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邮政话旧 作者:贺家银 津市邮政机构的设立,始于清朝未叶,先有民办,后有官办。光绪二年(1876),市人曾云程在谷家巷开设曾森昌民信局,继之有李永隆民信局(设祁家小巷正街)、全泰盛民信局,民信局主要经营民间信业,以寄送信件,物品为主,包括书信、契约、票据、证券等:并经办汇兑,以现银运递交付。收取信资分酒资与号金两种。信件寄费由收件人付,货包、光洋、北票寄费一律预收, 主要以商界为多。 1922年,曾森昌民信局邮件封发的地点,计有沙市、 汉口、常德、长沙、万县、重庆等处,投递范围较广 据津市邮局1920年资料,当时除全泰盛已收歇外,曾森昌、李永隆民信局尚在营业, 1930年国家查禁私人递信事业,方被取缔。
光绪二十七年(1901),津市开办大清邮局(自办分局),属岳州关税局管辖。光绪三十年(1904)湖南划分长沙、 岳州两邮界,津市局属岳州邮界(总局)管辖。宣统三年(1911)邮政正式脱离海关, 津市邮政分局改称支局,属常德府(分局)管辖。 1912年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津市邮政支局改隶长沙府(分局)管理。 1914年邮界和分局名称取消,按行省设邮区,湖南邮务管理局成立, 对大清邮政机构进行全面调整,并以业务收入多寡为设局和分等的主要依据, 不以县治为标准,分别拟定改设一等、二等、三等邮局。津市邮政支局重新定为二等邮局。1929年,每等再分甲、乙、丙级。津市二等邮局又定为二等甲级局,当时全省仅湘潭、衡州、宝庆、岳州、津市、益阳六处。 1931年,津市邮政属湖南邮政管理局领导,1949年7月23日津市解放,8月由市人民政府建设科和专署第四接管组接收邮局,11月中央邮电部成立,津市邮局改称邮电部津市二等邮局。
查1920年《津市街道示意图》,老邮政局设在大码头正街。1922年迁移至后街(筲箕洼)郭玉泰铺户。1934年迁至财神殿十一号钱庄会馆(现邮电局所在地)。 1938年因津澧一带连遭日机轰炸,临时迁至郊区鲁家河,次年转移至阳由院。
津局开办之初,下有代办机构,委托殷实铺商代办挂号信、 包裹及小款汇兑等业务,代办所主仕以殷实商人任之,由其出具保证, 报经省局批准发给执照。1914年,津市邮局所辖邮寄代办所共5处:澧州、安福、石门、新洲、合口。澧州代办所于1915年改升三等邮局。 第二年,石门代办所亦改升三等邮局。两个代办所先后脱离津市邮局领导。津局代办所历年增减频繁,截至1950年津市邮局所辖邮寄代办所共7处:新洲、官垸、 梦溪市、焦折、理兴垱、张家厂、花畹岗。
局以下代办机构还有信柜,委托当地商店、客栈或士绅负责经营管理,办理收、投辖区范围的邮件和包裹,每日或间日由信柜派人至近处邮局或代办所接送邮件的为甲种信柜,只办理收、投的为乙种信柜, 办理收揽而不投递或将待投邮件委托便人稍带给收件人的为丙种信柜。
1919年11月,津局在新安开设信柜,十二月开设汇口信柜,此为津市邮局较早开办之村镇信柜。 1920年祁家巷正街设一号信柜, 贺家拐设二号信柜。1927年一号信柜由寿星公司朱玉和接办;1929年二号信柜由生生堂号孟赞臣接办。为津市邮局早期开办之城邑信柜。津市邮局所辖信柜后因业务需要,有所增加,至1950年,津市周围集镇共设信柜17处,地点是:复兴厂、宝塔寺、白洋堤、永镇河、如东铺、杨家垱、牛奶湖、周公渡、东港、余家台、红庙、夹夹市、乐府拐、汇口、李家铺、菱角桥、青化驿。
摘自政协湖南津市委员会编纂的《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