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610|回复: 10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风物卷)》连载(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3 21:42: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3-8 16:36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风物卷)》连载(八)



2d0b6a6c0b3f92b9_edit_211946949045865.jpg

第二章 《街巷往事》

        我们已经无法还原棋盘洲、晒网洲、落雁洲上的鸟鸣了,也无法描画传说中最初迁徙而来的十八户居民的房舍,但三个洲渚是津市市镇形成的蜂巢,但乎没有异议。明朝初年,江西填湖广,九澧一带人口增加,荒洲野地,开始有人耕作,原为渡头沙洲的津市,有了居民。至明代中叶,兵马过往,商旅勾留,澧水成为川黔孔道,居民遂“傍津设市”,有了商市雏形。明弘治(1488-1505)《湖广岳州府志》记载,澧州为二都十八村,其中的三洲村下辖三里津市属三洲村一里。里,是最小的行政称谓,这也就是说,“三洲一里”是津市最早的行政符号。这是之后演变为“三洲驿”的起源。随着迁居于此的人口不断增加,正德年间(1506-1521),“兰津古渡”已成为九澧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以织染、造船为主的手工作坊兴起,以鱼市为主的商业集镇初步形成。在市区建设上,连接各洲的小桥得到修筑,三洲连成一体,俨然成为闹市。其时,著名诗人何景明路过津市,感慨于津市的风土人情,写下了《津市打渔歌》,可谓对津市概貌及人民生活的诗化写意。
        明清时期,津市尚属自然市镇,人事繁杂,官府远离,街市管理大体上是商民自治,其建筑无规划布局,楼舍错落,道路逼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阙如。商民依复杂的自然地形,因地制宜从杨湖口(今羊湖口)起筑建房屋,自西至东延伸至会仙桥,构成市镇主体。清末至民国,街道陆续向东、向北扩展,正街、前街(河街)、后街形成,市区街巷有数十条之多,当时有“澧县四十八口井津市四十八条巷”的说法。但受北边后湖影响,市区始终无法纵向壮大,城市形如爬行中的蜥蜴,起伏只在一线。
       新中国成立以后,津市城市建设纳入人民政府管理,始有城市规划概念。建国初期,为配合新兴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突破传统思维格局,城市触角向窑坡工业区延伸,襄阳街、窑坡渡成为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 世纪 70年代末城市规划调整,北区后湖内堤推平,新建北大路(车胤大道)、居民新村、银苑路、澹津路,主城区发展得到突破。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建设成为政府工作重要目标,随着澧水大桥、三湖公园、九澧大道(津澧大道) 孟姜女大道、高新技术开发区、旧城改造、安居工程、东城开发等一系列综合型城建工程的实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已远非昔日“宽街曲巷”所能比拟。
第一节  街巷格局
       旧津市街道大体呈四横多纵格局,但转弯抹角,房屋错落无章,市镇无明显的功能区域划分,市区亦工亦商,居住区和商业区混杂,虽称繁华,实亦落后。根据人员分布和商市繁华程度,大体上可分为主要街区、次要街区,以及里弄小巷。
       一、主要街区
       以正街为主,自西向东,三曲两拐七里零,分十七个路段。
       街头 以牌楼口正街、天后宫正街及一文拐正街为主,此段为木机土布生产集中区,居民多为本埠土著,其身份特征也恰好佐证了津市经济发展的历程。即纺织业为津市手工业之发轫,纺织业的兴起又源于洞庭湖区棉区的广袤和棉市的繁荣,因此最初定居于此的市民,大多是周边弃农转行从事纺织的农民。此段街道建筑中夹杂有会馆、学校、寺庙、教堂等,其中天主堂占地面积较大,约 18亩。
