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456|回复: 15

十分可惜的津市庙桥古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16 13:33: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津市杨翠秀 于 2023-3-16 13:35 编辑

               十分可惜的津市庙桥古街

mmexport1678944186640.jpg
    (百年前津市关帝庙)

        1950年春,母亲带着我们几个子女从重庆来到津市城。母亲在市立完小(今四完小)教书。5岁的我走进这所学校,瞪大新奇的眼睛望着操坪前两层楼的灰砖校舍。从校舍门洞往内走,便是一个大礼堂。这个大礼堂很高,仰脖望去,巨大的雕梁五颜六色,异常壮观。礼堂还有几个石台,正面一面墙上有几根红漆剥落的粗木柱。童年的我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礼堂?如此漂亮华美?后来长大之后,做了些研究考查,方知这是1200多年前唐宪宗时期修建的道观“元和宫”。唐代因道教的教主们帮助唐太宗灭隋建唐立了功劳,再加上道教圣祖老子名叫李耳,与唐太宗李世民同姓,所以,唐王朝极重视道教,在全国各地大兴道观。京都道教宗师怯籍在《华山庙》诗中云:
金天庙下西京道,
巫女纷纷走似烟。
手把纸钱迎过客,
遣求恩神到神前。
        这首诗记下了京都道教的兴旺。津市“元和宫”始建唐元和年(806),经宋、元、明、清等朝均叠毁叠修,直到建国初,拆了大堂石台上的老聃菩萨,做了市立完小。

mmexport1678944190289.jpg

(百年前津市刘公庙)

        我读三年级时,教国文的老师带我们到“万寿宫”(今人武部处)去玩,我依稀记得宫门像一座牌楼,一边的墙门已破损,楼门的翘檐特别美,好像是双重的。里面宫厅较大,正中有石台,供着一尊石雕菩萨,供桌上有烛台、香筒,烟雾袅袅。后面是一个场坪,朝西有个灰砖砌的戏台。后得知国文老师是江西籍人,“万寿宫”是清代康熙初年,旅津的江西移民修的“同乡会馆”,是经商做生意的机构。主事是国文老师的叔叔,宫厅供的菩萨是许真人。清光绪二年(1876),主事伍锡钊纂修《津市万寿宫志》。再来,市立完小的厨师的儿子又带我去“天后宫”(今六完小处)玩,“天后宫”似乎没有“万寿宫”保持好,宫门已塌,宫厅内也供有一尊木雕的女菩萨,名叫林秀姑,皇上封为天后娘娘。厨师的祖籍是福建泉州人,“天后宫”是福建旅津“同乡会馆”,听厨师说,清雍正四年修建,咸丰五年又在“天后宫”前门修了一座祭祀天后娘娘的牌坊。后来,人们又把这里叫牌楼口。又记得1955年的农历7月15日,正街上好热闹呀,各家店铺的老板、伙计都出动了,抬着“花儿匠”做的大瓦房,大箱的锡元宝、牙床、秋箱等等游街戏耍,队伍接有二里多长。晚上在澧水河里放河灯,在“渔丝湖”(今后湖)的岸边放阳灯等等。后来方知是市民在做“盂篮会”,是“品元宫”(今二职中对门)的主事为主举办的。从此,我就知道这座小城不简单,怎么有那么多外省人来此做生意?于是,在厨师的儿子带领下,我和几个童年小伙伴从街市的发端处“杨湖口”出发,有意浏览一下这条古街。“杨湖口”是一个较大的湖泊,垂柳千株,随风袅娜,风景很美。往东走便是衙署街,旧时是县官衙门住所。过来就看见一座破损的大殿,叫华光殿,紧挨着的是关帝庙,又称关爷楼,保存较完好。往北边,是一座造型优美的石拱桥,名叫惠政桥,又名会仙桥,听老人言清光绪年此处是一条内河,河上才修这座石桥,当时只见石桥残破,桥下已无河水。往南走,又是一座石拱桥,叫刘公桥,右旁是一座庙宇,名曰刘公庙,庙桥相衬,古意盎然。再往东走便是大码头,此处在清咸丰年修有三重城楼飞檐式的朝阳阁,有巨大城洞门,从澧水河上岸的船民、百姓从墙洞入城。紧接朝阳阁的又是一座石拱桥,名叫观音桥,桥下水已干涸,石桥上虽破旧,尚可行人,抬轿行马车均可。过了观音桥,又见一座庙宇,称水府庙,是为祈求不涨大水而修的。再往东走十余丈,便是新码头,紧挨土地庙、二圣庙、万寿宫、南华宫、汪家桥、元和宫、法华桥、青龙庙等等,哎呀,一条不到六华里的街市,竟有五六座石拱桥十多座宫庙,当地百姓都说是:“三步一宫,五步一桥”,如此一条古色古香,造型别致,宫庙峥嵘,石桥古朴的街市,真让感到新奇、刺激,特别是一个接一个的木楼门店,店门旗幡招展,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真叫人击掌叫绝,这条嵌在脑海里的庙桥古街永远印在我童年的生活中。

