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72|回复: 14

《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风物卷)》连载(十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17 09:10: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3-17 09:36 编辑

《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风物卷)》连载(十一)

2d0b6a6c0b3f92b9_edit_211946949045865.jpg

第三章码头春秋

       在南方,依水而筑的城市都有码头。它像垒砌的琴键,蕴藏着水的韵律,令怀乡的呓语,回荡起故乡的涛声;它像伸开的手掌,梳理着水的丝弦,缠绕进远行者的梦;它是恒久的等候,拥抱着沧桑的船舷,为归来的鸥鸟,洗去羽翼上的轻尘。码头,常常是城市的小名,踏上码头,便是一场缘起。
       津市最初的码头是渔人码头。传说最初迁居三洲的十八户,都是渔民。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津市左近是浩瀚的洞庭湖,渔民们傍水而居,每日披着朝霞出湖捕鱼,夕阳西下的时候,一艘艘小船泊近码头,满载着鲜鱼和丰收的喜悦,呈现的是一幅多么生动自然的画面。所以有津市的“津”来源于渔猎的“罾”之说,九澧地区的人们也历来把津市的津读作“zen”。其实“津”指渡口,津市是交通要道,自来就是渡口,元代就叫“津市”,意为渡口边的集市慢慢就成了地名。当时津市处于澧州东二十里,是兰江水驿与南平水驿之间的必经之地,往来行旅在此驻足休憩,采买鲜鱼,鱼市便天然形成,难怪诗人的笔下有了“津市家家有鱼卖”的句子。
       至明朝中叶,津市已是“千户之聚”,东西水路畅通,官员往来、军弁调遣、粮秣运输,大量船舶停伫津市,过去的渔人码头已演变成船运码头。此时,津市的造船业得到相应发展,船坞码头也已出现。袁中道《澧游记》中便有不舍百里从公安来津市造船的记述。而随着荆江分洪入澧,洞庭湖逐渐东退,津市周边洲渚遍现,围垸丛生,居民为南北通行之便,纷纷选择津市上下,澧州府遂在津市设官渡三处,北有五公嘴渡、中有津市渡、南有窑坡渡,因此渡船码头亦有辟建。
       经过清前期的休养生息,至嘉庆末,澧州人口相较明末已连翻数番,津市商民麇集,炊烟万户,楼阁连云,已是九澧地区最大商埠,其经济实力、城市发展已远超当时的州治澧阳镇。荆江四口的连通,使津市成为南接衡湘、北通荆沙、东连巴陵、西入川黔的水运枢纽,大量的物资集运,促成商用码头迭相营建,至清末,长不过七里的津市市区,已建成较大规模的商用码头九个。此时澧水津市河段,白帆点点接云霞,长桅耸立似林樾,码头号子涌春潮,商旅往来赛穿梭。
       码头是城市的脐带,它吸纳江河湖海的营养,孕育城市的生机。最先从武陵山腹地走出的山民们,划着他们的岩划子来到津市码头,就以为是到了海边。他们船舱里堆着背篓,背篓里装满了桐油、茶叶、木梓……和对这座不太遥远的城市的犹豫与徬徨。但他们不想再走远了,临水择地而居,在码头边开起小店,开始摆卖家乡的山产,每天舀起澧水河的水,就以为吮吸到了娘的乳汁。很多年后,津市的富商中,有很大一部分为大庸、桑植、慈利、石门人,他们早已把津市等同于自己的家乡。清末民初,澧州三任镇守使王正雅(慈利唐荣阳(石门)贺龙(益植)都驻津市,且都是上河人,王正雅、唐荣阳两人死后都安葬津市,其情感牵连,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明初和清初,均有"江西镇湖广”之说,这是不是"下江人”来津市的起源,还缺乏史料明证,但清中期以后,江西人、安徽人、江苏人大量寄居津市,隐约可以辨别出他们追寻先人的足迹。西晋和南宋两次“南渡”之后,中国的文化中心已从中原黄河流域转移至长江中下游流域是不争的事实,"下江人"来到津市,带来的是头脑和文化,津市最早的商业码头是江西人建造的,津市近代商业模式是“下江人”打造的,津市的繁荣与富庶,“下江人”功不可没。当年的“下江人”已魂归故里,但他们的血脉在津市得以延续,如今,只有在查看津市人的籍贯时,才能发现当年的“遗传密码”。
       码头是立体的,它除了连接商家、连接行旅、与船舶共生外,其自身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在津市,创造辉煌的不仅仅是那些成功的商人,也包含那些普通的劳动者。码头工人,便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码头工人”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码头工人指专事码头装卸的“箩工",广义的码头工人还包括与码头血肉相连的船工、轿夫、车夫等。俗话说"人生在世有三苦,驾船打铁卖豆腐",其实只要与船运相关的工作,没有哪一行不是辛苦的。一副栉风沐雨的箩筐,挑起的既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也是一座城市的生机。这些拿身体甚至性命来讨生活的人,他们与码头共呼吸,比谁都更懂得码头,比谁都更热爱码头,他们在码头上的爱恨情仇,无意中丰富了码头的色彩。
