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古城之美----补写飘散在风烟中的史页(三)
文\王泸 摄影\蒋新建 王克林
津城十三省市移民之中不乏儒商,去弃糟粕,有诗礼浸润,惠兰芳泽,讲修身立德,绝圣弃智。他们移民来津修建的宫庙和商行中的确出现过一些令人称颂的故事,有的还专门为了一件事而去修建,到后来,这些建筑成了某种文化符号。如十多个外省同乡会馆为了行善积德,共同出资修建的《小补慈善堂》。这是一栋江南祠堂式的建筑,重檐木柱,堂殿宽敞,石板铺地,温馨庄重,内堂供女娲伏羲神像以示慈母慈父的大慈大爱。此堂专门周济本地和外地弱势群体和遭灾遭难的穷苦百姓。这种慈善是人类精神世界开掘出来之无价宝藏,是人们情感长河真挚友谊之情感纽带。可冲破人情冷漠之樊篱,能融化阶层阻隔之坚冰!《小补慈善堂》成了善的符号。民国初期的广东会馆《南华宫》,不仅宫宇漂亮,而且含有珍贵的传统文化之美。有一次主事因伙计拿错过了期的茶叶卖给了当时的《玉珍楼》、《澧阳楼》、《大观楼》、《企园楼》号称津城十八茶酒楼。主事带着伙计一座楼一座楼的退货,並赔礼赔钱。茶楼是一个小社会,云聚八方客人,一时间,这种讲信用的商德,顺汤汤澧浪,乘渺渺云鹤,传遍九澧,被誉为澧水八城的诚信标杆。晚清的江西会馆《万寿宫》恢弘大气,牌楼飞檐,乃津城头号富商集聚之地,却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吃完饭碗里不剩一粒粮食,这是反对奢靡,勤俭节约的好品德。当时长郡小学、豫章小学、津兰小学、澹津女校等一大批学子纷纷仿效,懿德流芳。门楼鲜亮的《镇大油行》,其董事长张思泉聪慧勤劳,务实创新,並大力资助贺龙将军闹革命,成为民国时期川湖鄂一带有名的大实业家和大慈善家。清代民国时期,津城各宫庙均修有戏台,日夜唱响天籁之音荆河戏。津市地方荆河戏流传六百余年之久,年年用大典祭祀“老郎菩萨”,一尊红木雕的古文物,相传是创办梨园的唐明皇李隆基的神身,象征着荆河戏艺人的戏魂,並为之献身的艺术精神。悠悠楚曲在云中徜徉,铮铮戏调于雾里飘腾,看天地物换星移,历人世变更沧桑,仍有这:舞台小世界,生旦净丑画白脸画红脸,未必一眼就知恶与善。人生大舞台,士农工商有君子有小人,也许半世难辨假和真。这就是民族戏曲演绎和折射人世间的文化瑰宝,流淌千年的文明长河把它冲涮得眩目多姿,流光溢彩!清顺治年,津市市区建《延光书院》,古雅庄肃,书声琅琅。地方官员汤调鼎兼任社师,每月讲课评卷一次,核定童生膏火等级,择优送科场应试。此书院其名寓车胤囊萤照读之精神,光延千秋!清乾隆年修建连接后湖的石拱桥叫《凤凰桥》,依据津城古街格局像只凤凰而得名,寄托着津城民众对美的向往和浪漫主义情怀。清中叶的古朴宏大的《刘公庙》,其传奇故事更精彩。这位刘姓读书人劝和津城各商铺会馆码头械斗,化戾气为祥和,后人修庙祭祀这位刘公,並传遍澧水流域各座县城,百姓们纷纷来到津城祭拜刘公菩萨。九澧香客,烧九炉香火,熏香大街深巷里户。一支和曲,响一城和弦,唱和小桥流水人家。《刘公庙》也成了和的符号。写道这里,不由使我想起前些年瞻仰北京故宫三座大殿,外观宏伟壮丽,内涵却是博大精深的中华大文化。太和殿:太指太极,阴阳相交,合二为一,与天地和谐。中和殿:中庸平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人与社会和谐。保和殿:“志不外驰,恬神守志”,指宇内和谐,才能福寿安乐。这三座大殿是华夏和谐文化的经典,体现了中华传统的哲学思想,与天地同存,万物共和,更是中华传统朴素美学中的审美理想,与津市刘公庙的和谐文化本质是一样的等等。
(旧时津市新建坊)
(七十年代工农兵饭店)
津城古建筑美和古文物体现出来的文化道德层面的意蕴,是这座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古建筑给民众的心灵栖息提供了精神空间、审美空间。古建筑美和古文物涵盖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是华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能源和动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城市的古建筑古文物遗产以及展现出来的美感,保护好不被破坏,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旧时津市油榨街)
(旧时津市新洲万寿宫)
注:本图片由蒋新建提供如转载此图片请署作者名,谢谢合作。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