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夏应运 于 2022-9-12 08:35 编辑
《道德经》新解之五十一(连载)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作为学习,求知的欲望和知识是越来越多的;作为修道,欲望和贪求是越来越少的。少之又少,以至于没有狭隘的、自私的心态,进而身心的空无与道的空无本性相合,达到无为的状态。道的空无本性可化生承载万物,那么修道者的状态及信息与道相同也在宇宙万物之中,无所不有无所不在。得到天下是以道的空无本性,承载于天下,顺其自然规律,无为处之,不干扰社会自然发展,如果以事端干扰社会的自然发展,是不会得到天下的。 【新解】 本节文字是《道德经》的第四十八章内容。本章主要阐述了修道者层次越深,贪得的欲望就越少,直至达到无为的状态。 文章开篇将“为学”与“为道”进行了比较论证,得出了求学的欲望和知识成正比例增加,而修道与贪欲则是成反比例的。修道就是要逐渐舍去贪求和欲望,这是修道的心法,也是修道的工具。所以修道层次越深,贪欲就越少,最后越来越少,直至达到没有狭隘、自私的心态,心胸越来越宽阔,就能以无限宽广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宇宙大自然与各个空间,以宽广的心胸,以及无穷无尽的身体信息与道的能量信息相合,这样无限性的相合,以至于化为非空之空的空无状态,这就是无为状态。 与道无穷无尽的相合,虽化为非空之空的空无状态,但这非空之空的空无状态中却是含有万物的,是不显性质的非空,具有朴的特性。它可以进入万物之中,是运化与组成万物的其小无内的积微物质,所以称之谓“无为而无不为”。 本章告诉人们:在处于合于道的非空之空的自然状态下,可以运化万物、承载万物、掌握万物。如果想要得到并管理天下,就要将顺天道而行的自然规律运用在社会中,引导社会回归淳朴自然,使百姓安居乐业。如果不顺应天道自然,经常挑起事端,使百姓不得安生,则坐不稳天下,即使得到天下,也会很快被推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