       千帆过尽,百舸东流。当年用麻石垒砌的码头如今已不复存在,现代化航运已经赋予港口以新的内涵,但码头文化,却已深深地勒进了津市人的骨头里,每当他们弓身前进时,心中就会响起整齐的“杭育、杭育”声。
第一节  码头溯源
       公元前329年,楚怀王熊槐登基,访贤任能,开疆拓土,大振国威六年,给管理湘鄂地区的鄂君颁发了铜铸错金的“鄂君启节”,其“舟节”铭文载:“……内(入)资、沅、澧、油,上江,庚木关,庚郢”,勘定了鄂君辖地各水通关线路,其中澧水在列,说明此前澧水已有船只航行。但当时还没有澧州,津市只在洞庭浩渺之间,码头之建,无从说起。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初年,澧水渐成水路交通运输要道,政府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津市当时是“津市铺”“嘉山铺”“车渚渡”“津市渡”“窑坡渡”,还只是一个水陆交汇点,虽然规模不大,但它已经是商旅温馨的港湾了。后来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据《嘉靖澧州志》载“新城镇,在州东二十里。津市镇,在州东十五里。车渚渡,在州东三十里新城镇。因车武子所居,故名。津市渡,在津市镇前河。设舟一,渡夫二。宋家渡,在州东十五里。窑坡渡,在津市十五里。”这是津市第一次被称为“镇”,虽不是行政设置,但其地位已明显高于过去的集市。津市境内真正的镇是新洲镇,它在东汉时期可能已是军镇,相传伏波将军马援最后一次平岭南诸夷,即病逝于新城。唐代宗时,李泌任澧、朗、峡三州团练使,持节新洲,重筑城垣,始名“新城”当时的新城,是澧、朗、峡三州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津市被称为镇,其实并无官兵镇守的历史,此时称镇,应该是指津市已经是一个商业都市,在行政级别上属于州直接管辖,其地位已远超一般商市。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不过津市的历史有比新州更悠久的记载。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士孙萌被封为“澹津亭侯”,有学者认为,这个澹津亭侯国,就在如今的津市近郊澹津村。明朝嘉靖年间,这个昔日的“澹津亭侯国”已经从一个封建的侯国发展为具有近代城市氛围的“津市镇”了,它不仅是物资的集散地,还是手工作坊汇聚地,是已经有许多固定人口的码头城市。据袁中道的《游居柿录》记载,那时的津市商贾云集,手工业、餐饮业兴盛、是湘鄂两省交界处重要的造船基地,是澧水流域非常重要的码头。清代行明,由于地水流域河道运输的开通,上下游物资交流频繁,规模扩大,澧水流成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码头,其中最引人瞩目的码头就是津市大码头。那时津市河边的码头,上上下下遍布澧水两岸,相邻各省往来于津市的商贾不乏其人,到民国初期、津市已经被誉为“小南京”了。津市大码头享誉九澧,名播长沙、武汉、广州、上海、连西方远洋过来的基督教、天主教传教士,也选择津市作为澧水流成的传教中心。从澧水流域深山老林的鹤峰,到洞庭湖水乡泽国的安乡,妇孺皆知,无人不晓。
一、旧津市的码头
       津市的码头建于明初,兴于清,盛于民国。当时津市的城市建设依自然地形而发展,先有河街,后有正街、后街,各类商店、作坊多依此格局分布。为方便物资卸运,三条街道自河岸依次而北,均与澧水平行。最初的码头是自然河坡或销加修葺后垒放的毛岩,时间一长,各帮各口泊船已有大致的固定位置。乾隆年间,津市即有公用码头八个。津市博物馆收藏的乾隆四年木刻的津市“八码头公牌”,八个码头从上至下依次为:罗家坡、关爷楼、大码头、观音桥、新码头、新店坊、永宁巷、汤家巷。随着商事繁盛,原有码头已不敷需求,争码头、抢档口的事件屡有发生,至清末,经几方榷定,乃沿河按大致相等距离划定几个点,依次建立码头,九个码头由此产生。1928 年《中国旅行指南》关于津市的介绍中,津市有民船码头十个:大码头、江西码头、慈利码头、湘乡码头、浏阳码头、新码头、祁家巷码头、新建坊码头、汤家巷码头,宝庆码头。其名称、数量与地方志所载略有出入。《津市交通志》载,民国时期沿河公用码头有八个,由东向西分布如下:
       汤家巷码头 自油榨街至曹家巷,起下物资主要为粮食、水果、杂货等。建于民国初年,麻石砌建。传为附近居民、商家集资修建。
       拐子巷码头 自曹家巷至太子庙,起下物资为煤、杂货、少量百货。
       新建坊码头 自太子庙至新建坊,起下物资为杂货、粮食、柴炭、百货、煤、竹。
       新码头 自祁家巷至水府庙,起下物资主要为盐、百货、南货、少量桐油。为民国时期六轮公司所建,码头为长郡会馆公产。因为系轮船专用,故称“洋船码头”或“轮船码头”。
k蟞龐 2023-03-16 22.46_1.jpg

