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3-30 08:55 编辑
《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影像卷)》连载(五)
《世纪回眸》
芬兰传教士镜头下的旧津市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牧师苏布伦(即石约翰)受基督教芬兰差会派遣来华传教,次年由沙市抵津,为芬兰传教上来津传教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个用镜头记录清末民初津市风物的西方摄影师。其后芬兰教会宣教副总监 Hannu Haahti、津兰中学校长葛兰夫人和艾琳等亦相继在津拍摄了大量照片,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亘古流淌的澧水河,岸边密如蜂巢的吊脚楼,覆满苍苔的石板路,店招蔽日的街衢,堂皇巍峨的宫庙,教会办的学校和医院,市井百态,人间世相……页页泛黄的照片,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世纪前发生在津市这块土地上的早已尘封的故事,召唤人们回望那个再也回不去的斑驳陆离的故乡。 (1949年以前的照片除标明者外均为芬兰国家博物馆、芬兰国家档案馆馆藏照片,不再一一说明) 津兰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1903),苏布伦在福音堂内创办津兰学堂,同年12月3日,学堂开学,共有学生3人,月底增加到 10 人,其中包括澧州州判之子。尔后学生遂逐步增加。1904年秋,苏布伦将吴家花园改造成教室和学生宿舍,使学堂成为一所全日制的寄宿学校。宣统二年(1910),信义会津兰学堂易名为津兰中学,设初小(3年)、高小(2年)和中学(4年),开设中文、文学、地理、外文、圣经等课程,课余组织学生做祷告。苏布伦亲任校长,继任校长均为芬兰人,大革命前设有中国副校长。1926年12 月中旬,津兰中学和津兰女校先后关闭。1928年复校,中学和女校停办,易名为澧县私立津兰学校,男女同校,由津市基督徒织成学校董事会,中国人担任校长,芬兰传教会有人分管。1940 年夏,在天后宫设津兰中学。1941 年春,津兰中学停办,津兰小学继续开办。1950年1月,津兰学校关闭。
▲津兰学堂的教学楼 (摄于 1902-1906年间)
▲津兰学堂师生与澧州营水兵在华阳王府前合影 (摄于 1904年7月12日)
▲ 津兰学堂师生合影 (摄于 1905年7月1日)
▲ 津兰学堂师生春游留影 (摄于 1920年)
津兰小学 光绪二十九年(1903),苏布伦在福音堂内创办津兰学堂,即津兰小学,为境内现代小学教育之始。小学实行五年制,开中文、古典文学、算术、地理、历史、英语等课程。苏布伦亲任校长,中国老师负责大部分教学。
津兰女校 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芬兰牧师苏布伦的夫人苏德曼抵津,在福音创办津兰女校,次年开学。两年后由蓝仲玉主持校务。学校以培养护士和教师为主,最初的十几位学生后来大多数成为澧水流域第一批中国女教师。
▲津兰女校校长蓝仲玉和她的学生们 (摄于 1910-1914 年间)
▲校长蓝仲玉给孩子们上课 (摄于 1914年3月)
▲ 正在教室用功的女学生 (摄于 1910-1914年间)
▲ 津兰女校在上课 (摄于 1911年)
▲津兰女校教师黄宽苏是最早派往九江卫理公学女子中学学习的学生,毕业后回校任教。 (摄于 1907-1908 年间)
▲ 津兰女校学生 (摄于 1923-1949 年间)
▲校长夏珍恩、教师谢深恩和毕业生合影 (摄于1926年春)
▲津兰医院院长雅德和津兰女校护士班的学生 (摄于 1925-1929 年间)
▲津兰女校的假日聚会 (摄于 1920-1929年间)
▲ 津兰女校学生合影 (摄于 1925-1949年间)
津兰中学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津兰学堂设中学部。清宣统二年(1910),改称聿兰中学,学制四年。1927 年起改为三年制,1941 年春停办。
▲津兰中学新校舍 (摄于 1921-1925年间)
▲ 津兰中学上课的学生 (摄于 1914年3月17日)
津兰幼稚园 1924年,芬兰中华基督教信义总会津市区会在福音堂内创办津兰幼稚园,由芬兰传教士苏布伦夫人苏德曼女士主持,为津市幼教之始。
▲做游戏的孩子们 (摄于1923-1949 年间)
▲孩子们和老师在一起 (摄于1915-1928年间)
▲芬兰牧师贝玉文和孩子们在福音堂院子里玩耍 (摄于1925年-1949年间)
▲ 孩子们和老师的合影 (摄于 1925-1949 年间)
▲1937 年圣诞节,津市区会在福音堂的合影 (前排为津兰幼稚园的孩子们)
▲津兰幼稚园全体师生合影 (摄于 1946年12月)
▲雅德、邵安乐、贝玉文、白光明等与幼稚园的孩子们合影 (摄于 1949 年春)
▲津兰幼稚园庆祝六一儿童节留影 (摄于 1952年6月)
▲ 原津兰医院院长席安琪女士参访津市火花幼儿园 (摄于 1986 年)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