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希奇 于 2022-9-4 11:45 编辑
一群湖南人 建功大上海(十二) 五、肩负重大使命 做出历史贡献
(二)坚持地下斗争的上海地区领导人中的湖南人
紧接《一群湖南人,建功大上海》(十一) 据了解,在1921年11月到1949年5月的27.5年中,曾经在上海担任过中共党委书记(委员长)的湖南籍人士多达6位,在任时间长达16年,占58%,两者均为全国之冠。他们是:邓中夏,1923年7月至1923年9月担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27年8月至1928年2月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员会兼上海市委员会书记;罗亦农,1925年12月至1927年4月担任中共上海区执行委员会(又称江浙区委)书记;李富春,1928年5月至1928年10月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员会兼上海市委员会代理书记;李维汉(又名罗迈),1929年9月至1930年12月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员会兼上海市委员会、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中共江南省委员会书记;李立三,1930年7月至1930年9月兼江苏省行动委员会书记;刘晓,1937年6月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担任中共上海三人团、中共江苏省委员会、中共上海局书记。特别是刘晓,一人任职长达12年,在日军、汪伪政权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之下,长期坚持地下斗争,隐蔽作战,地下共产党员从130多人发展8660多人,完成了党交给的无数惊心动魄的艰巨任务,将上海这样一座大型城市交到人民手中,是何等的不容易! 邓中夏:走向刑场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1933年9月21日,在南京雨花台刑场,“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震撼人心,啪啪啪几声枪响,一颗颗罪恶的子弹结束了一个坚强的生命。在国民党暗无天日的牢房里,他告诉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胜利终究是我们的!”这个视死如归人叫做邓中夏。 邓中夏,1894年出生在湖南宜章的一个书香家庭。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学习,邓中夏成为李大钊的学生和战友。1919年他参与发起五四运动,是火烧赵家楼事件的主要参与者之一。1920年10月,参与创建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0年4月,邓中夏创办工人报纸《劳动者》,在北京长辛店主办工人夜校、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俱乐部,建立工会,向工人群众宣传反封建的革命主张,培养了不少工人骨干。1922年5月1日,他领导长辛店铁路工人罢工,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发动工人运动的第一人。 1921年初,邓中夏代表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赴上海参加座谈会,讨论《共产党宣言》和共产国际大会的几个决议文件。中共一大召开前,邓中夏从南京赶赴上海,递交《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给中共一大的报告》,因赴重庆讲学,未能参一大会议。 1922年7月,邓中夏在上海出席中共二大,参与二大宣言和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同年,他又在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书记。诞生于上海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总部因被英“租界”当局封闭于1922年7月18日迁往北京。几个月后的1923年2月,北京总部又遭军阀查禁。邓中夏只好带领劳动组合书记部迁回上海。 1923年4月,中国共产党创办上海大学。经李大钊介绍,邓中夏应校长于右任之聘,担任该校校务长。在担任校务长期间,他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草拟上海大学章程,对学校和课程设置进行大胆改革,增加社会学系,聘请瞿秋白、张太雷、蔡和森、任弼时等到校任教,使上海大学面貌焕然一新。7月,邓中夏担任中共上海地方兼上海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执行委员会委员长。8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局成员。10月,参与创办《中国青年》杂志。 1924年国共合作,邓中夏以个人名义同毛泽东等人一同在上海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农部干事。 1925年2月,邓中夏参与发起和领导了上海日本纱厂工人大罢工,为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奏响前序。同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邓中夏当选执行委员,任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6月,为声援上海五卅运动,邓中夏抵达香港后与苏兆征等领导和组织了省港大罢工。6月19日,香港工人举行大规模罢工。23日,抵达广州的香港工人会同广州工人、农民、学生等共计10万余人举行游行示威;7月初,香港、广州罢工人数达25万。罢工坚持16个月之久,不仅极大地声援了上海人民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而且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和奋斗精神,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27年中共五大后,邓中夏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8月中旬,邓中夏根据中央决定从汉口抵达上海担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 1928年5月,邓中夏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筹备工作。1930年夏,邓中夏回到上海,1931年初,担任全国赤色互济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当时,中国济难会各级组织遭到执政当局的严重破坏,受中央委派,邓中夏在反动派的白色统治之下,历尽艰辛,终于在1932年底重建各级组织。 1933年5月15日,邓中夏在上海法租界不幸被捕。9月21日,他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昂首走向南京雨花台刑场,英勇就义,时年39岁。 罗亦农: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牺牲的第一人 罗亦农,原名罗善扬,1902年出生于湖南湘潭易俗河。1919年,17岁的罗亦农只身离家前往上海的一所中学求学,后来由于家庭无钱资助,只好辍学到一家报馆当校对员。在这里,他在阅读《新青年》《劳动界》的过程中,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认识。1920年,经陈独秀介绍,进入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举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8月,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批团员。 1921年5月,由上海共产党组织选派,与刘少奇、任弼时等一起去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同年冬,转入中国共产党,他不仅被推举为中国班的负责人,而且还被推选为中共旅莫斯科支部书记。 1924年1月,罗亦农与瞿秋白一道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5年4月中旬,罗亦农从莫斯回到上海。是年,他应李大钊要求,在北京蒋养房胡同创办中共北方区委党校,罗亦农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党校的第一任校长。他与李大钊、赵世炎等人共同拟定了北方区委党校课程和教学计划,他亲自讲授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世界革命史等课程。党校开学后的第二天,罗亦农就住进位于北京新街口蒋养房胡同的这所四合院内,与学员们共同学习生活。为避免反动军警发现,党校对外公开名称是“北京职业补习学校”。同年12月,北方区委党校第一期60多名学员正式结业,回到各地开展革命工作。