     ▲观音桥码头(摄于清末民初)        

k蟞龐 2023-03-16 22.44_1.jpg

▲1922年津市街区与码头分布示意图

        观音桥码头 自水府庙至观音桥,起下物资主要为百货、南货、鞭炮、瓷器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为江西商会所建,俗称“江西码头”。
       大码头 自大码头至三洲驿,起下物资主要为百货、南货、鞭炮、瓷器。大码头为最早出现的码头,至迟在明代前期即已官修,明代津市即为兰江水驿至南平水驿之间的枢纽,已设官渡,方便官员上下与物资转运。
        关爷楼码头 自关爷楼至五通庙,起下物资主要为桐油、山货、盐、少量棉花。
        罗家坡码头 自罗家巷至杨湖口,起下物资主要为粮、棉、桐油。
        以上八个码头即传说中的“津市九码头”,此外,民国时期还出现过一些公司商户的专用码头,闻名的有:
        勤大码头 1919年,原豫大祥油行所建,主要方便本行油品物资上下,后豫大油行歇业,勤大油行随迁其址。
       水府庙码头 民国初期一李姓商人所建,也有说为慈善堂所建者。
       轮船码头 有长郡码头、日清公司码头、戴生昌码头、三北公司码头、太古码头怡和码头、美孚码头。
       五通庙码头 建于民国初年,麻石砌筑。传为天升永斋馆所建。
       申昌码头 由申昌油行建于1936年,其址即后来的长沙班客运码头。
       亚细亚、美孚码头 两码头均在澧水南岸,为各自公司营建,为煤油专用码头建于民国初年,麻石砌筑。1935 年毁于洪水。美孚码头南北两岸各一。
       除以上码头外,尚有一些杂用码头,一般仅就河坡掘土铺以岩石,虽有所属但极为简陋,或无名称,或无记考,无法尽录。
       1930年代,全市码头总数约24个。1939年,国民政府实行“焦土抗战”,以阻止日军登陆为由,曾将一些麻石码头掘毁,抗战后期渐次修复。所有码头,其停泊船只皆各有帮口,而这些船帮与码头的对应关系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进入码头的时间背景,但后期协定停泊码头,也与船帮势力大小有一定关系。以下为当时各船帮停泊码头的大致情况:
各船帮及停泊码头一览表
帮口
船只停靠地点
帮口
船只停靠地点
大庸
大巷口一矶头
湘乡
杨泗庙
慈利
慈溪码头
新化
汤家巷下
石门
龚家码头-五通庙
衡阳
上南宫
临澧
关爷楼上首
浏阳
浏阳码头
澧县
水府庙
五邑
绿荷池下
涔水
油榨坊下
湖北
三元宫下
毛里湖
油榨坊下
四川
三元宫下
安乡
油榨坊下
河南
三元宫下
汉寿
油榨坊下
下江
三元宫下
津市板划
五通庙、大码头、新码头、新建坊、汤家巷
注:五邑即是沅水流域诸县

