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蒋新建 于 2023-2-28 18:51 编辑
津市古城之美----补写飘散在风烟中的史页(一)
文\王泸 摄影\蒋新建 王克林
澧水长卷东端,澹津古渡之畔,有一座古老的商埠鱼市。唐大历年,诗人戎昱在《澧州新城颂並序》一文中撰“澹津之墟尚在,天门之垒可辩”,是目前这座商埠最早的历史记载,因傍津设市而得名曰津市。明清时代,陆续有十三省市移民及儒商来津经商,其间以安徽、江西移民为主,徽派建筑居多,城区水洲星罗棋布,古街之中,十三省市的宫庙会馆陈列,牌楼峥嵘,店铺酒肆,鳞次栉比,粉垣木壁,旗幡飘扬,青瓦连片,阁榭万重,小桥流水,连街接市,乌蓬摇曳,穿街而过,埠市美不胜收。 古时津市人奉行的是马头白墙,木璧青瓦,铺面临江,小巷纵横。其建筑艺术体现出这座城市人民的生活准则,审美倾向等。由于清代和民国津市水路通达,拥有九澧门户的独特优势,十三省市商人的精明,聪颖,加之商贸繁华,埠市富庶,这儿的人很注重精致的生活之美的追求,文化底蕴丰厚,很会享受生活。由于澧水清澄、清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儿的人讲究清纯、舒适、恬淡、慢节奏的生活。湖南四水湘、资、沅、澧素有湘水宽,资水急,沅水长,澧水清之说。澧水的清美,带给了这座繁华水埠的清澄美。所以,城市干净清爽,商贾诚信清玩,房屋白墙青瓦,姑娘美丽清靓!加之清雅俏丽的孟姜女,清淡刻苦的车胤,清静恬美的七桥八拐九庙十三宫,清丽隽秀的山水河湖,清汤味醇的风味小吃等等,极具审美特色。津市清代民国建筑美感就是一个清字,摒弃花里胡哨,声色犬马,一种清静、清拔、清朗、清恬的气质,融入了津市的建筑群,从而体现出古时津市人对城市的审美的追求。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破旧立新,一切以新为美,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拆旧修新。特别是那个“破四旧”的特殊年代,视津城老街旧城的宫庙殿宇,残留石桥、古文物、老字店号等为丑,一毁为快。时代的车轮驶进了二十一世纪,有开发商拆掉这片古老街市仅存的古建筑了。秋风萧瑟,推土机直推横扫木璧青瓦,黄叶飘零,挖掘机姿意蹂躏翘檐金檩。哗啦啦墙垮屋倒,轰隆隆一片烟尘,旧街肢体哀号为之怜悯,老城灵魂呻吟为之心惊!激荡吾腾腾之血液,牵动吾绵绵之思情。这座古城老街旧巷难道只是石板、砖瓦、木料形成的物理构造吗?应该还有津城居住的人及先祖们的情感、记忆、故事一起塑造了她们。这座城市“三步一宫,五步一桥”的个性化的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成就了古朴瑰丽的古街风韵,文化的血脉内化于古建筑中。而重建的仿古建筑,只剩下了躯壳,丢失了灵魂!吾不再忍受,于是,吾疾呼于大会,授课于机关,拍案于包工头,宣讲于电视台,保护古建筑,保护古文物!终于感动了时任市委书记的王学武先生,陪同吾考查了这条被拆毁得遍体鳞伤的古老旧街。我们从街尾处进行考查,直至街头杨湖口,每到一处仅剩的古建筑,吾一一倾诉了她们的文化灵魂和求“生”的欲望。
(旧时津市曹家巷) 注:本图片由蒋新建提供如转载此图片请署作者名,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