榨房,由房主执业经营了几十年,方圆百十里的老百姓都来此加工桐油、皮梓油、茶油、菜籽油、漆籽油等。在1960年前后大集体时,此房屋还办过公共食堂。当时的惜娘坪(后划入现在的大岭村)、花园、小茶园住户共一百多人口都要到这个食堂吃饭,各家各户是撤了灶的,必须集体到食堂开餐。十里开外不方便在食堂吃饭的就住在岩壳屋里,当时的常住人口有四十多人,连岩洞旁边的小岩洞都住了人。吃的水是用竹槽搭到岩壳屋来的。食堂解散后,岩壳屋才安静下来恢复正常。岩壳屋还有有趣的故事,就是常常能获得意外的惊喜,山洞顶的悬崖上方有时还摔下野兽,主人可捡个便宜来改善生活,野兽皮还可以卖钱。当然这是指壶瓶山成立自然保护区以前,那时允许捕猎,多数情况是野兽被猎人追赶才会摔下悬崖的,当然也有落雪下凌时野兽自己从山顶摔下来的。
112722cosn43f77mcvztvs.jpg
吊脚楼背靠的大山“棋粱尖”
      北溪河洞穴吊脚楼,近二十年来一直受到当地政府、村组和有关媒体及相关人士的关注。二十世纪末,石门县和壶瓶山镇政府组织了对壶瓶山地区旅游资源的考查。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初,县、镇两级政府聘请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著名摄影家单晓刚先生深入到壶瓶山地区拍摄了大量的风光、人文、纪实类图片,并于20049月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以《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旅》为题的画册一本,其中就对当时保存非常完整的北溪河洞穴吊脚楼进行了拍摄并刊入画册。2011年元旦节,任石门县文化馆副馆长、摄影专干的朱普庆先生与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石门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唐平波先生冒雪深入到北溪河洞穴吊脚楼住了两天两晚进行采风和拍摄,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影像资料。这一次,是由湖南壶瓶山摄影俱乐部组织,有唐平波(县摄协名誉主席)、王勇两名中摄协会员、潘军县摄协副主席、童成文省摄协会员、吴昌治市摄协会员五人参加进行的访谈拍摄。北溪河村,为了保障进入该村采风的相关人员安全,在进入洞穴吊脚楼的沿途山沟架了多座风雨木桥,并多次为进村进行文化、文艺创作的人士提供餐宿服务,有力地助推了乡村的振兴和发展。
113206bn2726wv9hvz5oov.jpg
登山途中的风光
      北溪河洞穴吊脚楼,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不可能再会有人回到岩壳屋去居住了,因此,这里将会成为千古奇观的文物古迹,为此建议当地政府申报为“土家文化遗产”,有利维护和保存,这也正是体现北溪河原始村落具有原始特色的地方。从北溪河到湖北五峰县的后河风景区,这里是一条古骡马之路,也是中国万里茶道申遗的可考证线路之一,位于古道之旁的“洞穴吊脚楼”是一个重要的节点,那时的茶商、马帮队就要在此落歇或打尖(吃饭)。无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北溪河洞穴吊脚楼都是一处非常值得受到保护的所在。  






113328padean01008zdd2d.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9 12: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纪实,图文并茂,欣赏点赞,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9 12: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一 发表于 2022-5-19 12:08
精彩纪实,图文并茂,欣赏点赞,感谢分享!

谢谢欣赏并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9 13: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佳作,美图丶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9 13: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这里建房前,是一个野山羊居住的山洞,口面很宽很高,洞深有20多米。张金贡用榨背背了一百多榨背篓的野山羊屎才把洞打扫干净。起初只是建的一个“三柱两扁担”的木架子棚(也就是三柱两骑最简单的木架子屋),接着才陆续建成正规的木房屋,到最后又才扩建成一正两横的大木屋,形成两头带吊脚楼且对称的格局。正屋一排有五间,进深七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9 13: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同学好样的!纪实精彩,图文并茂,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9 13: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写得拍得可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9 13: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护原生态,保护原生态,不让受伤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9 15:58: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9 16: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应作为历史文化遗存保存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10 20:04 , Processed in 0.03863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