       中段以城隍庙街、大码头正街、水府阁正街及新码头正街为主,是商号店铺集中地段,为津市最繁华热闹的区域。房屋多为砖木结构,集中了钱庄、绸布号、金银首饰店等大商家。各商家门面讲究,大都装饰精美。此外,各地同乡会馆也多建在此段,如万寿宫、昭明会馆、广东会馆、五府会馆等。会馆建筑严肃端庄,恢宏气派,其中以万寿宫规模为盛。它位于新建坊正街,南抵澧水,北止后湖,占地近14亩,横跨三条街道。刘公桥街以刘公庙而得名,该庙系砖木结构,重檐飞角,颇为壮观附近有戏院、茶馆、酒楼多处,平日人头攒动,钟鼓悠悠,鞭炮声声,人称热闹。
       街尾 以双济桥街、油榨坊街为主,实为一条工役作坊长廊。街区内大部分为手工榨坊,夹有一些小商店和居民房屋。房屋结构多为木屋。占地面积最大者推“九澧贫民工厂”,它位于双济桥北,占地 18 亩左右,占双济桥街的四分之往下有津市轧花厂,抗战胜利后规模不断扩大。轧花厂以下直插小渡口,房屋稀少.皆为耕垦区。
       民国修街记 津市的街道建设,肇始于第二任澧州镇守使唐荣阳。1920年,唐荣阳筑公馆于津市紫竹林,因见街道弯曲狭窄,高低不平,遇雨则泥泞不堪,遂召集商会,提出整修街道。即有美利油行经理吴六阶、谦益油行经理伍葆元等积极响应。1922年春,按当时的津市行政区划,由镇福、师益、龙会、三洲、保合、永安、汤石、上禄保、下禄保等九个团总分段下达任务,将商户划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分摊修街费用,唐亲自派员督办。工程分三步实施:一是将上至大巷口、下至双济桥的中心街道整平拉直;二是将繁华地段铺设麻石;三是主要路段铺设卵石。工程持续一年竣工后,街道大为平坦,得到商民及行旅称赞。《澧县调查笔记》载:“津市街道,在民十二三年经澧州镇守唐荣阳提倡整修,今已竣工。”这是津市官办民助修建街道的首创。
       唐荣阳为石门县人,生于1878年,毕业于湖南警官学校,曾先后任奉天巡警总稽查、川滇边务大臣、湘省警察勤务督察长,戎马一生。他对津市情有独钟,晚年寓居在津。1932年10 月,唐病逝于津市,葬于津市南岸关山。
       第二次修街是在1937年,时任湖南省保安第二区司令王育瑛来津视察,认为“津市为九澧门户,商务重镇,而街道异常狭窄,有碍市民卫生,实属不利交通和商务发展,要求街道两旁商店住户拆屋让道,加宽路面”,遂召集会议,成立“津市街巷整理委员会”,并公推澧县县长陈士为主任,委员均为津市政、商界有影响的人物。此议公布后,全市哗然,部分商户房主联名呈报县府,以“连年水旱为灾,无力负担”为由,要求“停止投标,缓修新街,以苏民困”。县府批示:“查津市修理街道,系为整顿市容,便利交通,案经决定,势在必行,所请缓办一节,特斥不准。”
      七月,拆让工程开工,“正街万寿宫石库门面拆让一丈,大码头横街田子云私产突出街心的石库门拆让七尺”,以此两栋房屋为标准,不论公私房产,凡阻碍交通者一律拆除。同时,城隍庙横街、大码头横街,也进行了一次大拆让。为考虑地方财力,工程分三期,仅用了半年时间即告竣工。至此,津市正街较过去拓宽了一倍,两旁出现了水泥人行道,这是津市街道第一次用上水泥,市容由此焕然一新、交通大为改观。很多大商号借此扩充门面,将以往的木框门改为石库门,并加以时髦粉饰。一年后,武汉及江北相继失守,津市偏安一隅,大批难民涌入,其人口一度骤增至十多万,从而形成“酒绿灯红大码头”的畸形繁荣。此次的扩街,恰好迎合了这一局面的到来,这恐怕是连倡议者都始料未及的。
       王育瑛自小聪颖,为父母及胞叔王正雅所喜爱。王正雅就任常澧镇守使后,王育瑛与长兄王育质被接到澧县读书,因品学兼优,被王正雅誉为“吾家二千里驹”。1918年,王育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步科,与陈诚、王东原、周至柔等同学,1920年,各派军阀纷起争夺地盘,澧州首任镇守使王正雅被其副职卿衡谋杀,时年50岁。一年后,灵柩从慈利迁葬于津市关山。王育瑛从军后,曾邀贺龙一同为其救父雪仇。此后戎马一生,经历颇为坎坷。其间几度辞职返乡,并与他人集资创办九澧中学。桑梓之情,可见一斑。1971 年,王育瑛病逝于台湾。