mmexport1678944194815.jpg
(百年前津市太子庙)

mmexport1678944198182.jpg
(百年前津市正街)

mmexport1678944201395.jpg

(百年前津市夹街)

mmexport1678944204492.jpg
(百年前津市后街)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公私合营”的运动开展过渡到国营商业,这座由十三省市移民组成的繁华小城,十三省市旅津商贾数百年在津城修建的同乡会馆“万寿宫”、“三元宫”、“品元宫”、“天后宫”、“上南宫”、“元和宫”、“赤帝宫”、“南华宫”、“禹王宫”、“列神宫”、“三仪宫”、“川主宫”等都与当地一些商业店铺改成国营性质,大部分外籍移民回到老家。这些辉煌商业历史留下来的宫庙建筑也无人问津,渐渐残破塌毁。1956年,市委政府筹集资金,发动全市人民大修街道,将主街上的石板街改铺水泥街,一些残破的宫庙、和破损的石拱桥也拆毁,重建新楼房。1966年“文革”开始,随着“红卫兵”破“四旧”,津市造型美观、古朴、独特的寺庙,宫庙统统拆毁,连石拱桥栏上精美绝伦的石雕狮头也说成是地主资本家的象征,一齐敲碎,有的连石桥也拆掉,将一块块雕凿整齐、美观的大理石块也做了楼房的奠基石。直到这座城市的3次大拆大修,至20世纪末,全街已见不到一座宫庙、石拱桥,全是千篇一律的火柴盒似的混砖墙房。这样千篇一律、千栋一面的街市,我在全国数十个城市(包括县城)都看到过,全无城市的个性特色,显得僵化呆板,索然无味。岁月似水流逝,直到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云南丽江木楼石板街的古韵,湖南凤凰的吊脚楼风情,浙江周庄石拱桥小河的风韵,山西平遥古城墙的高古雄劲等,这些因种种原因保留下来的明清古城古街是那么令人新奇,令人刺激,令人兴奋,令人骄傲,原来我们的先辈是住在这样古朴美雅的环境里!当这座城市的老人回忆说,我们的津市城在原先也与丽江、平遥、凤凰、周庄差不多呀,只是后来拆掉了!看着现在这些为数极少、保留完好的古城游客如云,大把大把的钞票从天而落,真是羡慕呀!真是可惜呀!真是后悔呀!写到这里,我们津城何尝不是如此?有位领导听了我的描述,感叹说:“如果这条庙桥古街不拆,如今也象凤凰、丽江一样,每年的旅游收入足可够全城百姓过日子了。何必绞尽脑汁去招商引资,还担心产生工业污染问题!”

mmexport1678944212523.jpg
(百年前津市大码头朝阳阁)

        当今,我们总算搞明白了,我们建设城市现代化并不只是拆旧修新。城市的现代化不仅要有完备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市的文化遗物、遗产的继承,可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城市经济生长的资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这些珍贵的城市文化遗产是见证我们中华民族七千年历史的证物,是这个城市共同生活人群的“集体记忆”。如果忘掉这些记忆,我们中华民族就没有了“根”,拆毁了这些文化遗产,就等于拆了中华文化的根基。

mmexport1678944216137.jpg
(百年前芬兰人旅津建基督教会福音堂)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主席在中国考察后说了一席话:“现在全世界的城市建设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尊重中国文化,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太珍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概念洪水淹没。我确信你们将会遭遇这种危险,你们要用全部智慧、决策和洞察力去抵抗!”近40年过去了,我们目前多地正在建设的仿古建筑更加证明了保留历史根基的重要性。

原创:王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13:38: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仰望津市的过去,再看津市的现在,真是今非昔比!往日的辉煌何日又再现?!

mmexport1678944186640.jpg

mmexport1678944201395.jpg

mmexport167894420449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16 14: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精彩,感佩才情,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16 15:57: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文明津史,点赞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16 16: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秀的古文化遗产一定要保护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16: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张汉平老师的关注和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16: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邱谓波老师的关注和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16: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支埃兄弟的关注和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16 16:47: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令人骄傲的湘北明珍,今日已不见痕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16 17: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主席在中国考察后说了一席话:“现在全世界的城市建设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尊重中国文化,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太珍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概念洪水淹没。我确信你们将会遭遇这种危险,你们要用全部智慧、决策和洞察力去抵抗!”近40年过去了,我们目前多地正在建设的仿古建筑更加证明了保留历史根基的重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4 02:57 , Processed in 0.04294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