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树帜(1894—1977),出生于临澧县烽火乡藕池村,是我国著名的农业教育家、生物学家、农史学家,是临澧县继林伯渠、丁玲之后的又一名人。
1957年,辛树帜应邀参加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见面时,毛主席热情地握着辛树帜的手,幽默地说:“辛树帜,辛辛苦苦,独树一帜”。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辛树帜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之多,感人至深。
辛树帜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九岁丧父,曾给地主放过牛,9岁入私塾启蒙,16岁进常德师范学校,21岁时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生物系。辛树帜从小学习刻苦,在武昌高师学习时,受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进步思想影响,刻苦攻读学业,决心以教育和科学振兴祖国。1919年春,他因此得到当时临澧县政府100元的津贴,去日本考察了一个月。
1919年秋,时年25岁的辛树帜,高师毕业后,为了筹措出国留学资金,他不辞辛苦,在湖南第一师范等多处任教。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积攒了2000多元钱,于1924年赴欧留学,后去英国伦敦大学学习生物学。一年后,又转入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植物分类学。
辛树帜在柏林大学学习时,从指导教授笛尔斯那里得知,“中国的广西瑶山地区,在动植物分类学上,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便下定决心要到瑶山地区去作科学考察,以填补祖国动植物分类学上的一些空白。
回国后,辛树帜一心想的是开展科学考察,发展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为此,他毅然决然地谢绝了高官厚禄,走上科学探索之路。
1928年,辛树帜因知识渊博,学术成果丰硕,被中山大学聘为教授兼生物系主任。
1928年5月至11月,辛树帜两次带领中山大学考察团,进入当时人迹罕至的广西大瑶山、大明山及毗邻地域,开展动植物资源、历史、语言、民俗的深入细致考察。为了采集珍贵的动植物标本,他们战胜诸多难以想象的困苦,开国内之先河,共采集标本6万余号。其中植物近千种3万号,哺乳类动物40余种100余号,鸟类210种4000余号,爬虫类40余种500余号,两栖类20余种300余号,昆虫类600余种2000余号,鸟类中有60多种是首次发现,其中以辛氏命名的辛氏鳄蜥、辛氏铠兰等20多种动植物新属新种。先后整理出《瑶山两月视察记》《正瑶舞歌》等大量民族民俗资料,为中山大学建起了比较完整的动植物标本库,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从事动植物研究的专门人才,扩大了中国学术界在国际生物学界的影响。
1932年,辛树帜作为生物学家远赴西安等地考察。他被西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广阔的开发前景深深地吸引住,从而萌发了以兴教育,重科学的方式“开发大西北”的宏伟构想。而当时,西北五省没有一所农林高校。因此,辛树帜决定留在西北,创办一所农林高校。
他的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当时陕西籍高官于右任等许多有识之士的赞同,于是,由于右任、辛树帜等15人组成了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筹委会。
1936年,学校筹备期结束,辛树帜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两年后,西北联合大学和河南大学农学院相关院系调入西农,改称国立西北农学院,仍由辛树帜担任校长。
194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国立甘肃学院的基础上筹建国立兰州大学,并委任辛树帜先生筹办,并担任首任校长。在辛树帜和江隆基的带领下,兰州大学一跃成为全国知名学府。1949年,辛树帜顶住压力,将兰州大学完整地交到了人民手中。
不久后,辛树帜重回西北农学院继续担任校长,前后担任院长之职长达30年之久,直至去世。辛树帜被两所院校的不少人视为“校父”,他一生一手创办了两所全国重点大学,这在中国教育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