      修衘的意义还远不止是一次市面的整容,更为重要的是规范了市场。使人看去这是一个井然有序的商镇而不是一个嘈杂的乡市。此时的津市街道极具江南特色,它是由数十座基址宽敞、殿宇恢宏的宫庙和十多座圆拱石桥组成的街市,店铺酒肆,鳞次栉比,小桥流水,连街接市,愁旅羁客,将行还留。
        二、次要街区
       次要街区为河街。后街及夹街,分十九个地段,房屋布局比正街稀疏,且更杂乱冷落,但也有其独特之处。
       河街 是紧靠澧水河而形成的一条街道,街道因受地理限制,显得弯弯曲曲、断断维续。房屋依街而分,街北房屋坐北朝南,背临夹街或正街,南临澧水、街商房屋皆为品脚楼,河街房屋除龚家码头、祁家巷、新建坊及太子庙儿段稍微紧凑外,其余地段多稀疏错落,有的地段直对澧水,仅有半边街道,河街居民,多为底层民众,虽无豪门大宅为玲恃,但也绝少虚文假意。大家临河而居,自然亲近,倒是别有风情。
       后街 位于正街之北,长约两里余,共八条地段,民国时期,警察局、教育局、商会、福音堂、澹津书院、长郡学校等重要机构均布置于此。此街也称商会街,街上虽有几家客栈和布庄,但日常显得清静冷落,不过房屋建造却都是砖木结构,造工精巧古朴。清代澧州知州何璘曾题澹津书院:“精舍依廛市,喧声入内屏……”体现了对院舍建筑的赞赏。
       夹街 原本不是一条正式街道,最初是正街与河街之间居民建房留出的一条通道,后因战乱,避居津市的人口骤增,租客云集,商业消费跟进,逐渐形成小街。夹街分三个地段,南靠河街,北倚正街,位于祁家巷、新建坊巷、水府阁正街及新码头正街之间,长约二里。夹街房舍多系木屋,矮窄潮湿,无章法可言。夹街内餐馆、烟馆、茶馆、妓馆遍布,人来鼠窜,笙歌不歇,虽云热闹,实则为藏污纳垢场所。
        三、四十八巷
        津市多巷,有名无名号称48条,大多为南北走向,纵横交错于四条街道之间。市区内的巷子,以临近码头的观音桥巷、新码头南巷、新建坊巷、太子庙巷、汤家巷、韩石巷最为热闹,所住居民最多,其余较为清寂。巷内建筑多为两层木屋,大都傍两边高耸的封火墙,依势搭楼,巷深墙高,日照时短。如果是在春天,闲居在巷子深处的人,听到远处的叫卖声,自然就会吟出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句子来。关于四十八条巷子、辑录如下。
       (1) 洋湖口巷。南北走向,北起大巷口正街,南抵大巷口河街,巷内有贵州会馆。
       (2)大巷口巷。南北走向,北起大巷口正街,南抵大巷口河街。
       (3)甘家巷。南北走向,北起生产街,南抵河街,巷内有颜昌友杂货店。
       (4)四川会馆小巷。南北曲巷,北起品元宫,南至大巷口正街。
       (5)无名小巷1。东西走向,西起唐涵清宅、东至刘则平宅。
       (6)徐家巷。南北走向,北起大巷口正街,南至大巷口河街,巷口为燎原旅社。
       (7)天主堂巷。南北走向,北起牌楼口正街,南至五通庙河街,巷旁有天主教堂。
       (8)天后一巷。南北走向,南起牌楼口正街,北至后湖。
       (9)天后二巷。南北走向,南起天后宫。西抵后湖独坪,巷内有刘先甫宅。
       (10)一文拐巷。东西走向,西起方德夫宅,东至落虹桥。
       (11)单家巷。原为下一文拐口,南北走向,北接一文拐巷,南抵五通庙河街,南巷口为豫大油行。
       (12)五通庙巷。南北走向,北起勤大油行,南抵五通庙河街。
       (13)灵宫殿巷。南北走向,北起刘公桥街,南抵河街龚家码头。在原中华电影院旁。
       (14)无名小巷2。南北走向,北起城隍庙街,南抵三益团正街下河。
       (15)关爷楼巷。南北走向,北起城隍庙街德和大酱园西,南抵三益团正街。
       (16)无名小巷3。南北走向,北起三益团正街新民皮箱厂,南抵河边挑水码头。
       (17)大码头巷。南北走向,北起大码头横街,南抵朝阳阁码头。
       (18)回子巷。又名回头巷和回民巷,东西走向,东起黄老三卤味店,西抵关庙。
       (19)无名小巷4。东西走向。西起回子巷北,东抵后湖。
       (20)无名小巷5。南北走向,南起筲箕洼,北抵后湖,巷旁有黄鼎轩木楼。
