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华歌 于 2022-8-2 18:29 编辑
青山沟杨公寨 ——钟相杨幺义军的颐养地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当时西路金兵于二月二日攻陷潭州(今长沙),在城劫掠六日,然后“屠其城”而去。恰在这一年,南宋溃军流寇首领孔彦舟进犯澧州(今湖南澧县)、鼎州(今湖南常德),沿途趁火打劫、侵扰百姓。正值这危急之时,鼎州义士钟相率众起义,保卫家乡。建国号楚,自称“楚王”,改元“天战”,并立长子钟昂为太子,以今草坪一带为大本营,组建义军“水陆兵马”,迎击匪军,抗拒朝廷。 北宋朝廷把天下人户按田产多寡分为五等,造成全社会各阶层人民身份上的贵贱不同,造成社会阶层的严重对立。到北宋末年,各地官府种种奇异的苛捐杂税数不胜数,各色劳役名目繁多。此时,钟相开始以“等贵贱、均平富”的纲领宣传组织群众,准备发动一场农民起义。 钟相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创建了二个组织,一个是经济组织“社会”,另一个是军事组织“乡社”。并把进入他的组织系统叫“入法”。“入法”者遍布洞庭湖地区一府六州二十二个县。到1130年,起义的组织工作已发展就绪,孔彦舟的过犯成了钟相起兵的导火索。二月二十七日钟相宣布大起义、即遣军对鼎、澧官府和关吏给予打击,“焚官府”、“杀官吏”,显示与朝廷誓不两立。 但由于此前钟相非常欢迎各地民众到天子岗“入法”以壮大自己的队伍,而对入法之人没有进行严格审察,结果孔彦舟派大排匪徒来“入法”,潜入钟相大寨。后孔匪夜袭天子岗时,这些人成了内应,导致大寨被攻破,孔彦舟大肆屠杀没有留任何活口。到四月十二日,钟相等重要人物被孔彦舟俘杀,“入法”组织没有了首领,钟相起义暂告失败。 然而,“入法”薪火并未灭绝。杨幺,出身于一个洞庭湖滨最底层的农民家庭,他很早就是“入法”一员,崇信“等贵贱、均平富”和理想主义思想,可谓是钟相的得力信徒。在钟相天子岗起义之前,杨幺就在自己的家乡龙阳(今汉寿县)将众多“执耒之夫”和“舟人渔子”组建起来,建成了二十多寨栅,有船五百多只,拥后八千余人,并于建炎三年(1129年)“寇益阳”,杀喜显。随时准备响应钟相的起义。在钟相起义失败后不久,杨幺遂被拥为龙阳义军的主要领袖。 其中,鼎州花岩溪就有个杨公寨,今天的杨公寨位于常德市鼎城区西南40公里,属洞庭湖区西部平原过度到山区的尾端,也是枉水自西南向东北的发源地,当时的枉水是与沅水和洞庭湖相通的,明代《常德府志》还说它可以通大江。光绪《武陵县志》说,枉水北迳陡山,西径草坪与竹陂港(今长茅岭),可见水上交通十分方便。 杨公寨立在崇山峻岭之上,进可攻,退可守,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钟相杨幺大本营(草坪)的后方给养地,义军中受伤的、生病的均可在此治颐养。“新入法”的也可在此进行训练。 在此后六年艰苦卓绝斗争中,杨幺义军“陆耕水战”,屡挫官兵,使朝廷大为震动。绍兴二年(1132年)二月八日,宋高宗赵构派遣大臣李纲担任荆湖广南路宣抚兼知潭州,统帅洞庭湖周边各路官军,对杨幺义军围剿。李纲制定了“四路会兵捕讨”的计划,决计在“冬春水涸之时”施行。他于八月十一日到达潭州,踌躇满志下了《初入潭州》诗: 长沙自昔号繁雄,兵火连年一扫空。 犹有江湖资险固,恨无方略畅威风。 旁通川陜关河远,下视荆襄指掌中。 圣主中兴当自此,无因借箸感尧聪。 十一月,高宗诏命李纲率湖北安抚使刘洪道、知鼎州程昌寓、荆南镇抚使解潜“合兵讨荡”杨幺。官兵与杨幺义军的战斗持续到次年二月,最终以杨幺的胜利而告终。公元1133年四月,杨幺立钟相之子为太子,自号“大圣天王”,并重建楚政权,继续“等贵贱、均平富”的纲领,并且在斗争的内涵上有了新的发展。 后来,朝廷派张浚与岳飞合力对洞庭湖区进行军事封锁和招安诱降,绍兴六年(1136年)六月,杨幺被俘就义。至始延续了七年的(1130—1136年)之久的起始于鼎城草坪的洞庭湖区钟相农民大起义最终失败。 如今,青山沟的最高处,在苍杉和翠竹林的环抱下,一座长城在崇山峻岭上高高耸立,让后来者,穿越时空,纪念宋朝时期钟相杨幺起义那段辉煌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