1925年12月至1927年4月,罗亦农出任中共上海区执行委员会(又称江浙区委)书记。为打破革命处于低潮的江浙地区的沉寂局面,罗亦农上任不久,便决定在上海举行武装起义。事先,曾在区委机关内秘密举办六期党团、工会组织负责人训练班,培训骨干100余人,并迅速恢复、扩大党组织,使全区党员人数由原来的1300人增至2500人,为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1926年10月23日夜发动武装起义,但因夏超的部队作战失败,起义准备不足,工人队伍力量薄弱,第一次起义失败。1927年 2月19日至22日,上海总工会发布总同盟罢工令,罢工人数达36万多人。21日晚开始与军警不断发生局部战斗,至22日下午 6时,总同盟罢工发展为第二次武装起义,起义再次失败。1927年3月21日,与周恩来、赵世炎一道,发动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21日中午12时,上海总工会发布总同盟罢工令,全市80万工人实现总罢工并立即转入武装起义,经过3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于第二天下午6时攻克敌人的全部据点,占领上海,取得胜利。这次起义共消灭3000多名北洋军和2000多名武装警察,缴获枪支5000多支。22日,上海各界代表举行市民代表会议,选举19人组成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由民众在大城市建立起来的革命政权。 1927年2月11日至15日,中国共产党江浙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郊区的真如召开。开幕式由中共江浙区委书记罗亦农主持,大会选举罗亦农、何松林、张佐臣、华林、赵济猛为大会主席团成员。2月16日,江浙区委举行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选举罗亦农为区委书记,赵世炎分工负责组织,尹宽负责宣传,何松林负责职工,并由罗、赵、尹、何等4人组成区委主席团。区委还同时决定成立职工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农民运动、济难、军事等6个委员会。 1927年3月26日,蒋介石到达上海,4月12日发动反革命政变,上海再次处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派动统治之下。 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罗亦农奉命撤离上海,出任中共江西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在党的“八七”会议上,他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1927年9月,中共中央机关迁往上海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11月4日,罗亦农离开汉口赴上海,参加11月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与周恩来、李维汉组成中央组织局,罗亦农出任主任,并兼任中央组织部部长。 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贺志华、何家兴夫妇的出卖,罗亦农不幸在上海公共租界戈登路(今江宁路)望志里被捕。在狱中他写下绝命诗:“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6天后,在上海龙华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6岁,成为第一位牺牲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英名永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史册。 李富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贡献者 李富春,1900年5月生于长沙,1914年春,考入著名的长郡中学。1918年春,他由长沙到北京,9月初进入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七八月间,他回到长沙,10月初,告别父母,12月到达法国勤工俭学,先后做过钳工,开过火车。 1922年6月,李富春在巴黎参与发起建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担任诺门地方支部书记,并参与编辑少共机关刊物《少年》。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1月,他离开法国前往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接受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训练,并先后担任中国共青团旅莫地方执委会委员、组织部主任,中共旅莫地方执委会委员、宣传部主任。 1925年8月李富春从苏联回国,1926年7月参加北伐。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共合作破裂,中共组织被迫转入到地下斗争。李富春和妻子蔡畅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来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李富春担任江苏省委宣传部长,蔡畅任总工会女工部部长,他们潜伏在一个小弄堂里。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蔡畅将母亲和女儿接来上海同住,同时还接来了哥哥蔡和森和向警予的女儿蔡妮,以及姐姐蔡庆熙的女儿刘昂。李富春假扮为一个“富商”,蔡畅假扮成“阔太太”,蔡母葛健豪“老太太”负责保管党的文件,“小姐”刘昂负责保管党的经费,“佣人”刘端甫是秘密交通员。于是,这个家庭就成了党组织的一个重要据点。可在外人看来,这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三世同堂的大家庭。
1928年2月5日,李富春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军委书记。4月,江苏省委书记徐锡根因出席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前出国,由李富春临时代理书记,11月,李富春出任中共江苏省委员会兼上海市委员会代理书记。 1929年11月18日至26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江苏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李富春当选为省委委员、常委。省委分工李维汉为省委书记,李富春为宣传部部长、军委书记。会后,李富春部署了通(南通) 海 (海门) 如 (如皋) 泰 (泰兴) 地区的武装暴动,开辟了通海、如泰两个游击区,并将如泰、通海两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任命何昆为军长,通海特委书记李超时兼政委,派徐德、黄火青分别为如泰、通海区的军事特派员,并从思想和组织上整顿了部队。 1930年1月,李富春调离中共江苏省委,离开上海。2月到达香港,任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部长。 后来,李富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和组织者之一 。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21年,并兼任国家计委主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职。 1975年1月9日,李富春因病在北京去世,终年7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