       (21)紫谷巷。南北走向,位于原商会后街,北起后湖,南抵谷家巷口。
       (22)谷家巷。南北走向,北起商会后街,南抵观音桥正街。
       (23)观音桥巷。南北走向,北起观音桥正街,南抵江西码头。
       (24)水府庙巷。南北走向,北起水府庙正街,南抵西河街。
       (25)二神庙巷。南北走向,北起二神庙街,南抵新码头正街。巷内有吉庆恒药材行。
       (26)新码头北巷。南北走向,北起二神庙街,南抵新码头正街。与二神庙巷平行
       (27)新码头南巷。南北走向,北起新码头正街,南抵河街盐仓,巷北口为开益泰绸布庄。
       (28)祁家巷。南北走向,北起新码头正街,穿过夹街后南抵河街。巷口有徐万昌、杨鼎新两家商号。
       (29)无名小巷6。南北走向,北起后湖,南抵福音堂东侧。
       (30)新建坊巷。南北走向,北起新建坊正街,南抵河街。巷旁有众乐戏院。
       (31)新建坊北巷。南北走向,北起太平街,南至新建坊正街。巷口正对同华银楼。
       (32)万寿宫巷。南北走向,北起后湖,南抵新建坊街。巷子穿过万寿宫正门。
       (33)太子庙巷。南北走向,北起新建坊正街,穿过夹街后南抵河街。巷口斜对慈善堂。
       (34)永宁巷。南北走向,北起永安团正街,穿过夹街后南抵河街。巷口斜对慈善堂,与太子庙巷平行。
       (35)拐子巷。南北走向,北起永安团正街,穿过夹街后南抵河街。巷中有大华旅社。
       (36)紫竹林巷。南北走向,北起后湖,南抵永安团正街。巷旁有瑞芳斋。
       (37)曹家巷。南北走向,北起汤石正街,南抵绿荷池。
       (38)石家巷。南北走向,北起汤石正街,南抵河街。
       (39)汤家巷。南北走向,北起汤石正街,南抵河街。巷北口为王X记青布庄,巷南口为蟠桃宫。
       (40)韩石巷。原名贺家拐,南北走向,北起汤石正街,南抵河街。巷北口为老百姓香烟杂货店,巷中有义文粮仓。
       (41)汤家后巷。南北走向,南起汤石正街,北抵后湖,与汤石巷正对。
       (42)鲢鱼垱巷。东西走向,西起孟体仁宅,东至“义渡公屋”。全长约110米。
       (43)无名小巷7。南北走向,位于倪鹏九宅与李光浩宅之间,经孟体仁宅延展至河边。
       (44)无名小巷 8。南北走向,北起天乐花园,南抵河街。全长约75米。
       (45)无名小巷9。南北走向,呈J形,北起上南宫街,南抵耶稣教会后门。巷北口有宋顺臣宅。
       (46)无名小巷10。南北走向,北起李友谋宅,南抵河街。巷南口有周定尧宅和熊义发宅。
       (47)上南宫巷。南北走向,北起正街,南至河街。
       (48)无名小巷 11。南北走向,北起九澧平民工厂,南至双溪桥河街。
       四、襄阳街
       襄阳街在澧水南岸,紧邻阳由垸,《嘉靖澧州志》载:“阳由,州东辖二里。”说明在明朝中叶,麓山之下的阳由洲已经存在,至少是与三洲同时代的地名。阳由,古籍虽无源考,但以今度古,我们可以还原一部分事实,古人在关山之麓,远眺洞庭烟波,看朝阳自天水间冉冉升起,很自然地会把这湖边的大洲浪漫地视之为太阳升起的地方。这正如古人称东海岛国为日本国、扶桑国一样,阳由之名,顺理成章。至于今人有说阳由为民国时期洋商在此建洋油库之发音讹变者,显然是错误的。
       襄阳街是连接澧水南岸渡口与阳由垸的一条小街,街长约两三百米,最初只是几间为等渡之人休憩搭建的凉棚,后来慢慢发展出杂货铺、饭食铺、囤货仓等,民国时期已成为有十数间门面、上百居民的街衢。襄阳街因右临关山,北面澧水,左侧有茶炉河通窑坡渡,香客行旅,络绎不绝,小称热闹。有资料说襄阳街古称相阳街,相,有连接之意,意谓连接阳由的一条小街,值得相信。野史称襄阳街因湖北人聚居而名,其实经不起推敲。明清及民国时期,旅居津市的湖北籍人士颇多,但并无聚居南岸之说,再说湖北境内名埠遍布,又何必独称襄阳?如以邻近来说,则荆州籍人士在津尤多,为何不见荆州街?相阳街何时讹变成襄阳街则无从考究了。
      津市解放后,市区内工业、企业南迁,襄阳街延伸发展出文化路、襄窑路,格局更为广阔,那是后话。
      ......待续。

