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吴蓉蓉 于 2023-4-4 21:17 编辑
为什么津市话不卷舌?为什么津市的“津”念’zen“?为什么老一辈的津市话很杂,有很多不同于澧县的发音,比如一般念去都是ti,但津市人也有念ki的。本文试图对津市话的语音形成原因做番探究。
本文所说的津市话,即津市城区的话,不包括津市郊乡郊镇的话。每一个津市人都能明显地感受到津市市区话和周边都不相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津市人,说着近似澧县话又不是澧县话,接近普通话又不同于普通话,在澧水流域独具特色的方言—津市话。其与澧县话最大的不同就是津市话中只有z,c,s,而没有zh ch,sh。另外津市话整个语音腔调也有着自身的韵味,每一个津市人都很容易感受得到。
1地理位置的影响
从自然地理位置来说,津市处于湘北门户—澧县境内,澧水及其支流澹水、涔水三水在此交汇,自古即有舟揖之利,它同澧县城一起,成为湘北出人外境,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
自宋代起,津市就是当时“国道”上的一个重要驿铺,时称“三州驿”、“津市铺”。明清之际,津市城邑迅疾发展,一跃为湖南六大商埠。成为南来北往的巨商大贾,文人墨客的汇集之地,成为可与湖北沙市等量齐观的洞庭湖滨的重要城镇(民谣有“湖南的津市,湖北的沙市”之说)。这样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必然是津市话音特点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袁家弊先生所述:“河流是天然的阻隔,同时也是天然的交通线,可以助长方言的分化,也可以促进方言的接近。”
从我国方言分布的地域范畴来看,津市城区也正是处于湘方言与西南官话,北方方言与南方方言的过渡地段上。这种特殊的地域环境,必然使津市读音受到南北方言,东西方言的影响。比如,津市话的声调,明显地受来自鄂西东片方言腔调的影响:调分五类,平分阴阳,有人声。特别是人声字的调值,基本一致。
2外域人口的迁入
津市方言的形成特点,与古今移民,人口迁徙有一定关系。这种人口迁徙给津市方言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北方人口的流人,给津市话以北方话的影响。
史载,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引起了北方人口的第一次南移,秦雍地区的大量人口沿汉水流域南下到达洞庭湖地区。当时,流人津市、遭县一带的,以河东(今山西西南部)人为主。西汉时期,关中人又流人荆州、津市澧县一带,人数达10多万人[v]。这些秦雍、关中人,所操的当时的所谓“雅言”,给津市方言以很大影响,初步奠定了北方话的语音基础。现在,我们将津市话的语音体系,与普通话的语言体系总体比较的,应当说,80%是相同的,20%是不同的。能出现这样的局面,与当时的北方人的流人,是绝对分不开的。
二是江西人的流人,给津市话以赣方言的影响。
元末明初,澧水流域,洞庭湖滨一带,大量田园荒芜,实行引流民、移民垦殖。当时,从江西等地迁人不少人口。据载,从外境迁人津市、遭县的有38个姓氏,约10987户,34892人。其中,江西迁人的占33姓,约6079户,31062人[9]。清代(津市万寿宫志)载:“津市人口五省杂处,而以江西为最多。”江西人所操的赣方言,自然会影响到津市语音。比如,前文说过的,今津市话中的古全浊声母,有不少念成送气音,这种语音现象,很可能就是古代江西移民带来的赣方音特点的延续。
三是武汉人的流人,使津市话受到鄂方言的影响。
据我们的初步观察,津市话的声母、韵母与武汉话的声母、韵母,几乎完全一样,其中最为鲜明的是,它们都没有【ts]组与【t刻组,【l]组与【飞]组的对立。这种现象,是与津市所处的澧县话完全不同的。(澧县话,【ts]组与【t刻组分得比较清楚)。为什么处于澧县境内的津市话具备这种不同于澧县话却类同于武汉话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这是武汉人流人津市的结果。
独特的津市话因何形成(转载<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