          码头之外,尚有与码头密切相关的堆栈和趸船。
       堆栈 为大宗转运物资的临时堆放场所,民国时期,津市河边辟建有两处堆栈。一是阜隆堆栈,设南岸皇姑山麓,1938年开业,由商人胡德彪经营,抗日战争时期曾遭日机轰炸,后歇业;二是泰丰堆栈,设北岸申昌油行(申昌码头上),1946年开业,1950年转入湘津轮船公司。
       趸船 市区仅有一艘,即浏阳趸船,建于 1926 年,泊浏阳码头,业主罗铭勋。船为木质,长八丈五尺,宽二丈,总容量200吨,有货仓7间。
二、新津市的码头
       津市解放后,货运码头改用排序方式命名,各码头起卸货物不再与商店挂钩,故无明显分类,但各码头所泊船只,按船籍划分档口。
       一码头:杨湖口至矶头。泊临澧船。
       二码头:矶头至天主堂。泊慈利船。
       三码头:天主堂至刘公桥。泊石门船。
       四码头:灵宫殿渡口。泊大庸、桑植船。
       五码头:大码头至观音桥。泊澧县船。
       六码头:观音桥至新码头。泊津市十吨以下船。
       七码头:新码头至太子庙。泊外籍船。
       八码头:太子庙至拐子巷。泊津市二十吨以下船。
       九码头:拐子巷至石家巷。泊湘乡船。
       十码头:石家巷至上南宫。泊新化、衡阳船。
       十一码头:油榨坊以下。泊安乡、梦溪寺岩板船。
       另外还有开往长沙、常德、安乡、沙市、澧县的客运码头。
       1960年代,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方便运输,市属及外地驻津单位红纷自建码头,南北两区新码头不断出现,1963年制定《津市港码头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对全市现有码头作摸底调查,此时全市各类码头共 63个,其中:装卸码头31个,渡口码头7个,饮水码头19个,粪船码头5个,客运码头1个1974年城区防洪大堤修建竣工后,相应对城区码头进行翻建,除杨湖口、小渡口区域外,翻建后的码头全为岩石水泥结构,面貌焕然一新。此时全市共有码头 71个,北岸40 个,南岸22个,窑坡渡9个。其中装卸码头44个,客运码头5个,机动船渡码头4个,民间渡口码头6个,停泊码头 11个,粪船码头1个。
       1951 年,成立了湖南省津市湘航办事处,办事处在津市建造了太子庙货棚这是津市历史上第一个港口货棚。该货棚为进出港口合用货棚,首次采用装卸机械,主要装卸、堆存进港物资。出港物资的存放、装载在九仓库进行。1960年代,开始使用吊车、皮带运输机、平板车等大型装卸机械,随后在所属码头兴建了各种类型的仓储设施,实行进出口分开管理。1970年代,投资20多万元,在澧水南岸盐矿河岸修建泊位4个,并在煤、盐码头分别安装吊车、浮吊七台。继续投资20万元,在九仓库建栈桥2个,同时在窑坡渡作业区安装吊车8台。1980年代中期,除杂用码头外,计有装卸与客运码头 46 个,这是津市码头的黄金发展期。
       1978年,枝柳铁路建成通车,澧水上游的物资调运转以铁路运输为主,黄金水道优势不再,津市码头的调运量有所萎缩。改革开放后,公路交通出现了质的飞跃,社会经济生活向快捷、高效转型,首先是津市澧水大桥建成通车,紧接着是 207 国道和湘北干线提质改造完成,客轮因经营亏损而停航,之后是高速公路过境通车,津市水运失去了中上游的物质交流、聚散功能,驳运货物锐减,大部分码头已失去功能。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规划调整,旧城改造实施,仅存的几个驳运码头迁出主城区,曾经的码头,现已改建成市民公园。或许游人只有从着意保留的龙门吊下走过时,才会不自觉地哼起段句著名的京剧唱词:“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一抓就起来……”
        如何顺应发展潮流,重振津市大码头,是津市人民热切的期盼。2018年6月,津市市委、市政府主动出击,与拥有全球单体最大和效益最佳的集装箱码头、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大型港口产业集团深圳盐田港集团磋商、洽谈,于当年 12月与盐田港股份公司签订了津市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新建窑坡渡“津市港中心港区”这是津市抢抓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新机遇,加快港口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对澧水流域经济带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标志着津市大码头开放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心港区集大宗散、杂货、集装箱、港口物流与服务以及保税物流为一体,远景规划由中心港区和新洲港区组成,使用岸线 2060 米,开发建设 20个泊位,设计年货物吞吐能力 2000万吨。目前已经建成2个千吨级通用泊位,港口最大起重能力 35 吨,设计年货吞吐量 100 万吨。该港口开港运营后,货物通过能力将得到显著提高,有助于把津市港建设成为绿色、智慧、多式联运的现代化航运中心和大型物流中心,从而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打造津市港、产、城联动发展的大品牌。

k蟞龐 2023-03-16 22.42_1.jpg

▲新建的津市港集装箱码头(网络图片)

         ......待续。


c75c10385343fbf22206408ab07eca8065388f75_edit_58529770977774.jpg



u_1581981116_485122941&fm_253&fmt_auto&app_138&f_JPEG_edit_5844712833494.jpg



640-1_edit_58466693969569.jpg



n.sinaimg.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17 10: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7 13:13: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若水 发表于 2023-3-17 10:17
佳帖欣赏,为你点赞!

谢谢会长林主席的支持与鼓励!向主席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17 14: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17 16:28: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文知津史,点赞雷局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7 21:05: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蒋新建 发表于 2023-3-17 14:23
佳帖欣赏,点赞支持!

谢谢蒋老师的支持与鼓励!向老师问好!祝老师周末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7 21:06: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杨支埃 发表于 2023-3-17 16:28
读文知津史,点赞雷局佳作!

谢谢杨秘书长的支持与鼓励!向秘书长问好!祝秘书长周末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17 22:01: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佳帖欣赏,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17 23:10: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从书赞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18 16: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史料,值得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4 03:01 , Processed in 0.0422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