c75c10385343fbf22206408ab07eca8065388f75_edit_264252028290183.jpg



4bed2e738bd4b31ced28cf453759ad789f2ff84b@f_auto.jpeg



640-1.jpeg



IMG_20230302_214116.jpg



IMG_20230302_213916.jpg



IMG_20230302_213838.jpg



IMG_20230302_21374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3 22:39: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4 07:20: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若水 发表于 2023-3-3 22:39
佳帖欣赏,为你点赞!

谢谢会长林主席的支持与鼓励!向主席问好!遥祝主席周末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4 11: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概貌及人民生活的诗化写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4 17: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谢谢推介。为雷老师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5 06: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佳作!欣赏学习!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5 11:17: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协邱渭波 发表于 2023-3-4 11:09
津市概貌及人民生活的诗化写意。

谢谢版主邱老师的支持与精彩点评!向版主老师问好!遥祝老师周末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5 11:18: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协邱渭波 发表于 2023-3-4 11:09
津市概貌及人民生活的诗化写意。

谢谢版主邱老师给予“精华”图章的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5 11:19: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龙阳呈祥 发表于 2023-3-4 17:28
拜读佳作,谢谢推介。为雷老师点赞!

谢谢龙阳呈祥老师的支持与鼓励!向老师问好!遥祝老师周末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5 11:20: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渡源 发表于 2023-3-5 06:50
拜读老师佳作!欣赏学习!为您点赞!

谢谢古老师的支持与鼓励!向老师问好!遥祝老师周末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4 06:13 , Processed in 0.04816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